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明万历年间的建阳书坊主余象斗出于商业目的,出版、编撰和评点了许多通俗小说,在客观上促进和推动了通俗小说的发展和繁荣,对小说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拟从出版、编撰和评点三个方面对余象斗和通俗小说的关系做以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在明万历年间福建建阳所刊的各种通俗小说中,余象斗及其刊刻的评林系列应该是颇有特色、为人瞩目的刻本。而这些评林本无不浸润着这位书坊主的斑斑墨迹,展现出他阅读作品时的一些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3.
明清通俗小说评点经历了创作中心与刊刻中心由福建建阳等地向江南运河城市转移的过程,书坊业对小说评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万历中期以前是通俗小说评点的起步阶段,主要完成地在建阳,可称之为通俗小说评点的“建阳时期”。万历中后期以后,随着坊刻中心的转移,通俗小说评点有了新的发展,“文人型”评点大量出现,提高了小说评点的水准,而此时书坊主评点通俗小说的现象继续存在,但也有了新的特点。自从“文人型”评点出现以来,通俗小说评点中假托名士评点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假托名人的评点不仅为通俗小说及其评点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声势支援,同时也有不少评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通俗小说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稿费制的雏形。所谓稿费制雏形即文人出卖书稿给书坊并获得稿酬的初步形态。通过稿费制雏形,书坊得到充足而高质量的稿源,小说作家则以卖文谋生。稿费制雏形为小说的刊刻提供了途径,为小说的创作和繁荣提供了契机,促进了明末清初通俗小说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 ,最为通行的小说刊本是评点本 ,评点可以促进小说的传播。出于商业目的 ,书坊主利用评点的传播功能刊刻注有评点的小说 ,小说评点也就成了小说销售的促销工具和商业手段 ,具有了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6.
明清小说评点的商业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 ,最为通行的小说刊本是评点本 ,评点可以促进小说的传播。出于商业目的 ,书坊主利用评点的传播功能刊刻注有评点的小说 ,小说评点也就成了小说销售的促销工具和商业手段 ,具有了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7.
福建建阳是宋元明三代的刻书中心之一,在明代刊刻了大量小说,尤其以万历年间为小说刊刻高峰期。明代建阳书坊的小说刊刻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其语体选择以白话小说居多,题材类型多集中于讲史、神魔、公案,版式多为上图下文。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最为通行的小说刊本是评点本,评点可以促进小说的传播。出于商业目的,书坊主利用评点的传播功能刊刻注有评点的小说,小说评点也就成了小说销售的促销工具和商业手段,具有了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9.
明嘉靖中期至万历后期,在坊刻通俗小说稿源匮乏的情况下,出现了书坊主兼任通俗小说作者并一度主宰通俗小说创作的现象。虽然这些作品本身价值不高,但在通俗小说发展史上却有着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雅俗是中国文学史上两种不同的审美形态,雅俗之间互动砥砺,构筑了中国审美意识变迁的深层动力机制。明清文人参与编创或创作通俗小说,使得小说形式愈发整齐,语言愈发雅致,结构愈发讲究,诗文点缀愈发用心,思想情感之寓意愈发受到重视。明清通俗小说经历了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的进阶,达到古典文学创作巅峰,近代小说观也随之产生。李明军的《从书坊到书斋——明清通俗小说的雅化研究》以明代至清代嘉庆中期为研究时段,探讨明清通俗小说雅化的嬗变历程和文本呈现,开创了明清通俗小说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三国志演义》残叶试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介绍了《三国志演义》明刊本残叶,认为该残叶刊行于成化、弘治年间;将残叶和嘉靖壬午本、叶逢春刊本、周曰校刊本、余象斗刊本作了比较,认为残叶在字上亲于嘉靖壬午本,疏于叶缝春刊本、余象斗刊本;认为残叶的存在打破了明初以来一百五十余年的“空白”,维护了《三国志演义》创作于元末明初的传统见解。  相似文献   

12.
南京图书馆馆藏《宋玉集》,旧题明精抄本。然而经过我们的考证,该藏本当为清康熙间的抄本,而清抄本的祖本当是明万历末的抄本,而明抄本的祖本其来源有两种可能:一是录出于唐宋间尚传于世的二卷本《玉集》,二是辑录于早于存世的《选》、《古苑》等献刊刻年代的,现今已佚的,收有宋作品的献典籍。其抄录或辑录时间当与《楚辞集注》同时。这说明南京图书馆馆藏《宋玉集》是保存着唐宋古本风貌的,可以与研究看重的宋元本古籍相媲美的精抄善本。在楚辞学和宋玉研究中,有着重要的献价值。  相似文献   

13.
程敏政为明朝徽州文献学家,深受程朱理学熏陶,编纂和刻印了许多理学著作及历史文献,为徽学研究提供了宝贵史料。  相似文献   

14.
明末瞽人唐汝询选解唐诗,勒为一书,是为《唐诗解》。其所选受高榛《唐诗正声》及李攀龙《唐诗选》的影响,试图整合高、李二选之长,选出“于唐诗或庶几矣”之选本,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仍表现出明代“尊尚盛唐”的主流选诗倾向。然究其选诗标准的生成,则与明末唐诗选本的时代评判有着重大关系。而其诗学理论则上祧严羽、杨士弘,近尊高榛、李攀龙,展现出一条明显的沿袭轨迹。  相似文献   

15.
晚明士人于慎行仕途坎坷,在著述中表现出强烈的息隐心态,这与他面临的时代因素息息相关。万历时期政治生态日益腐朽,士人心态急剧分化,于慎行无法获得良好的出仕条件。在阳明学引发的思潮碰撞中,于慎行虽选择捍卫正统,却难进易退;目睹明神宗对张居正的政治大清算,他最终心灰意冷,萌生息隐之念。在出仕理想日趋破灭时,于慎行通过慕菊、逃禅、黄老彰显自己的息隐态度。  相似文献   

16.
明代徐师曾所著《文体明辨》是一部文体学著作,其附录中“诗馀”部分九卷,即清初沈雄《古今词话》所称为《词体明辨》者,共收录词调332调,424体,例词573首;前为平仄谱,后为例词,事实上具有很明显的词谱性质。这是继周瑛《词学筌蹄》、张铤《诗馀图谱》之后的明代第三部词谱著作。而成书于晚明,在清代影响颇大的《啸馀谱》,实际是程明善杂取各书纂辑而成的;其中《诗馀谱》部分正是完全照搬徐氏的《词体明辨》。由于《文体明辨》卷帙繁重而流行不广,晚明以来的词学家尽管时时提到《啸馀谱》,却无人发现并指出其剽窃《文体明辨》的同书异名关系。  相似文献   

17.
陈铎作为明代著名散曲作家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然而其词集《草堂余意》却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草堂余意》乃陈铎追和《草堂诗余》之作,陈铎所和很有可能是离他生活时代较近的成化十六年刻本。词论家对陈铎和作褒贬不一,陈霆讥其为村妇斗美毛施,况周颐则称其词全明不能有二。陈铎追和之作可分为和意与不和意两类:和意之作虽然佳句不少,但在布局、用典、句法等方面与原作差距较明显;不和意之作词风超澹疏宕,凸显出陈铎风流潇洒、淡泊名利的才子形象,堪称明词中的佳构。  相似文献   

18.
作为明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于谦的悲剧性结局一直令人关注。这出悲剧有其形成的必然性。首先,于谦无意中被牵进明皇室内部太后、英宗、景帝之间错综复杂的三角关系中难以自解。其次,于谦才华横溢、功高盖世且又品格高洁,难免遭人忌恨。此外,他本人性格中又确实存在一些重大的缺陷,如刚烈有余,婉转不足;恃才傲物、刚愎自用等,人为地将一些同僚推向对立面,使自己孤立起来,最终酿成了这出人间悲剧。  相似文献   

19.
冯梦龙没有小说理论的专,但他通过通俗小说的编撰及“三言”等序言表述了他的小说理论。冯氏在小说的特殊社会作用、小说创作的通俗性、小说的历史发展、小说“真”与“赝”的关系等方面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其理论代表了晚明小说理论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