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罗尔斯顿认为,自然价值是事物的一种内在属性,具有客观现实性,它是工具价值、内在价值和系统价值的有机统一。正是自然的这种价值,人类才对自然界承担道德义务。罗尔斯顿的价值论开创了伦理学研究的新领域,但其理论内在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困境,应对其进行批判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环境教育是围绕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来进行的教育,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曾是历史上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国际著名的环境伦理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认为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客观的内在价值,人们有义务维护这种价值,保护环境。那么人类在维护自然价值的同时是否就不顾经济的  相似文献   

3.
有着"荒野哲学家"之称的罗尔斯顿构建了完全不同于传统主观价值论的客观价值论,哲学由此走向"荒野"。在自然价值论和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上,罗尔斯顿提出了环境伦理学中最具现实意义的部分,即自然哲学需要与生存哲学相结合,国家、企业、个人在环境事务面前必须作出合适的决策。这一理论为缓解全球性环境危机和走出环境问题的伦理困境提供了方法论参考,为我国构建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借鉴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寂静的春天》是蕾切尔·卡森的代表作。作者在该书中以大量的事实和科学知识为依据,揭示了滥用杀虫剂等化学物质所造成的全球性环境污染和严重的生态危机。笔者试图用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理论挖掘作品中所体现的自然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罗尔斯顿从传统的价值论伦理学出发,直接地把生态规律转换成论证人与自然存在伦理关系的理论平台。认为生态系统拥有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是客观的,不能还原为人的主观偏好,因而维护和促进具有内在价值的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是人所负有的一种客观义务。他指出了传统价值观以人为中心的局限性,拓宽了人们价值观的视野,从自然共同体的高度为我们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但其理论仍带有一定的折衷性和自相矛盾性。  相似文献   

6.
被称为"环境伦理学之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却自称是"一个走向荒野的哲学家"。因为他的"荒野转向",在突破与发展传统的工具价值论的基础上也开阔了环境伦理学的新视野,并对价值观的范畴进行了扩展。立足罗尔斯顿的荒野价值思想,结合我国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作为"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荒野价值对我国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自然价值论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思想的理论内核,以此为平台,罗尔斯顿从环境决策、环境事务、性格培养三个维度进行了其环境伦理思想的实践转向,给予中国环境伦理学诸多启示,在实践性定位、制度支持、境界提升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助于加快实现中国环境伦理学的"本土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逐渐引起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考。在人们试图从伦理观念的角度论证人类与自然之间是否存在着道德联系时,一种关于“自然具有内在价值”的观点产生了。自然内在价值论从主体性、客观性、目的性三方面论证了自然具有内在价值。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来看,它在理论与逻辑上都存在着一些内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这种理论将价值判断等同于事实判断,由此造成了概念上的混淆,同时,也表现对价值主体内涵的否定,否定了“人”作为价值主体的唯一性,将价值概念的主体扩大到人以外的自然物,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也狭隘地将生物本能与生存特性、人的目的性划上等号。  相似文献   

9.
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怎样有效的解决当下环境问题成为一个全球性话题。罗尔斯顿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内在价值"的环境伦理思想。他认为自然价值是事物某种内在属性,它的存在是客观的。道家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强调人与其他自然界的事物是有不可否认的价值。在道家视域下解读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对于在社会发展中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人对自然义务的伦理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为什么要保护自然?我们保护环境究竟是“对人的义务”还是“对自然的义务”?本文分析了这两种义务观的代表人物帕斯莫尔和罗尔斯顿的理论,并对他们理论的核心概念“保全”、“保存”、“对自然的支配”和自然的“内在价值”进行了考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人对自然义务的伦理根据仍然是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价值的内涵不断拓展,从价值是一种心里信念到价值本质上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内在价值也由人类扩展到自然界。在自然界中,主客体是相对而言的,大自然的所有生命形式(包括人类在内)互为主客体关系、互为目的和手段、互相满足也互相牵制。从价值的主体、客体和价值关系上,可以看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道家生态哲学主要包括"道法自然"的生态存在论、"尊道贵德"的生态价值论、"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三个方面。"道法自然"突出了宇宙万物运化过程的自然性,认为人与万物均由道而生,是平等共生的关系;"尊道贵德"强调尊重自然运化过程及秩序的价值以及人与万物自然本性的价值;"自然无为"主张"无为而为",减少对自然万物的干扰,顺应、发挥自然造化过程及秩序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培养青少年的亲环境倾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采用自然联结量表、感恩量表、竞争性自恋量表、亲环境倾向量表对996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探讨自然联结与青少年亲环境倾向的关系,以及感恩与竞争性自恋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自然联结与感恩、亲环境倾向显著正相关,与竞争性自恋则显著负相关;感恩与竞争性自恋显著负相关,与亲环境倾向显著正相关;竞争性自恋与亲环境倾向显著负相关。自然联结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亲环境倾向,感恩和竞争性自恋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加强与自然的联结是提升青少年亲环境倾向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其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多样,并渗透到人们的宗教信仰、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在现代社会具有很大的价值,其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当前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文化内源,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产业的发展。由于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存在一些缺陷,需要对其进行现代转换以便与现代生态伦理相契合,从而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式、方法上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美丽神奇的自然光子晶体早已存在于大自然中,但人类对其较为清晰的了解则是始于1987年光子晶体概念提出以后;自然光子晶体以其亮丽色彩装点着自然界,同时它们也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生态问题越来越引起人类注意,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受到人们重视.从其生态维度来看,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蕴含生态优先原则、人与自然辩证统一、自然价值存在及多维性.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提供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乌江流域土家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宗教信仰并吸收了以儒释道为主体的汉文化的许多元素。我们根据物质与意识相互关系理论分析认为,土家族的宗教信仰中蕴含了自然生态理念,即天地人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认可并尊重自然物的内在价值,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人的特殊价值和主体性地位,等等。这些观念对于我们研究乌江流域的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孙中山,从中国的国情与社会现实出发提出要建立一个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和谐社会。为此,提出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强调不能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在城市建设上要根据地理和自然环境进行改造,通过植树造林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要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上述思想主张与今天建设生态文明与社会文明有一定的契合度。  相似文献   

19.
试论彝族原始宗教对生态保护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原始宗教信仰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反映出彝族“天人合一”、自然至上、尊重生命、人与自然物之间平等的生态文化观,对于构建彝族独特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美化彝区的生活与自然环境,保护彝族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以及传承彝族生态保护传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