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著名苏联作家、报刊政论家和新闻工作者高尔基,他的一生是和新闻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从1892年在《高加索日报》上发表处女作,同年到《萨马拉日报》当编辑起,长期为报刊撰稿,进行了大量的编辑采访活动,极尽全力浇灌新闻之花,对新闻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为布尔什维克报刊撰写的许多小说、特写、通讯、和政论杂文,永垂无产阶级新闻史册。在高尔基逝世50周年之际,回顾一下他一生的战斗历程,学习和研究他的新闻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我国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会获得教益的。“终身为报纸而工作”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生于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一个细木工匠家庭,当过童工,打过短工,只念过二年小学,靠自学成才。  相似文献   

2.
在《人民日报》的记者、编辑当中,段存章是一位没有学历、没有文凭,靠自学走上成才之路的。了解他的经历,对一些正在新闻道路上跋涉者来说也许会有所帮助的。“水不加压力上不了高山”段存章,1938年生于山西省左权县的一个贫寒农民家庭,祖上几代为农民,没有一个识字人。他12岁初小毕业,考上县高小,因家贫父病中途退学。互954年,段存章当上了县报的农民通讯员。他~面坚持劳动,一面挤时间写稿。一年下来,向《山西日报》投稿108篇,仅仅被采用了一篇,连标点符号才90个字。他不灰心,继续不断地学,不断地写。“功夫不负郁c入”,…  相似文献   

3.
高尔基不但是卓越的文学家,而且是第一流的新闻记者。十月革命前,他担任过《萨马拉日报》、《下新城小报》、《敖德萨新闻》的记者,参加过列宁创办的《火星报》、《斗争报》的编辑工作。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在发展苏维埃新闻事业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主办、参加和指导了十三种报刊,把报刊工作看作是自己切身的事业。他的新闻活动最旺盛的时期,是在苏联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他自己就说过,他是个“老报人”。卢那察尔斯基称他为“伟大的工人通讯员”。高尔基非常尊敬报纸的编辑和记者,因为他知道“办报工作不知要付出多大心血!”他说,办报工作是“为真理和正义事业服务的真正危险的行业”,“我要终生为报纸而工作”。高尔基丰富的新闻理论和实践,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极其珍贵的遗产。这里发表的他同报纸编辑同志的谈话,可以看出他对新闻工作者寄予多么大的期望,对他们的教诲是多么诚恳,对他们的要求又是多么严格。这篇讲话没有收入《高尔基全集》俄文版,这篇译文在我国是第一次发表。  相似文献   

4.
《攀钢日报》奖励“吹毛求疵”者本刊讯《攀钢日报》编辑部给予一位“吹毛求疵”为《攀钢日报》纠错的热心读者200元奖励,感谢他对《攀钢日报》的关心和爱护。1995年9月14日,攀钢钢研院检测中心读者张瑞光投书《攀钢日报》编辑部,指出《攀钢日报》8月份报纸...  相似文献   

5.
全国新闻核心期刊《新闻爱好者》杂志的热心订户和读者──今年38岁的《南阳日报》“十优通讯员”许记民,1981年高考落榜,然而他想: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他白天随父亲荷锄生产,晚上挑灯夜战,贪婪地读书,鲁迅、茅盾、巴金等名家名著,能找到的他都找到细读、精读。从此,他开始做起了作家梦,与爬格子结了缘。当年,记民就在当时的《河南农民报》上发表了一篇读者来信,获得了县委宣传部三等奖。1997年地受聘在苗店镇政府当新闻干事时写的《专家被围在苗店集》,刊登在6月17日《河南日报农村专版》头版头条。他和郭金发同…  相似文献   

6.
“靠谁都靠不住,唯有靠自己”──答新闻界同行贵州日报副总编辑刘庆鹰本刊记者1995年3月22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名单中,贵州日报副总编辑刘庆鹰名列其中。刘庆鹰曾被评为贵州省劳动模范,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  相似文献   

7.
名艺评论家肖云儒读《原野》(健涛、郗居正)后,写了一篇《原野上,好大一棵树》(《新闻知识》2003年第11期)。他根据《陕西日报》高级记原野的新闻实践,总结出原野是“重量级记”,写“重最级稿件”,表现出“重量级人格”,其秘笈足因为他仃双让人大开眼界的“新闻眼”,精力过人的“新闻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文艺运动的主将之一、伟大作家郁达夫,于1945年8月29日在苏门答腊西部巴爷公务被日本宪兵绑架残害,殉难至今整整四十周年。当时他只有四十九岁。郁达夫早年留学日本,二十年代初与郭沫若、成仿吾共组“创造社”,在上海出版《创造月刊》。三十年代与鲁迅合编《奔流》。著有小说、游记、文艺评论等。抗日战争后他从武汉到了海外,受聘于新加坡《星洲日报》,主编副刊《晨星》,并兼晚报《繁星》和日报星期刊《文艺》编辑。还担任过《繁华日报》、《星槟日报》、《星洲日报》半月刊、《星光画报》等多种报刊的副刊编辑。他说:要在南洋建起一座文化中继站来,不遗余力地宣传抗日。在他编的副刊上,几乎每天有他写的政论和杂文。在前后半年多任《星洲日报》代主笔时,每隔一两天写一篇社论,综述国内、国际形势,分析敌我力量对比,鼓吹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主张团结抗战,反对投降分裂。作家郁达夫在新加坡的三年多时间,已经成为政论家、新闻战士了。近几年来新加坡有几位学人从各报馆、图书馆的微型胶片搜集发掘他的佚文,也发现他不止是用笔写作来战斗,而且以行动团结广大侨胞和文化界人士支援抗战。这里发表的一组资料,是郁达夫的侄女郁风同志提供的。  相似文献   

9.
“用奉献谱写青春,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这是共产党员、旺苍县委宣传部副主任新闻干事、广元日报旺苍记者站站长何光贵的座佑铭,这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1996年10月,何光贵调入县委宣传部任新闻干事。6年来,他坚持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和正确的舆论导向,讴歌伟大的时代和火热的生活;激浊扬清,弘扬时代新风,为改革立传,为旺苍扬名。他先后在《经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四川日报》等重要新闻媒体上刊发各类新闻及文艺稿件1000余件70多万字,其中有50余件作品登上了省市报一版头条,《山区人民的“金财神”…  相似文献   

10.
贾宏图 《新闻传播》2007,(10):23-24
在这金色的秋天里,我们迎来了《农垦日报》的50岁生日。在党的领导下,《农垦日报》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光辉历程,50年风雨兼程,50年艰辛创业,50年硕果累累。作为曾在这个报社工作过的老同志,我们有幸亲眼目睹了她从《东北农垦报》、《兵团战士报》,到《屯垦戍边报》、《农垦报》、《农垦日报》的发展过程。这张报纸是三代北大荒人艰苦创业的“日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闫伟 《青年记者》2007,(3):84-85
羊枣原名杨潮,又名杨廉政,是我党优秀的革命活动家、名的国际问题专家、军事评论家。1900年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垓城镇一个封建大家庭里。1933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秋经周扬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抗战初期便在上海的(《导报》、(《神州日报》经常发表时评章。在抗战全面爆发后,又先后在《星岛日报》、《世界知识》、《广西日报》、《大刚报》和《国际时事研究周刊》等报刊上发表军事论。他的章富有远见,笔犀利,对国际时事局势有独到见解,史沫莱特曾评价他为“世界一流的军事评论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周亭 《当代传播》2001,(4):21-23
2000年3月,华文出版社出版了方汉奇先生的著作──《新闻史的奇情壮彩》。这本书收录了方先生21篇学术文章,是他从有关中国新闻史的100多篇论文中精选出来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三大版块:第一,中国古代报纸和中国古代新闻传播。其中《从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进奏院状”看中国古代的报纸》一文中,方先生提出的观点“《进奏院状》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报纸”,是他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第二,中国近代传播思想、报纸和报人。包括对《京话日报》和于右任主持时期的《神州日报》的个案研究以及对章太炎、邵飘萍、成舍我、鲁迅等新闻史…  相似文献   

13.
在经历了数十年“一枝独秀”的风光后,全国的广电报呈现集体乏力之势。这有其客观因素,从格局上看,日报与周报在打了十几年的仗后,日报军团以“数”取胜,仅仅在杭州,报摊上摆着数十种本地报纸中,口报就占了七、八成,近年来快速扩张的日报拉拢了一大批周报阅读群体;另外,即使在周报市场上,广电报原来的优势也荡然无存,因为依托日报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的周刊,如《今日早报》的“城市假日”、《都市快报》的“都市消费”、《钱江晚报》的“生活家”,走的都是广电报的家庭生活服务类路线,  相似文献   

14.
人说,从事业余新闻写作难,但阆中市龙泉镇党委书记莫子君却在这条路上跋涉了十五个春秋。十五年来,莫子君采写的新闻在《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南充日报》等中央、省、市级的38家新闻单位用稿2600多篇,年均用稿量近200篇,其中有48篇获省、市好新闻奖和征文大赛奖。榜上无名脚下有路1980年秋天,刚满16岁的莫子君高考以6分之差落榜,之后,他回到阆中市老观镇关帝庙村。第二年,莫子君自费征订了《四川农村日报》、《南充日报》,他一边读报,一边试着写一些身边发生的新人、新事、新经验。初涉新闻报道莫子君…  相似文献   

15.
约瑟夫·普利策,1847年4月出生于匈牙利,17岁当兵,后流落到美国纽约,加入美国籍。靠刻苦自学。普利策21岁时成为《西部邮报》的记者,后买下《西部邮报》。普利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充沛的精力,这使他在新闻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长足进步。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使他的报纸受到公众欢迎。不久.他又先后买下了《圣路易斯邮讯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对它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之成为当时美国首屈一指的大报。  相似文献   

16.
“离开报社33年了,我现在仍然很关心报纸。”一见面,全国人大代表王茂向我流露出对新闻事业的眷恋。今年62岁的王茂代表,1949年到《江淮日报》 (今《安徽日报》的前身)工作,当过记者、编辑,一干就是10年。后来他改行从事哲学研究,现任安徽  相似文献   

17.
关注生活与『卷入现实』--陆天明及其『反腐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今天的中国文艺圈内,陆天明称得上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多面手”了,其创作横跨了包括电影、电视、话剧、文学等诸多领域,尤其是作为电视剧的编剧,其作品之多、影响之广泛,也着实让人刮目相看,如他的《李克农》、《闻一多》、《冻土带》、《千年鼓》、《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等,都是一些相当出色的作品。而早于电视剧创作的话剧,也是他二十多年来异常倾心的创作门类。青年艺术剧院新近演出了话剧《第十七棵黑杨》,他便是该作品的编剧。但在这里,我不想更多地谈论陆天明的话剧或电视剧创作,特别是就陆天明自身来说,他更钟情,…  相似文献   

18.
周智琛给人印象深刻,他应该是中国党报系统中最年轻的老总了。2006年早春,他刚满26岁,就出任东莞日报执行总编辑。同年,靠前指挥《东莞目报》两次重大改版,取得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9.
欧新平 《新闻传播》2007,(2):58-58,44
“群众办报”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1948年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是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这既是对党报的明确要求,也是对党报经验的科学总结。  相似文献   

20.
在洛宁县王村乡贾瑶村南王组,提起老农王夫寿,周围的群众便会说:“那可是个新闻迷。”  年已七旬的王夫寿,从小只上过五年学,而后在黄土地上辛勤劳作了几十个风雨春秋。 1990年, 60岁的王夫寿,面对改革大潮中山乡喜人的巨变,耐不得寂寞,便对写作新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写新闻,老汉卖了一头牛犊,买来字典、稿纸,并订阅了《新闻爱好者》、《河南农民报》、《洛阳日报》等报刊,在家里边学字边看报纸,还揣摸着写稿。为此老伴儿和儿女们都干涉他:“放着清闲不清闲,自寻烦恼。”王夫寿不顾家人反对和周围人的嘲笑,一边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