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验”就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感同身受的体味和体悟。体验过程是学生对文本内容一拍即合的呼应,是学生与文本心心相印的认同,是一种生活阅历的接轨、知识的融合、情感的共鸣。《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阅读的体验过程,搭建生本对话的桥梁,为提高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理解、鉴赏和创造能力,培养可持续的阅读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因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审美体验等的限制,在阅读文本时,会对文本产生深浅各异的理解。作为教师,就是要采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将自己与文本对话中的收获在教学过程与学生分享,从而有效指导学生的阅读。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由此可见,高中语文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应该放在重要的位置。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新的阅读理念,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解读文本、理解文本。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自己的人生阅历、情感体验,去理解和思考阅读过程中的问题,充分  相似文献   

4.
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因为生活阅历、情感体验、认知背景等不同,会对文本产生不同的解读。群文作为不同文本的组合体,其解读空间更为宽广。学生和教师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若能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便能更好实现群文阅读多元化、个性化、生本化。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强烈的自我认知,竭力追求个性张扬;教师同样也有自己的个性化阅读。在师生双主体意识强烈的生本课堂中,个性化得以充分落实。在此基础上,双主体使群文阅读实现了多元化,得以升华。文章从“双主体,是多元化群文阅读的保证”“双主体,是个性化群文阅读的前提”“双主体,是生本化群文阅读的升华”三个方面进行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5.
张辉 《考试周刊》2014,(74):39-40
<正>语文阅读过程是学生内心感悟与体验的过程。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因为阅读过程中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初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等较浅,对文本的理解存在主观的差异,解读文本时会得出各种各样的结果。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呢?实践证明,开展多元化解读文本活动是实施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一、发扬民主教学,建构多元化解读平台要实现多元化解读文本,教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为主体  相似文献   

6.
1.语文教学要把“文本的课堂”转变为“体验的课堂”,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在感受人物情感的同时,进行自我情感的表达。2.阅读是一种感悟,要通过品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悟出隐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3.阅读是一种对话,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要既尊重文本,又超越文本,在对话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文本意义。4.阅读是一种理解,要通过阅读理解他人,理解自己。在体验他人生命活动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悟,丰富作者的创作原意。5.阅读是一种发现,要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深层体验与思考的习惯,透过文本中的文化意…  相似文献   

7.
<正>阅读是学生走近文本、感悟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的重要过程,阅读教学是师生解读文本多向度的对话,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悟、理解,对文本产生体会,这个过程是"互动"的交流过程,是学生内心世界与文本世界的无声沟通。教师如何巧妙借助阅读课堂向学生渗透阅读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一、紧扣生活阅历,构建知识新结构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构建知识体系,需要学生将自己的知识经验、生活阅历、文字感悟能力等融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一种主动走进文本,构建内在阅读体验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所以选择恰当的“联结点”来建立学生与文本的联结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因此只有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为基础来选择“联结点”,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产生共鸣,激活阅读思维的活力,加深情感体验的深度。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告诉我们,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走进文本,吸收文本精华,丰富精神世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读”和“悟”这两条主线,将阅读教学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真正融及心灵。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注重情感体验,意味着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突破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文本进行挖掘和利用,获得新的理解,获取其内在的含义;意味着学生要多感官、多方位地参与感受,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内容常常带有主观色彩,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什么叫“独特体验”呢?是指学生个体在阅读文本过程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文本构建的“意义”。由于学生经验世界各异,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不同,思维和认知水平千差万别,因而所构建的“意义”极具个性色彩。一些已经习惯于拿既定的中心去灌输给学生的教师学习至此,豁然开朗,于是便以此…  相似文献   

12.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但由于学生阅读能力、生活阅历、认识水平的差别,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阅读理解的表面性和片面性,有时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偏差和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根据学生理解的情况,组织学生围绕重点、难点、疑点展开讨论和交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阅读期待指阅读主体的认知结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思想水平、审美能力)和阅读需求(阅读动机、阅读目标、阅读疑问、阅读胃口)。由于经历、背景、个性心理差异、阅读能力等不同,学生面对同一文本的“阅读期待”千差万别。而事实上,文本阅读中的“期待”具有事先预想的观念性,又有对文本意蕴的依附性。它是体验的引线,探究的前奏。同一个人,在阅读文本的不同阶段,由于理解和感悟的变化加深,  相似文献   

14.
任莹 《四川教育》2006,(7):33-33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我们的学生是一群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个体,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阅读期待视野。而在阅读过程中,由于个体原有生活经验与阅读体验的参与,同样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怎样既引导孩子,让“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让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价值内涵得以正确地解读和建构,把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与学生独特、多元的反应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对文本反应的独特性、多元性来体现语文教学过程的生命体验、运动和成长本质呢?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认为,根据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注重深化对文本的挖掘,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增强情感体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新课程语文教学就是在“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基础上形成的人文性教学思想.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不断地内化生成。这种情感体验不仅是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中“培养学生正确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的必然需要,而且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和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针对教师以大量的讲解替代学生阅读的弊端,新课标主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感知和把握文本内容,注重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针对传统的“传话式”教学,新课标开创性地提出了“对话式”教学新理念,即“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7.
王启贤 《阅读与鉴赏》2007,(2):24-25,46
新课标主张阅读是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作者平等的对话交流。文本不是一堆僵死的符号,而是寄寓了至少包含作者的精神世界、文化境遇、生活阅历、艺术审美等层面的生命体验与思考的信息群,它是生命的承载。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当读者与文本构成阅读关系时,阅读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不断解读文本中的情感与体验、思想与感悟的密码并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说到底,文本只是桥梁,通过它来实现交流对话。因此,阅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种生命间——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就阅读主体而言,对话交流的过程和结…  相似文献   

18.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但由于学生阅读能力、生活阅历、认识水平的差别,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阅读理解的表面性和片面性,有时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偏差和错误.  相似文献   

19.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创造性阅读是指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凭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读出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它超出作者的本意。创造性阅读能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获得作品中没有的东西,得到更丰富的体验与感悟。  相似文献   

20.
日前听了几节随堂课,发 现部分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反德育”现象,联系不久前参加的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题座谈会,觉得这不是个别现象,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和重视。 一、过分尊重“独特体验”忽视了“价值取向”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小学生的生活阅历不丰富,导致文本解读的多元化。但不少教师曲解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