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一册新增选了《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以下简称《侍坐》)。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而其中的高潮出现在曾皙的一答和孔子的一叹中: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查看教师用书及多种《论语》注解,都把这段话理解为曾皙的洒脱打动了孔子,而且孔子认为曾皙的回答是结合国情的治国措施,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了出来,展现了一幅国治之后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2.
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首先发问,子路冒冒失失“,率尔而对”“,夫子哂之”,笑而不语。孔子通过“哂”,即表现了对子路的严格要求,含蓄地批评子路把事情看得过于简单和口气过大的毛病,又不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曾皙正在弹琴“,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欲说还止,孔子见其有点犹豫,便用“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来打消曾皙的顾虑。于是曾皙畅谈了自己的抱负“: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了非常高兴,并发出“吾与点也”赞语。这虽是一次日常的谈话,但孔子却在他与学生之间营…  相似文献   

3.
前人评说先秦诸子文章,赞其“深于比兴”“深于取象”.孔子、孟子和庄子,即使议论一般道理,也注意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比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让学生各言其志,曾皙说的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几句话就形象地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治世才有的图景,这比说“国泰民安”“繁荣兴旺”“和谐社会”更容易让人接受.因为只有在治世,读书人才有可能在春风中纵情地歌咏徜徉,故而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议论治世时则有一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道路上不再看到头发花白的老人背负行李、头顶东西,步履沉重地赶路了,这就比说“生活富裕”“民风淳朴”要形象可感.  相似文献   

4.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精神修养引起孔子的赞叹。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子路﹑冉有、公西华大谈安邦定国的大事相比,曾皙只谈春游﹑唱歌跳舞,似乎与政治毫无关系,但孔子听了以后,反而大声感叹:我就希望和你一样啊!这是什么原因?难道作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就不重视国家大事?其实这正是孔子礼、乐治国思想的体现,是他对大同世界理想的向往。孔子在国家的治理问题上不主张严明的法制,也不赞赏空洞的政治,而是倡导以德教化的“德治…  相似文献   

5.
凸显孔子多重身份中的“教育家”身份,然后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还原为史上最早的“课堂实录”。以“欣赏孔子的课堂实录”为学习任务,并创设“为课堂实录拟题”“为课堂实录补白”“为课堂实录点评”三个具有弹性空间的学习活动,渐次了解孔子听四个弟子言志时的“表情”,重点解开曾皙之志“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背后的意义密码——制礼作乐,最终领悟文本中深藏的礼乐文化。  相似文献   

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载的是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畅谈人生理想,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自谈了自己的理想之后.曾皙最后一个发言,“异乎三子者之撰”.就是和他们三个的意见都不相同,他的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相似文献   

7.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记录孔子与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篇章。当孔子问及弟子们的志向时,轻率直爽的子路表示自己可以做一个“千乘之国”的国相,目标是富国强兵;冉有表示自己可以做一个小国的国相,目标是“足民”,对于礼乐教化还无能为力;公西华则更谦虚,表示自己只能在祭祀或者会盟的工作中做一个小相;曾皙却出人意料地表示自己的人生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几乎是要做一个隐士,优游于山林。很明显,子路、冉有、公西华的理想正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干预政治的精神,而曾皙的理…  相似文献   

8.
薛吉辰 《新读写》2008,(9):48-48
位于曲阜东南,是古代鲁国求雨的祀坛。求雨的时候,常由巫在坛上作舞以求神。“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这是孔子的弟子曾皙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9.
异乎三子者之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异乎三子者之撰。”课文第99页注:“[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准此,则此句应译为:“(我和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一样。”反复斟酌,总觉得欠妥。其一,如果曾皙这样说,就等于在老师面前肯定他们四个人都是有才能的,作为孔门的彬彬君子,恐怕有失谦逊吧?其二,孔子让他的四位学生“各言其志”。即各人谈自己的志向,关键是“言志”,而与各人实际具备的才能无关。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段相声。说孔子三千弟子中有七十二贤士。《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明证。用乘法和加法:五乘六得三十,六乘七得四十二,加起来,正好是七十二人。  相似文献   

11.
春游诗话     
春游,古称踏青,也叫"探春"、"寻春",即春日郊游.踏青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孔子的弟子曾皙就曾借春游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魏晋以后,春游的习俗更加盛行.……  相似文献   

12.
一、试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曾皙 名点,字皙,曾参之父;冉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四人均为孔子弟子.这是个单句,主语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个联合词组,谓语是“坐”,“侍”是“坐”的状语.子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收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一文。这篇文章主要记载了孔子循循善诱的言行,在谈话开始,孔子怕学生在他面前不敢畅所欲言,就以“以吾一日长尔乎,毋吾以也”来打消其顾虑,为弟子们畅所欲言创造了宽松的氛围,又以“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诱导学生说出他们的志向。  相似文献   

14.
曾皙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中的重要角色,说其重要,是因为在四人之中,只有他的回答才得到了孔子的正面赞赏,并且让孔子喟然而叹。课后练习一第一小题要学生回答四个人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教师教学用书》给出的答案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理由是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相似文献   

15.
一、上巳节的起源与变迁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对于曾皙所勾勒出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治国理想赞赏有加。曾皙所描绘的和乐美好图景表现的正是一幅古代上巳节的生动风俗画卷。  相似文献   

16.
一、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作为师长,孔子并不是整天板着面孔,而是以一个态度和蔼、思想深沉、循循善诱的长者形象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中出现的。为让学生畅言所志,必先消除其心中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耐心的启迪,真诚的发问,既显示了孔子雍容谦恭的气度,又融洽了师生交流的气氛。而当曾点“异乎三子者之撰”而不欲发言时,孔子又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以如此亲切的语气和诚恳的态度启发诱导学生,学生又怎么会有顾虑隐而不言呢?如果说前一番…  相似文献   

17.
春游诗话     
春游,古称踏青,也叫“探春”“寻春”,即春日郊游。踏青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孔子的弟子曾皙就曾借春游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魏晋以后,春游的习俗更加盛行。古人踏青,最初是为了祛除不祥。《秦中岁时记》载:“三月上巳,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曰踏青。”“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三,届时,人们都去水边洗涤污浊,举行“消灾除邪”的仪式,称为“祓禊”,后来逐渐被游春代替。每当踏青时节,好友往往相邀至郊外游赏春色美景,或携酒相聚而饮,或…  相似文献   

18.
教育新闻一向不易热起来,可今夏上海搞的“吃苦夏令营”却热得灼眼,电视台、报纸争相报道,一时有“媒界纸贵”之势。这场轰动,搅乱了我对“夏令营”一词的惯有认识。夏令营当是近代教育体制的产物,一般来说,是指暑期学生集体去山林海滨休息娱乐。当然,古人也有这种娱乐,只不过没有这麾登的专有名词罢了。据《论语·先进篇》“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传坐”一章记载,孔子的学生似乎就曾皙有举办“夏令营”的意向,因为曾皙说他想在春末夏初和“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浴(洗澡)、风(乘凉)、咏…  相似文献   

19.
一、作品分析《侍坐》章记述了孔子与四位弟子在一起各言其志的融洽而生动的场面。从谈论的内容看,子路的理想是治理一个内忧外患的中等国家,冉有的志向是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家,公西华则希望在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盟的时候做一个掌管司仪的官员。第四个弟子曾皙以"异乎三子者之撰"之语说出自己独特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相似文献   

20.
阅读是凭借文本与作者交流情思的精神旅游。一到万物复苏、绿色满园的春天,这种阅读神游必增添太和大美之乐趣《。论语·先进》记载了曾皙言志的生动描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那是一幅人(冠者、童子)与天(暮春、惠风)地(沂水、舞雩台)同和的春游图,正切“仁”怀,难怪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南宋学者翁森承继孔子的传统抒写了著名的春季读书乐“: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在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