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4 毫秒
1.
2012年12月,一尊名为《刚柔之道——老子像》的雕塑,伫立在苏州金鸡湖畔。这尊雕塑眼睛紧闭,舌头伸出,露出嘴中一个大门牙,作出一副"龇牙吐舌"的怪状,雷倒了许多  相似文献   

2.
历时三个多月,总投票数近500万,由网友投票评选出的全国"十大丑陋雕塑"正式出炉,湖北武汉"生命"雕塑居"十大丑陋雕塑"榜首,河南郑州的"小猪"石雕、重庆永川的"美女入浴"雕塑亦榜上有名.另据报道,苏州金鸡湖畔的一尊老子"吐舌露牙"的雕塑日前引发热议,有网友戏称看起来像"吊死鬼".不过雕塑作者称,"吐舌露牙"来自历史典故"刚柔之道". "刚柔之道"一说饱含"文化韵味",不过,这样的"文化韵味",总不免令人心生疑虑.尽管作为文化名人,老子也难免会吐舌头,但套之以"刚柔之道"是否生搬硬套呢?很多时候,我们有必要换个角度想想,那些所谓的艺术家的脑子里是否就一定充满了艺术,如同网友所言,有时候,也不能排除"艺术家的脑子里充满了肥肠".  相似文献   

3.
钟健明《老子讲义》一书,对《老子》的讲解有一定特色,与当前学界诸多同主题出版物有明显差别。作者几乎未引用前人注释,但他自己对《老子》的讲解主观性又较强。他认为"宇宙神"而非"道"是《老子》中最高范畴,对"一""慈""啬"等重要概念也提出自己的解释。关于《老子》原文中一些难解或有重大争议的话,这位作者也摆明自己的观点。他还将老子道化、神化,而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对《老子》一书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翻开《道德经》,你会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道家气息,清静无为、杂花生树,似乎与红尘无一丝沾染,更不要提那俗世中的交往了。其实不尽然,老子——这位几千年前的老人,在讲述深奥的"道"时,也给我们一些启示,让我们共同走进道家的交往艺术吧!  相似文献   

5.
"为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出于原始的宇宙悲怀,老子提出"为道"的主张.老子的"为道"由内而外、由高到低包含三个层次;以无守真、以弱立身、以柔应世,"为道"三层涵义正是老子"三宝"说的学理依据.<老子>实质上是一部论如何"为道"之书.  相似文献   

6.
有关老子"义"思想的研究相对于老子"道""德""仁""礼"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更为少见,这反映了人们对老子"义"思想的普遍性观念。仔细分析,会发现老子思想中其实蕴含着丰厚的义德思想。老子将"义"置于其"道、德、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系统中来论述,义德是"下德"第二阶段的主导,老子义德观具有本体论特征。唯道是从,勇于承担;柔能生强,慈而后勇,是老子义德观在人格气质修养方面的鲜明特征。在伦理主张方面,老子义德观启示以"尊道贵德"作为正义的前提性条件,利益取舍需要考虑"道法自然"原则下的个人承受力,以及效法天道原则来完成利益再分配。当今社会公德建设需要在加强制度性的同时,呼唤义德精神的响应。  相似文献   

7.
在"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涌现出了自己的精神导师。而老子就是古老中国的一大哲人。老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伟大思想家,他的著作《道德经》,内容博大精深,是一部百科全书。老子提出了"道"这一概念,与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相提并论。老子提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正与当今社会的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畏"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畏"充分体现了老子"尊道贵德"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内含"敬"的意蕴。因此,我们从惟道是从与唯施是畏、畏人与人畏、畏死与不畏死三个层面的辩证统一角度阐述了老子的敬畏观。  相似文献   

9.
汉唐期间是《老子》学说得以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深受老子思想影响的重要时期。汉人继承了韩非有关《老子》政治哲学与人生哲学的观点,在经学地位尚未巩固的西汉时代尤其是昭、宣之前,表现为对《老子》"南面之术"政治权谋的推崇;元、成之后,随着经学的昌明,儒学真正取得了"一尊"的地位,《老子》逐渐退居为强调"养性之福"的修身之术;魏晋时期,经学没落,玄学随之盛行,以王弼为代表的玄学家对《老子》进行了"形而上"的思辨,极大地深化了《老子》的思想内涵,通过援老入经,《老子》终于得以跻身于"正统"思想的行列;李唐皇帝为加强皇家权威的需要,尊崇老子,隆盛道教,《老子》逐步被"经术"化,置于诸经之首,成为科举必考之"大经",使《老子》无论是在思想意识上还是在政治与社会影响上均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境地。  相似文献   

10.
《老子想尔注》是早期道教派别五斗米道注老而成的宗教经典。通过梳理文本,认为道教重要的清静教义,已经在《老子想尔注》中有明确和丰富的阐述。它承续了道家哲学范畴"清静"寡欲不争的含义,但又作了宗教性的发挥,即发展成集宗教尊神太上老君之"道意",宗教戒律之"道诫",宗教修持方法之"道术"三涵义于一体的教义。  相似文献   

11.
老子不争哲学思想,包括处下守柔、知足去欲和不敢为天下先这三个方面,作为传统的为人之道和办事哲学,老子的这一思想对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这一思想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本文阐述了老子"不争"思想的内涵,揭示了这一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积极启示,并就如何利用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12.
冀志强 《天中学刊》2012,27(6):50-53
谈及老子美学,基本上会涉及《老子》通行本第二章的内容。人们大多认为本章中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句话反映了老子美学中关于美丑区分的所谓辩证思想。这种理解事实上是经不起推敲的,它并不符合老子整体的哲学思想和特殊的哲学思维。《老子》第二章关于"美"的论述,实际上正是要否定我们日常的关于美丑的定性与区分的做法。在他那里,在形式上区分美丑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真正的"美"是大"道"之"美",这个"美"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便是老子否定常人美丑区分的美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老学的近代化历程中,老子及《老子》书的年代之争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在论争中,罗根泽不仅提出了"老子就是太史儋""老子的年代在孔、墨之后,孟、庄之前"以及"《老子》书确是一本专著,不是纂辑"等一系列颇为独到的一家之言,还对"历代学者考订老子年代总成绩"进行了提要钩沉,可以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非常棘手的学术问题。因此,在中国近代老学史上,罗根泽的老子研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4.
老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其著述《道德经》是极具特色的一部说理文著作。历年来,《道德经》的代表篇目都被选入一般高校所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因此有必要对老子的重要观点进行探论。"上善若水"是老子从经验世界出发,结合形而上的"道"的哲学理念所提出来的一个重要观念。结合水的作用与地位、道的特征以及老子理想中悟道与得道的人生等方面对其内涵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阐述"上善若水"这一富有生命力的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卢浮宫"镇宫三宝"中有二宝都是不完整的艺术品,恰恰是它们的不完美铸就了它们永恒的艺术美。希腊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创作的《米洛的维纳斯》,大约作于公元前130~-公元前100年。雕塑比真人更高,达到203厘米。因此,一个正常身高的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走近这位长巾即将滑落到地上的女神时,都只能仰视,但这尊维纳斯像也微微有些倾斜,表现出正倚靠着某种想象中的支撑物的样子。这件雕塑是1820年一位名叫奥利维尔的法国军官在爱琴岛的希腊古城米洛发现的。当时,他看到一位农夫挖出了一个肢体残破的雕塑,正在重新掩埋,因为这种东西对农夫是无用的。奥利维尔给了农民一点好处费,自己带着两个  相似文献   

16.
"为学"的概念在《老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老子对待知识论的态度是反对的,他反对"为学"所带来的私欲贪念,这种向外探求的知识论是一种世俗之学。通过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解析,进一步探析老子为学的知识论态度,老子认为,要摒弃私欲,就要"无知",并通过"复观"、"明"以及"玄览"的为学方法,做到内心的无知无欲,实现"为道"。  相似文献   

17.
老子思想的旨归是"有道之世","有道之世"的具体内涵是"全性".在老子的视域中,身性不二,故"全身"才能"全性".在这一层面上,"全身"是老子思想的基点.由"全己身"而"全他人之身","全己性"而"全他人之性",最终"有道之世"不期而至.  相似文献   

18.
一是"主柔守弱".老子认为柔弱生刚强. 二是"光而不耀".当你处在人生最光彩的时候,千万记住老子这句话,不要去炫耀自己,不要到处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如果这样的话你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相似文献   

19.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奠基人。多数学者认为老子即老聃,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传说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概括在《老子》这部书里,这是一部言简意奥、博大精深的著作,只有五千言。从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书甲、乙本来看,它没有分章。这说明是在西汉或西汉以后才分的章,共分为八十一章,章与章之间有的有衔接,有的并没有衔接。不分章有不分章的好处,便于对老子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费城纳尔逊中学的校门口有两尊雕像,左边是一只鹰,右边是一匹马,这两尊雕塑的含义颇是惹人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