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安然 《文教资料》2012,(33):162-164
现代汉语中“来”的使用频率极高,在词类及句法方面也富有特点。由于其特殊的语法地位与灵活的语义用法,对“来”的研究一直是句法语义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深度语义分析信息库对“来”的11种不同用法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归纳了“来”在现代汉语中运用时的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对”、“副”、“双”是现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很高的量词,都有表示“成对”的意思,同时三者又存在着彼此相异的语义特征。本文着重从词源学和认知学的角度来对三者进行比较研究,以加深对三者语义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用语法来衡量语言运用得对不对,用修辞来推敲语言运用得好不好,用逻辑来研究语言运用得通不通。其实,语言运用并不仅仅受语法、修辞、逻辑的约束,它也是一种习惯。“做”和“作”一词读音相同,但在语言运用上不同。一般作为单音节词独立使用时,习惯用“做”而不用“作”,如:“景泰蓝拿红铜做胎”。而在双音节词语中,“作”的语义不明显,常当做一个语素出现,习惯用“作”而不用“做”,如:作践、作料、作美、作难、作孽、作弄、作品、作数、作死、作祟、作文、作业、作兴、作揖、作用、作战、作者、合作、作古、作弊、作恶、制作、作客…  相似文献   

4.
-A-B格式初探     
“-A-B”结构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广泛,“一”的语义的分析,来更好地认识“-A-B”结构。探究,综合诠释“-A-B”结构的意义和使用方法。它形式简单,结构整齐,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并通过对“-A-B”在结构方式,语义特点等方面的探究,综合诠释“-A-B”结构的意义和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部”和“台”是现代汉语中两个常用的量词,这两个词在用法上有重合之处,但又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部”和“台”的语义特征,让我们对这两个量词的使用更加准确,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门”字义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化及语言使用的发展,语义问题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对其做进一步深化分析。不断改进对语义的整合程度:本文从认知角度,对“门”字各义项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并考察了其构词能力。指出当前“门”义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语言学的研究中,可以见到使用“语义场”的术语.语义场的研究是有比较突出成果的,虽然专门的论著并不是很多.不过,以往的研究多为从纯粹的语言角度出发.而从修辞学的角度来探讨语义场问题的堪说鲜见.从现状可以推断,如果修辞学容纳进“语义场”的研究.必然会大大拓展研究的范围,进而推动修辞学的系统化、科学化,在更深层次上描述修辞现象.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发现,一个本不具有显著语义特征的词如果经常与具有某种语义特点的搭配词项搭配使用,这个词就会被“感染”上该种语义特点,从而使整个搭配具有该种语义氛围,这种语义氛围被命名为语义韵。语义韵通常分为积极、消极和中性三类。本研究借助于语料库及其相关功能,通过考察三组同义词的语义韵来寻找这些同义词的差异性特征,在论证语义韵研究可以应用于同义词辨析的同时,对语义韵的描述方式也有所扩充。  相似文献   

9.
"以后"和"后来"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以后”和“后来”为考察对象,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对这一对近义词的语法功能、出现位置、搭配习惯、涵盖内容及暗含意义等都作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和分析。发现“以后”和“后来”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所重合,但它们在所考察的几方面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不可以互相替代,在使用或者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此做有意识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文章中更多地使用“教育研究”一词,而避免使用“科学研究”或“教育科学研究”,这并非是疏忽或语言应用的个人风格,而更多地可以看作我对教育研究的一种观念。因为,在哲学范畴内,科学与人文是可以也是应该和谐地统一着的,而在实践的研究领域,科学和人文又在观念中被井然区分。为了避免误解和争论,教育研究不要用“科学”来为“研究”做定语。其实我们不妨将科学研究分解成“用科学方法进行的研究”和“用科学态度进行的研究”,这样,就会淡化诸如“教育研究是否是一种科学研究”的争论了,因为,用科学态度进行的研究不也是…  相似文献   

11.
表层结构相似的“来”类隐现句在深层结构上并不完全一致。使用形式转换的方法,分化出三种不同的“来”类隐现句,并从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分析的角度揭示三种“来”类隐现句在深层语义上的不同,可对三种“来”类隐现句下位形式的产生原因从认知功能语法角度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2.
“无所谓”的本义为“没有所说的”,是古代汉语中的主要用法。随着语义搭配的变化,“无所谓”带上了轻微主观性,产生了“说不上”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无所谓”的使用泛化了,主观性更强,句法位置更加灵活,语义搭配更为广泛,结构也进行了重新分析,由临时短语变成了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语义、认知角度研究“自己”的语义所指,在以往从语义、语用等角度对“自己”所指情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连接两个“自己”有可能回指的名词和“自己”之间关系的动词来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动词从利益损益角度分为“受益动词”和“受损动词”,然后从动词所体现的动作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个角度来确定“自己”的所指情况。  相似文献   

14.
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探讨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以期为新闻标题翻译研究做些补充,对今后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关于“被X”结构,至今已有很多学者对其语义和语用做了很多研究,但鲜有人提及其句法结构。该文在前人对“被X”结构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在生成语法理论的框架内,用三种方法对其句法结构进行分析,通过与长短被动句的句法对比,得出了“被X”结构在句法层面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进行语义场历时比较研究,必须首先对最早阶段形成的语义场状况及基本特征进行清晰考察。先秦时期,“叙说”类动词语义场主要成员有“言”、“日”、“谓”、“语”四个。从使用频率、组合能力上和独立性看,“言”都应该是先秦“叙说”类动词语义场中的核心成员,并将这一核心成员地位一直保持至两汉以后。  相似文献   

17.
刘惟 《英语辅导》2010,(3):78-81,87
本文运用语料库方法研究中国大学生写作中名词性that从句作表语(TSP)的使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大学生在TSP的使用上和本族语者相比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学生高低水平学生相对本族语者均表现出较少使用TSP的特点;2)对TSP的控制词(control-lingword)进行语义研究表明,中国学生“argument”组和“problem”组的单词使用相对于本族语者明显较少,进一步分析单个控制词可以看出“argument”组的显著差异主要是由于中国学生几乎无法使用由动词转化来的控制词而造成的,而“Problem”组的差异主要由写作题材差异引起;3)中国高低水平学生在使用TSP方面和TSP控制词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学生在此方面进步不大。  相似文献   

18.
从动词的语义特征比较日语的“V-終わる”和汉语的“V完”式的异同。首先,从两种表达方式都可以使用、两种表达方式都不能使用以及汉语动词有“V完”式而日语动词没有“V-終わる”这三种情况,考察了两种表达方式的构词在动词的语义特征上具有的共同点和差异。然后,以此为基础,从句法、语义考察两种表达方式的异同。从整体上看,动词的语义特征对日语的“V-終わる”的实现更多地在构词层面上进行制约,而对于汉语的“V完”式的使用更多地在句法、语义上进行制约。两种表达方式的异同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得到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贾君芳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27(7):98-100,115
明末清初,“把”字句的使用相当宽泛,通过对《醒世恒言》中所使用的“把”字句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将其与现代汉语的“把”字句进行比较,发现该时期的“把”字句主要存在这样两个特点:“把”的宾语表达的语义关系更加丰富;“把”字句结构形式多样化。在比较中,试图简单概括“把”字句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五个角度分析了语义特征分析法在《“V来了”试析》中的成功运用,分别是:通过不同意义系联寻找类义词之间的共同区别性语义特征;结合具体句法格式来概括“V”和“了”的区别性语义特征;通过动态的分布替换来概括类义词间的共同区别性语义特征;多角度概括动词的语义特征,以说明“V来了”的语法关系和结构层次;以关键实词为主,以虚词“了”为辅,结合有关语法理论和语义特征分析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