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文化的角度切入,鲁迅小说是在近代文化冲突中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审美观照。在自觉的审美抉择之下,鲁迅以小说的形式进行着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这种审美的批判为人们反思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点,也为文化的转型与再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是鲁迅小说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之体现,也是鲁迅小说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对传统士人消极文化和和消极精神批判之余,其中既留有一种深深的失落,也有怀一种拂之不去的眷恋。本文试着从中国传统士人文化的角度,结合鲁迅小说文本和鲁迅小说创作的特殊时代文化环境,对鲁迅小说对待中国传统士人精神的复杂心态作出文化意义上的阐释,以期了解鲁迅小说中这种心态产生的文化原因及其表现,了解鲁迅对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精神的思考和追寻。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既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历史积淀,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代现代知识分子都不可避免地在个人心态中折射着传统文化的光辉。五四时期是个大变革时代。时代潮流将鲁迅推到思想文化领域的前沿。作为思想先行者,鲁迅开始重新审视几千几来的传统文明。传统文化赋予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敦促鲁迅举起启蒙的大旗。对传统文化在社会心理的历史积淀和它所造成的精神创伤,即对国民性弱点的反省与批判,当首推鲁迅。鲁迅在自己的小说中,自觉地表达了这种意向。沈从文与鲁迅小说创作中传统文化的所指就有很大不同。传统文化对沈从文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世俗民风的浸染与湘土人情的渗透,他在小说中构建的是一个感性自足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老舍与鲁迅因受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国民精神构建、国民劣根性根源分析以及国民劣根性批判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本文主要从文化角度分析老舍与鲁迅小说中关于国民性格的塑造与批判,阐述国民性和文化之间的关联性,为国民性改造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邓友梅小说包含着浓郁的鲁迅因子.鲁迅塑造的阿Q形象在邓友梅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身上得以生存和繁衍.同时邓友梅小说的文化精神和艺术手法也延续了鲁迅传统,邓友梅通过那五、邵清远、玉宝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社会大背景的描绘,批判了国民劣根性,进而达到批判封建文化的目的,延续了鲁迅的批判立场:在艺术手法上,邓友梅小说现实主义的创作和白描语言手法的运用构建了故事和人物的载体,也是对鲁迅艺术手法的承继.  相似文献   

6.
莫言小说中的神秘意象、奇诡想象带有病态化审美趋向,这历来是评论家们争论的焦点。莫言小说中的病态化审美倾向是民族集体文化心理积淀而成的一种审美范畴,同时也表征了鲁迅沉痛批判国民性的小说精神的遗失。另外,莫言在文人商品化的过程中,对"写什么"、"为谁写"、"给谁看"问题的矛盾之处也成为其病态化审美倾向的渊源。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小说的时空营造与中外文化之关系,是一个值得人们瞻视的研究课题.本文从独特的时空意识、故事时空的内部机制、叙事时空的文本形态及新的审美图式等层面,探讨张爱玲如何批判地汲取中外文化诸多领域的理论、观念与技艺,营造了融汇中西、传统与现代的小说时空的崭新图式.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鲁迅的小说有着重要的地位,实现了中国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同时,鲁迅也是中国现代家族小说的创始人.虽然<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等不是中国家族小说的典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它们所反映的鲁迅对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弊端的批判管中窥豹.  相似文献   

9.
在鲁迅和沈从文的小说中知识分子是批判和否定的对象,但二者的创作主旨完全不同,鲁迅否定和拒绝了传统文明,强调和突出了现代文明。而沈从文与之相反,实质是对现代文明的有意对抗和背离及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回归,完全放弃了“五四”文学的主题和灵魂。  相似文献   

10.
鲁迅作为一代文学批判大师,毕生致力于思考中国国民性的改造问题,他的小说也被认为是剖析和批判国民劣根性的最锐利的"匕首",不过其中大部分小说是以其故乡为写作背景,饱含浓郁的故乡情,这种即坚持批判又依依不舍的情感致使地域文化特色在鲁迅的小说中大放异彩,故而本文将从小说中的地域文化底蕴、地域性民俗和地域语言对鲁迅小说作更深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现代历史小说处于文体的草创与转型期,它以诗意为旨归的叙事突围使之突破旧历史演义的格局,呈现了新的现代性文体特质。叙事突围融铸了现代历史小说的历史审美品格,也构成了自身叙事演进的线索: 1920年代鲁迅的文化反思型、郁达夫的主体感受型历史小说在1930年代继续演进为主题丰富、意象纷呈的社会阶级型、文化批判型、主观诗化型历史小说。1940年代,急切的现实关怀使现代历史小说格外关注历史的现实讽喻作用。叙事突围更进一步落实在具体叙事手法上,以时间的现时化,视角的个人化,文本的镜像化三种叙事手法营构出奇幻相生的历史诗学意境。  相似文献   

12.
审美主义视角下大众文化批评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主义和大众化批评中是颇具影响力的一种视角。其本身又蕴涵着一些令人质疑或反思的东西;审美主义所依据的“审美距离”、“理性”等传统美学观念,其自身的合理性尚待证明,审美主义在运用这些理论进行具体批评和话语操作时,忽略了不同艺术类型各自的特征及差异;审美主义批评没能充分考虑到当前大众化的现实和历史境遇以及化品位和功能,表现为理论滞后和话语错位,在反思基础上,呼呈理论创新,建立新的审美规范。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鲁迅在<狂人日记>里用"吃人"的文学意象展示了多种含义的思想批判与文化批判.上世纪90年代,莫言的长篇小说<酒国>里再次出现了这一文学意象,作家站在民间的立场上,不仅自觉继承鲁迅的批判精神,同时通过对启蒙者(改造者)形象的解构,表达了对传统文化改造的艰难性的深刻认识.通过对两个作家笔下的文学意象的比较研究,阐明鲁迅精神在当代文学中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愈加显现出重要的战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鲁迅始终认为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持,是革命的前驱者,并敬仰他的人格,鲁迅的陈独秀观并没有因为陈被开除出共产党,成为托派而有所改变,出自冯雪峰手笔的《答托洛茨基派的信》,并不代表鲁迅的态度,陈独秀也十分敬重鲁迅,对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始终给予充分肯定,他喜欢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鲁迅,始终认为鲁迅不是神,是有文学天才的人(编者摘编)。  相似文献   

15.
鲁迅余秋雨散文意蕴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与余秋雨文化散文审美意蕴都表现出了哲理的睿智性、文化的批判性、人文的关怀性和思想的超前性。但因他们对中西文化思考的角度和方法不同,所以其文化批判性的深度、广度和内容表现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是古典小说巨著,也是一部传统文化宝典,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西游记》文化研究热,而后构成了一股浩大、持久的学术潮流。本文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学术背景下,从神话原型批评、童话学批评、审美研究和宗教文化研究等方面作必要的总结与反思,并对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相距二千多年的两位文化巨擘。司马迁及《史记》对鲁迅的思想、文学创作等方面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司马迁是"文豪"和"雄于文"的"高手",《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谓真知灼见。但鲁迅的论述也存在一些偏谬与误读,如指认司马迁是"道家",因记忆错误而张冠李戴等。总而言之,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说,可谓洞见与误读并存。  相似文献   

18.
1990年代以降,“中国审美学派”抓住有重大意义的时代问题,提出了新理性精神文论、文化诗学和审美超越论,弘扬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现代美学传统,有着鲜明的实践品格;在指导当今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提升民族人格修养与道德境界、有效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等方面,“中国审美学派”及其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形成文学史上“这一个”的独特风格与文化现象,对鲁迅小说的解读,长期以来,主要是从社会学,现代西方哲学,心理学及人类学的角度对其现代性生存意义和哲学意蕴的向度进行的。本文拟从鲁迅叙事本体的角度试叙鲁迅小说的叙事技巧,策略及其先锋色彩。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现代文学史教材运用了政治观念、文化观念、文体观念、文学观念四种主要观念,评价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其中,一些以政治观念为主指导下的教材,漠视爱情、亲情、友情和经济等因素对鲁迅创作的影响,使其作品形成了极强的陌生化效果,导致文学家鲁迅的个人形象被反复抽象化并最终被神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