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最大: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县城是六朝(三国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故都建康(吴名建业,今江苏南京)。旧为江宁县治,直到近代南京设市后,县治才秽于原东山镇。南京古城雄伟高大,城墙周长三十五公里,堪称大城.  相似文献   

2.
蓝勇先生认为隋代开边县治所在今四川宜宾县孔滩镇一带,唐代开边县治所在今云南水富县县城,与史实不符。隋代至唐代760年开边县治所应在今云南盐津县滩头,唐宋(766—967)开边县治所应在今四川宜宾安边镇火焰村所在的小岸坝。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赋役经济背景下,士绅与商人间联系较少,县治与圩市也存在着功能差异,因此县治与圩市常常是分建的。清末民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治与圩市两者的功能开始重叠,士绅与商人间的联系也变得紧密,县治和圩市渐渐融合。县治与圩市的融合,是赋役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一个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4.
关于隋唐开边县治所在地,历史地理学界有多种观点,可谓众说纷纭,各执一辞.本文依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认为隋唐开边县治所在今云南盐津县滩头;唐宋开边县治所在今四川宜宾县安边镇火焰村所在的小岸坝.  相似文献   

5.
“云南抚仙湖探密”中的古建筑遗址不是汉代俞元县治所所在地。俞元县治所不是今澄江,而应在今江川的龙街。  相似文献   

6.
一部带着浓烈闽南特色,融商贸、经济、城乡为一体的新地方志—《芗城区志》,于1999年9月由国家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芗城区即漳州城区,前身为龙溪县治、漳州市(县级),1985年改建为区。自南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年)建立龙溪县以来,历一千四百六十年,成为闽南重镇,是漳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府、县治所在地。1986年被国  相似文献   

7.
万历三十四年刊行的《六朝诗乘》,是反映明代六朝诗学深化的集成之作。具体而言,在六朝诗歌史述讨论中,"晋宋并论""齐单论""梁陈延论",深入揭示了六朝诗歌发展的传统性、变异性及特质性;在六朝诗歌时代特色分析中,对"六朝诗人‘分路扬镳、殊林奋响’中形成的‘缘情绮靡’特质"的探讨,准确揭示了六朝诗歌发展的时代特质;在六朝诗体演变探讨中,对六朝优秀诗人在"古今诗体演变"中意义的凸现,部分还原了六朝诗歌演进的真实状况。毋庸置疑,梅鼎祚《六朝诗乘序》及《六朝诗乘》的编纂,及时地反映了明代六朝诗学在探讨"诗史分期""时代特质""诗体演变"等理论问题上的深化。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永嘉县城关中学鹅浦文学社成立于1995年,一直以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净化心灵,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及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文学新人为宗旨,积极开展参与校内外各类文化活动,有效拓展社员的阅读视野,丰富社员的人生阅历。鹅浦文学社社刊《鹅浦》则  相似文献   

9.
2004年1月,《南京晓庄学院学报》“六朝研究”栏目的第一期“主持人语”,我拟题为“回望如梦的六朝”;2009年、2013年,汇集专栏优秀论文的《回望如梦的六朝--六朝文史论集》第一、二集先后问世。  相似文献   

10.
上海在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立县,县治设在黄浦江西岸的上海镇,经二百六十一年未有城墙。直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因倭寇侵扰,才由本地缙绅发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 ,南方六朝文物的发现和研究颇受重视 ,以六朝都城建业和建康 (今南京 )为中心的一系列考古发现以及成都等地的佛教文物之发现、六朝瓦当研究、南方各地六朝墓葬、六朝瓷器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等 ,使得大批过去鲜为人知的文物遗存得以为今人所知所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 ,已先后有《六朝考古》 (罗宗真先生著 )、《南京六朝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李蔚然先生著 )、《南京的六朝石刻》 (梁白泉先生主编 )、《六朝艺术》 (江苏省美术馆主编 )、《魏晋南北朝考古》 (罗宗真先生著 )、《六朝都城》(卢海鸣先生著 )、《长江中下游历史考古论文集…  相似文献   

12.
本期"六朝研究"专栏,特别刊发了"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六朝社会经济学术研讨会"的开幕词、致辞、综述.所以这样做,出于两方面的考虑.其一,报导最新的学术动态;其二,展示重要的学术团体.这两方面又都是主要围绕着江苏而展开的.二十年来,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团结了相当一批六朝研究者,并与省外、国外同行保持着密切的学术联系.应该说,以六朝古都南京为中心、以六朝京畿江苏为主力的这支上百人的六朝研究队伍,其实力不容小觑,其兴趣值得注意.以学术会议为例,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先后举办了"六朝文化学术研讨会"、"南京区域文化与旅游产业学术研讨会"、"江南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江淮地域与六朝历史学术研讨会",然则江苏学者既重视六朝的基础研究、也致力六朝历史文化的应用开发、又特别关注立体细化的六朝区域研究之学术追求,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3.
本期“六朝研究”专栏,特别刊发了“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六朝社会经济学术研讨会”的开幕词、致辞、综述。所以这样做,出于两方面的考虑。其一,报导最新的学术动态;其二,展示重要的学术团体。这两方面又都是主要围绕着江苏而展开的。二十年来,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团结了相当一批六朝研究者,并与省外、国外同行保持着密切的学术联系。应该说,以六朝古都南京为中心、以六朝京畿江苏为主力的这支上百人的六朝研究队伍,其实力不容小觑,其兴趣值得注意。以学术会议为例,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先后举办了“六朝文化学术研讨会”、“南京区域文化与旅游产业学术研讨会”、“江南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江淮地域与六朝历史学术研讨会”,然则江苏学者既重视六朝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4.
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 ,号称“六朝”。六朝的首都在南京 ,六朝统治的中心区域在江苏 ,六朝文化被认作江苏三大历史文化之一。由于这样的缘故 ,六朝文化的研究与应用 ,近几年来成为南京以及江苏学界重视、政府支持以及社会关心的热点课题。 2 0 0 1年 1 0月 ,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规划立项 ,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承担 ,许辉、邱敏和胡阿祥三位先生主编 ,国内外 3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编撰的《六朝文化》一书 ,由江苏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洋洋近 80万言的《六朝文化》 ,内容丰富多彩 ,论述系统全面 ,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并…  相似文献   

15.
六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史学发展的三个高潮之一。这一时期史学成果累累 ,对史学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但是 ,目前对六朝时期的史学研究尚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深为可喜的是 ,由南京晓庄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教授邱敏先生撰写的《六朝史学》 (南京出版社 2 0 0 3年 1 0月版 ,为《六朝文化丛书》第 4种 ) ,终于填补了这一研究空白。《六朝史学》共分六章。前言部分对全书作了概述。第一章探讨了六朝史学兴盛的客观条件。第二章介绍了六朝时期的史官制度和史学教育② 。第三、第四章对六朝时期的史书分门别类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河北涉县响堂石窟现存-隋代石刻碑记,该碑主要记述响堂石窟的修筑过程,其中涉及到地理、职官等名物制度和临水县治问题,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重新对碑文进行释读,并结合有关历史文献,重点探讨隋代临水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松筠在新疆     
松筠,字湘浦,姓玛拉特氏,蒙古正蓝旗人。清乾隆朝由翻译生员起家,补理藩院笔帖式、升内阁学士,历任军机大臣、大学士、尚书及各地将军、总督等职。嘉庆五年(1800)简放伊犁将军,因陛辞时渎请弛禁,遭嘉庆不满,降为伊犁蔡哈尔营领队大臣,两年后才恢复伊犁将军之任;嘉庆十四年(1806)调任,十八年(1813)再次出任伊犁将军,至二十一年(1816)返京。松筠在新疆任职十三四年,对边陲的开发有所建树,死后又入祀伊犁名宦祠,反映了当时官民对他的眷念之情。  相似文献   

18.
朱光潜《文学的趣味》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学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文所不可及处。”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教材对这句话中的“六朝”一词注释是“六朝,一般指东吴、晋、宋、齐、梁、陈”(详见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三册32页注释。2005年版)。对此注解,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9.
置身学术圈内有20年了,我参加的学术团体也有大约20来个;其中我负些责任的一个重要团体,是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创立于1985年的这个学会,20多年来形成了每年举办一两次比较大型学术会议的传统。因为联系办会,我与江苏诸多市县的领导、同行颇多交流,经常在一起探讨“六朝研究”与地方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等的关系,寻找两者之间的结合点。让我感慨良多而又信心充足的是,这样的结合点可谓丰富多彩,不仅六朝精神、六朝意象等等仍然活在现实中,在江苏的城市与乡村,也不乏六朝的孑遗;而特别令我感兴趣的是,各地的六朝精神、意象、孑遗,共同的方面…  相似文献   

20.
“胜浦三宝”是胜浦人民世代传承的山歌、宣卷和水乡服饰的合称。它折射出了传统胜浦生活的各个侧面,具有极高的民族文化传承价值、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审美价值、民族交流价值。当今,由于胜浦由农耕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过渡,“胜浦三宝”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其生存状况堪忧,需要着力保护。第一,应该对“胜浦三宝”的物质部分进行保护;第二,要保护“胜浦三宝”传承人;第三,重视“胜浦三宝”展览场馆的建设;第四,要加强媒体的宣传;第五,要保护“胜浦三宝”赖以生存的“生态场”。常熟理工学院作为地方高校,应该在“胜浦三宝”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