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和他的中短篇作品《死者》,正如在他的其他大部分作品中一样,乔伊斯在《死者》一文中也使用了意识流的文学手法,而这并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是有其作用和功能的。本文简要分析了乔伊斯对主人公加布里埃尔意识流的描述在文中的三大作用,并得出结论,意识流的描写在《死者》这部小说中意义重大,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小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心》作为心理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处于社会变革的明治时代出现的传统伦理道德与文明开化的个人主义间的矛盾。作品透过接二连三的死之结局提出“明治精神”这一概念。本文将在解读小说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我的父亲”、“K”、“先生”的死来探讨和剖析明治精神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死者》被认为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高潮。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刻画,展示了加里布埃尔精神世界从瘫痪到顿悟的变化过程。从黑格尔冲突理论视角看,《死者》中的内部冲突和外部冲突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在加里布埃尔精神世界变化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新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4.
《推销员之死》的剧本翻译对很多译者来说是一个挑战,本文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克里斯蒂安·诺德提出的功能加忠诚的角度分析了《推销员之死》英若诚译本的翻译原则以及英若诚译本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美国小说家唐·德里罗在小说《白噪音》中向读者展现了在精神生态危机的美国后现代社会中,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迷茫、混乱、焦虑、恐慌、物化与异化以及精神之死与信仰之死,并且揭露出精神与信仰消亡的原因与结果。其精神生态意识下的死亡观赋予了该作品以丰富的内涵和远大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6.
欧洲文明的一个重要起源是古希腊文明,其中的神话传说曾引发爱尔兰诗人叶芝的浓厚兴趣。爱尔兰诗人叶芝通过将神话元素与爱尔兰本土文化融会贯通,使其诗作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该文本通过分析《一个荷马讴歌的女人》和《在学童中间》两篇作品中的古希腊神话元素,来研究其对叶芝诗歌艺术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中篇小说《叔叔的故事》创作于1990年,作为王安忆封笔一年后的第一篇小说,在精神探索的深刻性和艺术创新的完美性两个方面都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本文试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手段三个层面来解读文本在叙事方面的创新之处,并在结构之技呼应着结构之道的双构性思维的指导下,进一步探究王安忆创新叙事方式下的深层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8.
《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之作,这部充满人文主义思想的戏剧对文学创作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第一部分将简要分析《哈姆雷特》的主要内容以及创作背景,并论述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第二部分将分析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精神的表现形式,其中主要分为戏剧内容以及人物形象两个反面。第三部分将简要概述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意义,旨在通过本文的唤醒人们的人文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同志在五十年代写了一篇短文《关于司马迁之死》(《历史研究》一九五六年第四期),说“司马迁之死是有问题的.”所谓“有问题”,就是说“司马迁死的有点不明不白”,是寿终正寝还是“下狱死”的呢?本文目的不在于想进一步论证司马迁到底是怎样死的,因为限于文献不足,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因而想通过研究司马迁之死这样一个问题,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去读书,更确切点说是如何理解古代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10.
文学理论界对于探讨文学的意义一直是争论的焦点,而文学争论的本质是对历史中的文学作品进行阐释,使文学作品的意义得到不同的理解。"白兰滞留"和"牧师之死"这两个事件的设置是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最具吸引力的地方。由于书中巧妙的写法从而使霍桑的这部小说叙事更加典型,对《红字》作品的理解也更加多样性,这也体现了作者的独特创作性。  相似文献   

11.
《雪国》这部中篇小说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禅宗虚无观影响下创作的出色之作,通篇呈现出一种禅宗境界的虚无之美。本文从镜中虚象之美、生死轮回中的涅磐之美和万物归一的禅宗境界之美三个方面来探究《雪国》传达出的禅宗境界的虚无之美这一审美特征,从审美角度来探讨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孟子》中论述的“仁”、君臣之道及培养君子的人格精神的三个方面与《论语》进行比较,提出《孟子》有着比《论语》更进步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解读海德格尔《道路》一诗,探索出其深邃的诗意运思之内蕴:世界是“大道”的流化与漫衍和终有一死者的人涵咏于“大道”中的原始素朴之缘域。在科技理性主义膨胀的时代,需要呼唤天地神人圆舞的复归。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都梁小说《亮剑》和《血色浪漫》的分析,从向往虚无、淡化死亡以及对历史的反思这三点来分析都梁小说的死亡主题具有怎样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是乔伊斯用真挚而伤感的笔触描写的一部爱尔兰道德史。乔伊斯通过描写形形色色的都柏林中下层市民的平凡生活,揭示社会环境给人们的理想、希望和追求所带来的幻灭与悲哀,并对爱尔兰整个社会的道德瘫痪表现了极大的反感与悲愤。本文通过解读书中具有代表性的《偶遇》等三篇小说,详细描述了都柏林的道德瘫痪所激发的乔伊斯"自我流放"意识在这一小说集中是如何萌动的。  相似文献   

16.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和戏剧家,也是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领袖之一。本文解读叶芝主要戏剧《胡里痕的凯瑟琳》和《在巴尔雅海滩》中政治空间的抽象性与物理性,探讨其在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期间的政治态度和对国家政治建设的期望。  相似文献   

17.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智者之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所展示出的人格魅力和演绎出的超凡入神的智慧故事,无疑是《三国演义》的最大看点之一。然而"智者千虑、终有一失",本文从诸葛亮日常生活的失调、用人方面的失误、军事方面的失策等角度分析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及蜀国迅速衰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托尔斯泰是一位有着强烈死亡情结的作家,多数评论家及托尔斯泰的研究者都认为1880年是其创作的分水岭. 他从《三死》中惧怕死亡、逃避死亡的生命观发展成《伊万· 伊里奇之死》中用爱来驱散死亡的阴影、以爱为基础的生命观,这种转变对他的以博爱为基础的幸福学说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电影《薇罗妮卡决定去死》改编自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的同名小说。本文依据"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从不同视角对比分析电影《薇罗妮卡决定去死》中的三大主题—生、死和爱。  相似文献   

20.
刘燕  周安馨 《江汉学术》2022,41(2):63-71
郑敏的十四行组诗《诗人与死》(1991)是为纪念九叶派诗人唐祈而作,充分呈现了诗人从早期的现代主义向后期的后现代主义转型之踪迹.使用"结构—解构"视角和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诗人与死》中核心意象的词频数据,可以阐明《诗人与死》的多元复杂的时空意象,解码本诗的"结构—解构—重构"的拓扑思维特质以及延异、反讽、互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