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史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是以“善谏”著称的唐初贤臣魏征的名言。据《新唐书·魏征列传》记载,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做君主的人用什么方法做到明,犯什  相似文献   

2.
朱辉 《中文自修》2011,(Z1):44-46
作为清官,魏征一生最另类之处是曾经六次跳槽。《贞观之治》《贞观长歌》之中,李世民当然都是主角,而除了他,魏征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谈到魏征,都知道他是个清  相似文献   

3.
"闻过"是否"则喜"?提出这个疑问不是要咬文嚼字,而是想为批评找点心理依据. 孔子称赞子路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孟子·公孙丑上>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意思都是说子路听到别人批评他缺点或错误就感到高兴.子路为人正直好勇、光明磊落,重友朋、讲信义、守言诺,是孔子门徒中性格独特的一位,他具备了君子人格,说他"闻过则喜"应该是不为过的.  相似文献   

4.
魏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对唐初贞观之治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贞观年间,他参加了多项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创建工作,制礼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活动。魏征一生涉及到礼制方面的举措主要有三次,即参与制订贞观礼、修改丧服礼和撰著《类礼》一书。本文拟就魏征的这三项活动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5.
热爱祖国,勇于献身。无数事实表明,刻骨铭心的爱国主义情怀,正是中国知识分子高品位人格的核心和灵魂。公安院校的教师更应该具备爱国主义情怀。这种情怀既为他们本人提供了进行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和灵感源泉,也使他们的学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闻过则喜,饮誉不惊。公安院校学生特别需要具有坚定不移的顽强意志和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因而必须经受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考验:一是错误和挫折的考验;二是成功和荣誉的考验。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自身做到。为此,公安院校的教师就必须具有一种被中国古语称之为“闻过则喜,饮誉不惊…  相似文献   

6.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曾经得到一只宠物鸟,爱不释手.有一回,他又在逗鸟玩,正好、丞相魏征有事进来禀奏.唐太宗怕给魏征看见,不好意思,赶紧把鸟儿藏在胸前的龙袍里.魏征看了心里自然很不"爽",但他想,唐太宗能把鸟儿藏起来,说明基本上还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当面揭穿其"把戏",让他把鸟儿拿出来"亮相",再进上一番忠言,则不仅会失了皇上的面子,使他下不来台,弄不好得罪了皇上自己还可能吃不了兜着走.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是唐初政治家、史学家魏征写给唐太宗李世民的奏疏。谏,臣下对尊上的规劝,使其改正错误。疏,奏疏,也叫奏章、奏议等,是封建社会臣对君陈表意见的一种文体。唐太宗跟随父亲李渊转战南北,艰苦创业,但他登基之后,却滋长了骄傲情绪,弃俭求奢,大兴土木。魏征看到“贞观之漒”太平盛世的背后,隐藏看“覆  相似文献   

8.
纳谏、用人及其他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陈广远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开明的封建皇帝,他善于纳谏,善于用人,因而备受后人的推崇。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支龄和杜如晦做宰相,人称他们是“房谋杜断”。他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做宰相时给他提出了二百多条建议,他都接受了,唐...  相似文献   

9.
魏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诤臣,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他以过人的胆识和卓越的才能,进谏上疏言事二百多件,在辅佐唐太宗治理大唐王朝的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唐朝的强盛,不仅靠创业时的武功,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建国后的文治。唐太宗所以能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一位出类拔萃的封建皇帝,创建了大唐盛世,是和他善纳谏言,接受了魏征  相似文献   

10.
<正>"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拨乱反正,刚坐稳位子,就开始了内部人员的整改与肃清。这次,魏征在劫难逃,必死无疑。因为是他献计献策给李建成,让李建成及早动手除掉李世民,永绝后患。李世民如何处置他的政敌李建成的谋士魏征呢?就在李世民拿不定主意的时候,魏征不请自来。这让李世民很意外。魏征来后,不卑不亢(kànɡ)地摆弄起两个透明的  相似文献   

11.
“闻过则喜”是个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意为“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高兴”。这个成语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了,可是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却很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错。目前.我国各行各业都在进行空前的改革,改革中必定会出现失误。当我们还处于“当局者迷”时,“旁观者”知无不言地向我们提出来时,正是判断我们态度的时候。我们是“闻过则喜、闻者足戒”呢,还是“闻过则怒、讳疾忌医”呢?  相似文献   

12.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文集》。作者魏征,字玄成。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魏征拜为谏议大夫,检校侍中,后进左光禄大夫,封为郑国公。魏征深谋远虑,富有胆略,敢于直谏。他前后进谏“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薄赋敛,轻租税”、“任贤受谏”等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他的治国良言有助于“贞观之治”,所以深得太宗的褒美。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相似文献   

13.
尚立霞 《甘肃教育》2004,(11):23-23
战国时邹忌很会劝谏,他现身说法使齐威王懂得了纳谏的重要性,从而广开言路,兴利除弊,使齐国位列战国“七强”之首。时过境迁,到了唐朝,也有一位同邹忌一样敢谏、善谏的大臣,他就是魏征。魏征不仅披肝沥胆、直言不讳,而且很注意进谏的方法和实效,他的意见大都为唐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不少失误。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谏太宗十思疏》(下称《十思疏》),就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频上四疏,以陈得失”中的第二疏。此疏核心内容为规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意思是要他积德行义。但文章开篇并没有  相似文献   

14.
唐太宗很喜欢虞世南的书法。有一次,他临写了虞世南的一幅字,其中有一个“戬”字,因“戈”旁写不好,就空着那个“戈”旁,叫虞世南补上。写完后,唐太宗拿给魏征看,让他品评。魏征细细看了一会儿说:“皇上的书作,只有半个字像虞世南。”唐太宗说:“哪半个字?”魏征回答说:“只有‘戬’字的‘戈’法最像。”唐太宗听了感叹不已。——见(宋)无名氏《宣和书谱》  相似文献   

15.
<正>"垂拱而治"出自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说的是魏征进谏太宗若能做到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任用能人,听从好的建议,文臣武将一齐任用,那么太宗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天下就能治理好,而太宗根本不必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魏征所言的"垂拱而治"道出了管理者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历史总是给人以无限的启迪与遐想,史上与"垂拱而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蜀相诸葛亮的"躬亲而治"。  相似文献   

16.
淼淼 《家长》2012,(2):66-67
调动初中生的学习自觉性是有窍门的,应做到"两问"、"两变"、"一加压"。在家长接待日,我接待了这样一位母亲。这位母亲对我说,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太好,平时不管怎么教育,他的学习自觉性都不强,每天放学回家都得家长督促才能学习。  相似文献   

17.
"这孩子太磨蹭,教师就布置这么一点作业,如果认真做的话一个小时就能做完,可是他从周五晚上做到周日,还没做完!"小轩的妈妈又生气了,都是因为三年级的小轩一写作业就变成了"小蘑菇",即使是很少的作业,也要做到很晚。  相似文献   

18.
":合中"是胡瑗理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但胡瑗的"合中"并非合传统的中庸之道。胡瑗所讲的"中"是"大中",他强调人的一切言行必须合"大中之道",而要合"大中之道"就必须用心广大,具有天下为公的思想。胡瑗的"大中"也是一种至正公平的表现,而要做到至公至平,就必须有刚明之正。同时,胡瑗还认为,合"大中之道"要做到刚柔相济,并实现人治与法治的统一。此外,胡瑗的"合中"既具有较强的原则性,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他认为在合中而为的同时,可以过越常分,进行大胆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爱应该是这世界上最伟大、最神圣的爱。这种圣洁的师爱是教师培育桃李的感情基础,使学生能够"亲其师而信其道"并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对于教师而言,热爱学生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但是不是有了爱就足够了呢?一件事情改变了我的看法。 一天正在上合班课时,一个男生突然站起来从教室的后门走了出去。周围的同学告诉我,是班主任把他叫走了。下课后,我急忙赶回办公室,看见他和他的妈妈都在这里。  相似文献   

20.
太宗踣碑     
唐太宗和魏征是历史上君臣和洽的一个范例。魏征直谏和太宗纳谏是贞观之治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魏征死后,太宗登楼“望哭尽哀”,又亲撰碑文,书写刻石,并说:“魏征没,朕亡一镜矣!”然而,事隔半年,太宗就下令推倒亲书的魏征碑。表面看来,踣碑似与太子承乾谋反事有关。由于魏征生前曾荐誉的侯君集团参与了谋反事件,引起了太宗之怒,延祸魏征之“魂”。但事实上是太宗随着地位的巩固及威望的提高,纳谏的气量逐渐减少。推倒魏征碑是给那些效尤直谏之人的一个警告。但唐太宗毕竟是位开明之君,在遭受亲征高丽失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