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敦煌莫高窟壁画<维摩诘经变>是根据<维摩诘经>绘制的,但在画师将佛经文本"具象化"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时代审美等方面的原因,制作出来的经变与佛经存在着不少的出入.这种对佛经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误读"现象,为我们研究莫高窟<维摩诘经变>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敦煌研究院藏敦研0066、0067、0247、0248、0249、0250、0251、0252、0375号等9件文书,系古佚本<维摩诘经注>.本文对这9件文书的现状、来源、以前的定名作了介绍,并进行了缀合,最后定名为"佚本<维摩诘经注>".  相似文献   

3.
在已整理的敦煌变文中,有一系列与《维摩诘经》相关的文字.据前贤的推测,全部的讲经文篇幅宏伟,已知篇卷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国家图书馆藏BD15245(新1445)即为新发现的一种《维摩诘经讲经文》.该卷演绎《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中文殊受命前往维摩诘处问疾的部分,内容与《文殊问疾第一卷》相接.本文据原卷迻录BD15245(新1445)文字,并加以校注.  相似文献   

4.
<佛典与南朝文学>以<维摩诘经>、<法华经>、大乘<大般涅槃经>三部佛典的译传和文学性、佛典对南朝文学创作及文论的影响为主要内容,综合运用了文学、文献学、宗教学、阐释学、文艺学等方法,详致考察了佛教佛典对南朝诗文、小说、以及文学理论的影响的本原状况,成为佛教与中国文学之关系研究中的新创获.  相似文献   

5.
中国佛教与<法华经>相关的判教思潮,即法华判教,最早始于南北朝中晚期,至隋代天台智集大成.他以<法华经>、<涅槃经>判为最高阶位的五时教,对当时的佛教理论和信仰层面均影响广泛.本文首次提出,北朝一隋敦煌石窟中出现的法华题材与涅槃题材并举之艺术现象,虽然有着复杂的思想背景,但其中之一当是受这一判教思想的影响.具体来讲,北朝窟中表现为<法华经>题材与<涅槃经>题材的组合,隋窟中又表现为<法华经>题材与<维摩诘经>题材的组合.  相似文献   

6.
早期禅宗从菩提达摩起,传法宗奉刘宋译四卷本<楞伽经>.大约从公元8世纪下半叶开始,禅宗北宗出现改用唐译七卷本<楞伽经>的新动向.随着普寂与北宗禅风西旋沙州,敦煌楞伽经变的绘制也使用唐译七卷本<楞伽经>.本文利用敦煌资料,对此转变原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崔钟太 《文教资料》2008,(9):78-79,220
<维摩诘经>虽然不是纯正的戏剧作品,但与其他经典相比戏剧性更强.它不仅以对话为主要语言形式,而且全部内容可以看做一部多幕多场的大型戏剧.全部作品按照戏剧发展程序逐层推进,比较符合戏剧章法.  相似文献   

8.
BD.15345<春秋穀梁传集解>残卷为国家图书馆未公布的敦煌写卷,本文移录了全卷原文,并考定该写卷抄写于秘书省.又以<唐石经>及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对勘,抉发了写卷之校勘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锡厚 《家教指南》2006,(1):91-101
本文主要就<敦煌诗集残卷辑考>据S.1494辑录拟题<咏卧轮禅师看心法四首>未允之处,补充S.0646、P.2885、P.3018等校本,一一重校并增补<菩提达摩论>附诗7首.又据敦煌原卷影本为<菩提达摩论>定名,并修正诸家目录之讹误.  相似文献   

10.
陆机是西晋文学大家,对文学史影响深远.一生著述丰富,据<隋书·经籍志>注可知,<陆机集>至南朝梁时尚存47卷,目录1卷,<连珠>1卷,计49卷.然自梁以后逐渐散佚,据<宋史·艺文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载,至宋时仅存10卷,且许多篇章实为残篇.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八十七神仙卷>的介绍,来展开对其线描的分析.<八十七神仙卷>与宋代作品<朝元仙仗图>极为相似,尺寸略小,通过对<八十七神仙卷>和<朝元仙仗图>中的线描比较,阐述<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临摹佳作.  相似文献   

12.
刘敞是北宋中期经学思想变革中的一位代表人物.其<春秋权衡>卷十四至十七,主要为批驳<榖梁传>的谬误.刘敞在对<榖梁传>进行驳斥的同时,亦凸显其春秋榖梁学思想:他认为<春秋>不仅为一部史书,而且具有拨乱反正、垂教后世的功能.而<榖梁传>则曲解<春秋>经义,隐晦<春秋>所载史实,并以日月例肆意妄解圣人之旨.这些都体现了刘敞表面疑古惑经,实则尊经崇道,以义理解经,不拘传注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13.
郭金凤 《文教资料》2008,(30):86-88
<海国四说>是晚清岭南名儒梁廷枏的代表作,包括<耶稣教难入中国说>一卷、<合省国说>三卷、<兰仑偶说>四卷、<粤道贡国说>六卷.该书包含了梁廷枏对西方社会民主政治、物质文明和人道主义等方面的认识,对开阔国人视野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涅是佛教学说的基本观念之一,也是修行的最高目的.大乘佛教兴起后,涅的含义较之原始部派佛教有了重要转变.<维摩诘经>是重要的初期大乘佛典之一,该经的涅观念初步体现了大乘佛教发展初期涅观的基本内涵.考察该经"世出世间不二"涅观的基本内涵及其成因,将有助于从理论和历史背景的层面更好地理解大乘佛教积极入世的利他精神.  相似文献   

15.
据统计,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卷六十六共有63首<少年行>一类的诗篇.其中唐代诗人就占有55首;卷六十七有31首<游侠篇>一类,唐代诗人也达18首.这亦见载于<全唐诗>卷二十四(也是55首)、卷二十五(也是18首).如果我们再仔细翻检<全唐涛>,还会发现,在<全唐诗>的其他卷里,也散存着这类以"少年"、"游伙"为题的诗篇.  相似文献   

16.
徐时仪 《家教指南》2005,(1):95-102
<玄应音义>各传本之间有着复杂的异同关系,本文在逐词比勘各本异同的基础上就周祖谟先生<校读玄应一切经音义后记>和张金泉、许建平先生<敦煌音义汇考>的一些疏失作有补正,指出<玄应音义>大致可分为高丽藏和碛砂藏两大系列.二者的不同早在开宝藏刊印前的敦煌写本中已存在.敦煌文献中无碛砂藏卷5所脱21部经的写本可能是开宝藏初刻本所据之祖本,后成为碛砂藏本一系;有碛砂藏卷5所脱21部经的写本是契丹藏所据之祖本,后成为高丽藏本一系.  相似文献   

17.
<和菩萨戒文>又名<菩萨和戒文>、<和十戒文>、<和戒文>、<祸戒文>、<佛家劝善歌>等,其内容乃系演绎<梵网经>之菩萨十重戒,为佛门劝善之作.笔者对敦煌文献中存有此赞文的诸写卷进行了初步调查和重新录校,进而尝试探讨<菩萨和戒文>与菩萨戒授受之间的关系,并对<和菩萨戒文>的传抄及其流布情况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一○八 容若<秋千索·渌水亭春望>词,<百名家词钞>、<瑶华集>词牌俱作<拨香灰>.<拨香灰>乃钱唐毛先舒自度曲(见毛撰<填词名解>卷四),谢枚如<赌棋山庄词话>卷七云:"毛稚黄尝自度曲名<拨香灰>,其句法字数与<忆王孙>俱同,但平仄稍异.  相似文献   

19.
杜谔<春秋会义>所引"<总论>日"三十条,皆系孙复<春秋总论>佚文.另陈深<读春秋编>、汪克宽<春秋胡传附录纂疏>亦各引一条.<春秋总论>原书体例是先列经文,次引三传或诸家之言,再评衡诸说,断以己意.就佚文内容来看,<春秋总论>所论之范围皆<春秋尊王发微>所论及,而且二者绝大部分论说都是义旨相同和互补的,可见二者高度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三条论说二者义旨全然不同.又唐顺之<荆川稗编>卷十六、程公说<春秋分纪>卷五十四以及卷七十三曾四引"孙复日",这四篇文辞均系孙复<春秋>佚论,盖出于亡佚之<睢阳子集>.  相似文献   

20.
苟伯子,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著有<荀氏家传>十卷.<荀氏家传>记载了从荀淑至荀伯子,凡十世,具有相当之史料价值,从刘知几<史通>可知,修<后汉书>、<晋书>者,曾经取材于此书.该书<隋志>失裁,两<唐志>史部传记类著录,后佚,今试辑得36条,勒为一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