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心如兰     
汪淼 《师道》2008,(1):1-1
“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 早在两千多年前,兰花就贵为君子之花,是历代文人墨客偏爱之物。孔子、屈原、陶渊明、王维等诗人就爱兰养兰,吟之以诗。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先生爱兰,以“兰有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的颂词赞美兰花孤高芳洁的美好品德。张学良将军以一首哲理诗咏兰:“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  相似文献   

2.
何谓三绝?或因碑刻的内容、书法、刻技均出自名人之手,或因内容、书法、刻技都极其精湛,被世人称为“三绝碑”。我国目前发现的“三绝碑”有四座:北宋词人秦观词碑,位于湖南郴  相似文献   

3.
墨竹以书法的用笔.水墨的形式表现竹清若君子之秉性,体现文人士大夫对理想中的道德追求,诉说他们道遥自在的心境和闲愁无尽的情绪。本文从“借竹以立身,品竹以养性”的文心和“书法贯穿竹法”的重心相结合,探索文人画.仕人画的深层次内涵,来发掘历代文人画家谈之不厌,咪之不倦,画之弥香的精神哉体——墨竹。  相似文献   

4.
兰花,养兰与赏兰山东省章邱市第六中学(250204)郭道盛兰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以其香味清馨、花形萧洒,而深得人们的垂爱。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雅士对兰花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孔老夫子赞曰;“夫兰当为王者香草”。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以兰花自喻其高洁的品质与...  相似文献   

5.
段飞 《辅导员》2014,(2):14-14
享有书法特色品牌校之誉的北京市大兴区第七小学日前借力“墨香校同养气质,书写人生见精神”书法教育展示会暨书法名家杨广馨“走进七小”活动,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坚持立德树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与精神出发,对该校坚持近十年之久的书法教育进行了重新审视,提出了让书法成为“立德树人”必修科目的发展新定位与新目标。  相似文献   

6.
庄禅神凝说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创作心理机制,并直接构成了中国书法的特殊审美内蕴.“书法”之名义,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或驴世马.难睹全象.中国权威工具书《辞海》概而论之,大而化之,简释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指毛笔书写的方法”.专业工具书中,着眼不同,见解自异.《中国美术辞典》释之为“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指用圆锥形的毛笔书写汉字(篆、隶、正、行、草)的法则”.香港《中国书法大辞典》谓之“借助于汉字的书写以表达作者的精神美的艺术”.至若学术文章,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郝文勉认为书法是“利用各种书写材料,按照汉字的书写规则和审美规律创造出来的汉字艺术形  相似文献   

7.
申颖 《老年教育》2022,(4):30-31
<正>古人认为“兰,香草也”,很多“香草”都被称为“兰”。兰花,是兰科兰属,多年生草本宿根花卉。根据兰花生长环境和生长方式的不同,分为附生兰、地生兰和腐生兰三大类。在唐代,人们开始在花盆中培育兰花,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兰”,属于地生兰。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导读》2010,(1):F0002-F0002
梅花 与兰花,竹子,菊花并称为“四君子”;与松树,竹子并称为“岁寒三友”。是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约有兰花1.5万种,而气味芬芳的只有1000多种。孔子称为“王者香”的兰花,指的是春兰。  相似文献   

10.
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 书法的审美标准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里,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相似文献   

11.
《家教世界》2012,(23):19
中国书法能走向世界吗?洋学子能够理解并欣赏汉字之美吗?10多年来,我在美国大学和丹佛孔子课堂的教学实践颇见成效,得益于汉字的简练与直接,得益于书法能独特地将诗词名句、文化历史、哲学审美融于一体。中国书法成为了传播中华经典的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12.
我国篆刻艺术,同书法,绘画一样博大精深,渊源流长.自先秦之古玺、秦汉印面下,历隋、唐、宋、元、明、清乃至近现代,有无数印作传世.出现了许多印人大家乃至风格流派.然就篆刻艺术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如同社会发展,有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繁荣到衰落、再由衰落到繁荣的循环往复的历史过程.一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被称为“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都因时代而异.  相似文献   

13.
李白与任侠     
侠,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之际.那时,旧的宗法关系沦于解体,一部分失去社会地位的武士和脱离生产资料的游民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侠”.它的名称,首次出现在韩非的《五蠹》里,所谓“侠以武犯禁”、“国平养儒侠”等.侠是没有固定职业,而在社会上游荡的,故亦称为“游侠”,它的职能是受雇于某集团或个人,用自己的暴力行动替雇主完成某种使命.到了战国中后期,侠已发展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势力,常常成为贵族间政治斗争的工具,如聂政受严仲子之托谋杀韩相,荆轲应燕太子之请行刺秦王皆是.  相似文献   

14.
兰花开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家养的许多花草,像铁树、文竹、仙人球、芦荟等等,全都健康极了,而且各有各的诱人之处。可是,惟独一盆兰花始终不开花,总是挺着茂盛的草叶。两年来,它也没少得到我们的关心与呵护,但它却一直不成熟,就像我一样长不大。今天是周六,我上午从学校学完奥数回家。刚打开家门,爸爸就兴冲冲地跑出来,激动地说:“快来看看吧,咱们家的兰花‘死’掉啦!”“啊?”我惊讶极了,连忙跑到阳台。“咦,兰花呢?”我发现兰花不见了。“哦!在这里!”原来兰花被爸爸搬到了室内。“哎?奇怪……”我打量起兰花,“它不是长得挺好的吗?我怎么看不出它…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叹为观止的书法美中国书法,即汉字书刻艺术.中国书法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民族文化土壤润育的一株奇葩,它以极至的审美价值傲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中国书法艺术,虽在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才首次被冠以“书法”,但是它作为一门汉文字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形成的艺术,可以从商代的甲骨文字算起,至今近四千年历史.它既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又是历代书法家不断继承、创造、发展的民族文化艺术硕果.叹为观目的中国书法美,美在——1、独特的书写形式.世界上的书写工具都是硬笔,而中国书法却使用软笔——毛笔(金石铸刻是先以毛笔书之).毛笔的运用与独特的汉字形体相结合,使简单的“线条”产生奇迹:或轻或重,或徐或疾,或枯或润,或肥或瘦,或疏或密,或方或圆,或参差点缀,或楷书,或行书,或草书……笔意、体势、结构、章法错综变化,丰富多彩——就个体书家而言,又使书写结果风格纷呈,千姿百态,美不胜收.2 独物的表现形式,中国书法可以题诗题画,可以馈赠亲朋,可以书而自触,可以装裱  相似文献   

16.
“马政”是“掌王马之政”的缩语,出自《周礼·夏官·校人》。马,《说文》、《释名》均音训为武也,马与武事有密切关系,故养马用马被称为“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周礼》中有很多淡及马政的条文,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有关马政的制度。“天子有十二闲,马六种;邦国六闲,马四种;家四闲,马二种。”每厩为一闲。校人具体负责掌管马政,“政谓差择养乘之数也”。  相似文献   

17.
兰花心     
兰花心朱光明宋朝有个金代禅师,在弘法之余,喜欢养植兰花。在他的禅院里有很多各式各样的兰花,把禅院打扮得分外清新典雅。当时禅院内外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兰花就是金代禅师的生命。”有一天,金代禅师到外面去弘法讲道。临行前,把给兰花浇水的任务托付给一位弟子。...  相似文献   

18.
一、“书法”是我国独特的艺术之葩中国汉字书法是藉以汉字的一种“图画性”很强的衍形表意文字,它借助于蒙恬造笔形成的我国独享盛名的书写工具———毛笔,使书者在灵性飞动,意绪飘扬的氛围中,独获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从而产生书法这门辉煌灿烂的艺术之葩,也产生了对书法美的探求。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何在?简单概括有以下几点:其一是线条之美。汉字由线条有机的排列组成,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断或连,丝丝相扣,灵飞飘动,如神来之笔,又有一定的规矩和方圆的规范。像国画一样,书法也有枯澜浓淡之分,所谓墨分五彩即此。其二是…  相似文献   

19.
费幼文 《学苑教育》2023,(8):12-13+16
具身体验与传统的离身式教学方式不同,它更注重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认知、身心共振。本文以一堂书法优质课为例,通过建构“景·情·趣·创·评”五段式具身体验课堂,引导学生“以眼察之,以言表之、以手创之、以身展之、以心悟之”,创设学生喜欢的“具身体验”书法课堂。  相似文献   

20.
《青苹果(高中版)》2014,(12):F0002-F0002
要想成为一名书法高手,勤奋、知识修养缺一不可。学习书法。刻苦勤奋.先贤们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佳话。人们津津乐道的“十八大缸水”和“退笔冢”的故事,就是刻苦练字的最好例证。相传晋代大书家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跟随父亲学习写字,用尽了十八大缸水。工夫不负有心人。后来,王献之的书法和其父亲一样,达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被人们称为“二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