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刻书中心之一。在宋元明三个朝代七百多年间,福建一直以其刻书种类、数量居全国首位。流传至今的古籍中,也以福建刻本为多。目前海内外学者研究宋元明古籍,无不研究福建刻本;出版家重刊宋元明古籍,无不以福建刻本为底本或校勘本。历史上福建刻书业高度发达的原因,除了自然地理环境和发达的文化诸条件外,就是福建各级官吏积极倡导。今人谈及闽刻书史,往往对闽坊肆刻书和私家刻书的情况谈得较多,而对于官方刻书(以下简称闽官刻)的情况却谈得甚少,尤其是闽官刻在闽刻书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几无涉及。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些探索。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毛晋汲古阁藏刻书蜚声字内。其兴盛端赖于文化环境、师友襄助、学术底蕴、经济财力诸因素,然毛氏女性戚属之作用亦不容小觑,甚乃居功至伟,藉此可考量其时女性参与文化生产情态及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书院蓬勃发展和雕版印刷术开始广泛用于书籍的刊刻之中,宋代形成了特色的书院刻书文化,宋代书院的刻书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书院刻书。文章将从宋代书院刻书文化的内涵、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以及宋代书院刻书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求能增进一点对独特的宋代书院刻书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4.
福建刻书业与区域文化格局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刻书业兼具化与商业的双重属性,拥有商贸基础和人学荟萃的化中心能够为之提供几倍于其他地点的发展概率,本以福建历史上刻书业的地域变迁为典型个案,逐一剖析刻书中心从闽北建阳到闽西汀州四堡,再到省会福州与区域化格局演变之间的密切联系,证明书访兴衰是化发展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5.
福建土楼以方体造型和圆体造型两大类为主,其中方土楼不仅是福建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福建土楼之母。认为闽南文化区域方土楼具有丰富的美学、科技、生态、教育、经济、思想等文化价值,且现有闽南文化区域方土楼比圆土楼更古老、更大型,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同时,闽南文化区域方土楼有完善的生活功能和可靠的防御功能,在闽西南地区发挥了独特的社会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
明清两代,苏南一带都是中国的藏书文化中心。该地区的藏书楼之多,藏书质量之高,藏书数量之丰,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该地区崇拜经籍、重视文化的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一代代藏书家们的聚书、刻书活动,使得大量的图书藏存于苏南地区,促使该地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文化水平,也使得该地区文脉绵延,名人辈出。  相似文献   

7.
从唐朝到清朝,在中国先后形成过北京、汉口、四堡、许湾四个雕版印刷基地,福建连城四堡是福建印刷史上继建阳之后的另一文化奇葩。四堡具有悠久的刻书历史,优美而深遂的客家建筑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但由于四堡旅游开发起步迟,因此要努力抓住海峡旅游大发展的机遇,优化旅游开发环境建设,明确文化旅游市场定位,重视生态与文化的特色互补,努力建设具有原生性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福建建阳古代被誉为“图书之府”,刻书印业宋至明清兴盛之风延续六百多年,是中国古代刻书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雕版印刷中心,刊印通俗书籍的数量与品种名列前茅。由于闽北古代建置沿革复杂多变,在建本与建安版画的研究中为名所困,经常出现了很多错误的表述。  相似文献   

9.
吴晓雯 《文教资料》2008,(28):137-139
随着建阳书坊的衰微,闽西四堡书坊作为全国重要的刻书中心悄然兴起,成为福建文化史上的又一朵奇葩.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说,四堡是清代全国四大刻书中心之一,与江西许湾、武汉和北京并列.四堡在刻书史上虽然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四堡坊刻流传至今的实物很少,在学术界并未引起相应的重视,有关它的研究还相当不足,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本文试图就此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书籍的国家。大约隋代就发明了雕版术,到了唐代逐渐用于印刷书籍。福建是我国早期刻书发达中心地之一,到北宋已相当发达,南宋迄明代为雕版印书业鼎盛时期,在中国雕版刻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纵观福建雕版印书史,元代书院刻书的大发展最具特色。  相似文献   

11.
傩是多元文化的承载体,研究其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对尊重人类文化多样性,维护人类文化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福建泰宁大源傩舞素有福建"民间舞蹈活化石"之称,大源傩舞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保留农耕文化特质、具有原生性文化意味以及蕴含多元宗教文化色彩。其文化内涵凸显大源傩舞作为地方性民间舞蹈的独特价值与艺术魅力,应更好地进行传承、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论欧阳詹与唐代福建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从“蛮荒瘴疠之地”向“海滨邹鲁”转变的过程中,唐、五代福建士子为福建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所要论及的就是唐代福建最著名的进士——欧阳詹对福建文化发展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中国文化‘活的精神生命’之存在”、“儒家心性之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和地位”、“中国文化与科学技术”三个方面阐释了《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一书的精华,肯定了此书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雕版印刷孕育于隋唐五代。,在宋代形成并得到极大的发展。在南北宋300多年间,其刻书范围之广,规模之大,版印之精均前所未有。它通过刻书的版式、字体、装帧等外在形式特征,展示出雕版印书的内在风貌,对版本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虞山赵用贤 ,明隆庆、万历时期著名政治家 ,是晚明党争发展形成的关键人物之一。学术思想方面 ,他师事阳明心学 ,是虞山一地王学较早的接受者与传播者。文学方面 ,用贤作为后七子派“末五子”之首 ,他的诗学活动体现着复古新变的走向和特征。他博藏精校图书 ,编著《赵定宇书目》 ,对虞山藏书刻书之风有开启之功。赵用贤的政治文化活动对明末清初虞山文化发展兴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贡献。  相似文献   

16.
《鲍廷博藏书与刻书研究》一书详细介绍了安徽歙县鲍廷博藏书、刻书历程,从中可见鲍廷博对我国古籍之孤本、善本的搜集、整理,其精于校勘、辑佚、考证的成果有利于我国古籍的保存与推广,为时人和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而难得的文献遗产,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宋荦乃康熙之宠臣,康熙三年筮仕黄州府通判,此后仕途通坦。康熙三十一年,调任江宁巡抚,驻节苏州0直到康熙四十四年迁任吏部尚书。在吴十四年,宋荦依托苏州刻书之地利,刊刻了大量精品图书。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其承刻的“御籍图书”,成为内府刻书的有益补充,开创了清代臣子替内府刻书的先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康版书”风格的形成。而宋荦之所以能承刻御书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有一定的关系。康熙皇帝平定天下后,致力于文化建设,冀营造一种稽古右文之盛景,并以弘扬文治来收买人心。但当时天下初定,内府刊刻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康熙皇帝之文治需求。而宋荦刊刻图书之能力及其风格甚合康熙帝之需求,同时宋荦自祖辈起即得康熙皇帝之恩宠,宋荦为官及学识为世人称道。鉴于此,康熙皇帝敕宋荦刊刻御书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18.
明代刻书广告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尤其是明中叶以后)书坊刻书具有很强的商业性,为了吸引读者,获取经济利益,书商常常在书籍上划登刻书广告。这些广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反映了明代书商的商业经营活动,同时也反映了明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是中国版刻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9.
福建与台湾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舞台。“九一八”事变后,在“树立科学的文化”“致力地方的历史”等学术语境影响下,福建协和大学福建文化研究会创办、出版学术刊物《福建文化》,传播海洋物质文明、海疆管理机制、海洋人文思想、海洋精神品格,建构海洋文化认同,培植民族自信力;并通过田野调查、公开讲演、学社沙龙、乡村服务等公共传播渠道拓展海洋文化知识的社会影响。其所倡导实践的“历史的眼光” “科学精神”“分而为之”的学术传播理念,为中国海洋文化“科学化”进程提供了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20.
作为日本和算开山之作,《尘劫记》的数学价值不言自明。作者吉田光由在书中借鉴中国数学理论之余,更援引中国经典典籍,使之成为该书重要的文化支撑。另外,《尘劫记》诞生于既致力于中国文化输入又强调日本民族精神独立的江户时代,书中中国经典的征引状况,反映了当时时代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状况和态度,并为拓宽中日文化交流的研究视阈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