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 0 2年 12月 9日至 12日 ,由报告文学理论家尹均生、周政保、张立国发起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讨会” ,在山东里能集团招待所召开。此次会议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 :中共济宁市委宣传部长祝金焕两次到会并致贺词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资深编审刘茵同志到会致词 ;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光明代表省作协讲了话 ;山东里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曹务顺同志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里能集团、鲁西监狱的发展和改革状况。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王兆山、中共济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段向阳专程到会看望了与会代…  相似文献   

2.
全国报告文学理论家联谊会2002年12月在山东济宁成立后,为进一步共同交流、探讨报告文学理论问题,促进报告文学理论队伍的形成,加强报告文学理论家与作家的联谊,推动报告文学理论的发展,进而繁荣报告文学的创作,由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全国报告文学理论家联谊会共同主办的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讨会暨全国报告文学理论家联谊  相似文献   

3.
<正> 为了探讨报告文学创作规律,总结和进一步繁荣赣州地区报告文学创作,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赣南日报》编辑部在赣州市召开了报告文学创作讨论会。这在赣州地区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4.
<正>【主持人语】新的世纪,从中国报告文学的稳中有进,到美国非虚构写作的流行,以及德国尤利西斯国际报告文学奖的设立,都表明了这是一种全球性的重要的时代文体,值得学界对这一文体作深入的探讨。本期推出报告文学研究专栏,表示了我们对报告文学文体发展和理论批评的关注。这里刊发5篇论文。作者大多为活跃于报告文学评论界的评论家,论文的选题大多关涉报告文学创作和批评的重要存在。报告文学的理论批评既要守本,维护文体非虚构的写实伦理,强调去虚构是报告文学文体的底线和原则;又要吸纳提炼报告文学新  相似文献   

5.
以徽州文学在<大学语文>中的应用为例,论述地方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中应凸显地方特色.以地域文学构成<大学语文>课程主要内容,可以逐步培养学生了解地域文化及其价值,形成关注和热爱地域文化的意识,使学生对待民族文化的情感更加稳固,从而保证<大学语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山东省陆续开发了地方教材.从小学一年级至九年级,分别使用<传统文化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这些省级地方课程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普及性,省内任何一个地市的中小学都可以共同使用.而做为济南市的中小学,如果仅仅使用省属地方教材的话,济南优秀的地方文化有可能得不到较好的继承和发扬,济南地方教材的地域性特征显...  相似文献   

7.
<正> 以写报告文学“干预生活”著称的刘宾雁,一个时期以来发表了许多所谓暴露性报告文学作品,用以揭露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由于他违反了暴露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许多作品严重失真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严重泛滥,产生了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我们在批评刘宾雁的时候,首先应当弄清什么是暴露性报告文学?暴露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文章将<中图法>第四版与<中图法>第三版作了简单的比较,阐述了<中图法>第四版较之第三版更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但笔者在实际运用<中图法>第四版的过程中对"Ⅰ报告文学"类目设置问题仍存在一些困惑,文章对此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9.
<正>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把目光聚焦在我们生活的时代,把触觉伸向众所关心的事件,它如同时代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映出了时代的一切.与报告文学相比,“似乎其它文学样式也没有达到和千百万普通读者这样贴心、这样休戚相关、这样血肉相连的程度.……而报告文学这样贴近你,它似乎就是你自已的观察,你自己在发问,你自己在呐喊,就是你身边甚至是你自己的事”.(柯岩《中国新文学大系·报告文学卷·后记》)有的读者甚至说.报告文学读了真解渴,解恨,解气.新时期报告文学为什么受到读者如此青睐,究其原因,除了它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反映时代精神外,主要是由于它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正> 在新时期十年的报告文学创作中,女作家的创作,在我国现当代报告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过去,对于报告文学创作有所作为的女作家,仅有二十年代的谢冰莹,四十年代的丁玲和六十年代的黄宗英等几人而已。而在新时期,既有茹志娟、刘真、黄宗英、柯岩、草明等老作家奋笔不辍,更有陈祖芬、李玲修、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文学实践和文学作品中,对"国民性"进行了反省与批判。重读文学经典,可以发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中的"立人"、反"奴性"、批判"看客心理"等思想并没有过时,包含了丰富的人格教育内涵,对当下大学生人格教育有重要的启示:要尊重生命、要慎独、要有拼搏精神等。  相似文献   

12.
鲁迅和张艺谋的作品都有关于"丑陋的中国人"的叙述,近年来有人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共同解构他们的作品。但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其一,对待西方大奖,鲁迅和张艺谋态度截然相反。其二,张艺谋的电影精心设计以民俗为中心的符合西方人"口味"的"中国想象"图景,从而成为西方"他者"眼中的"东方";而鲁迅对中国的"描写"不是为了取悦西方人,他是站在中国"自者"的立场来"描写"中国。其三,鲁迅创作的目的是"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张艺谋的电影过于重视形式,而对思想主题的挖掘不够重视,作品的批判性减弱,有部分作品甚至冲淡或遮蔽了原小说积极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13.
导演姜文到目前为止,仅拍摄过四部作品,分别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但这四部影片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因此,文章主要从文化的视域下对姜文电影进行剖析,试图揭示出导演姜文电影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公正与廉洁:大学生廉洁教育传统文化读本》一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从浩如烟海的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选取了"公正、廉洁"的廉政文化要义,概括出"公正为民"、"公忠为国"、"公正执法"、"刚直不阿"、"光明磊落"、"清正廉洁"等主题,通过导读、名言、名篇、名人故事的编纂,有叙有论、有述有析,叙、述、析、论得当。该书挖掘了中华传统廉洁廉政思想资源,弘扬了优秀传统廉洁廉政思想精华,丰富了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为大学生提供了廉洁廉政文化教育盛宴。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弃医从文"包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家族文化的背景对鲁迅的精神发展产生很深刻的影响,奠定了鲁迅后来的人生理想与方向。而留学日本,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他以自由、开放的心态改造、整合中外文化。鲁迅童年时代的人生体验和文化个性在新的文化因素的碰撞中升华。鲁迅又以敏锐的洞察力重新认识社会人生,深刻反思家族、家庭与自己的人生体验,作出了"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鲁迅在国危民难中,从文化关怀的角度确立了自己的社会角色,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6.
对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来说,人永远是最高的原则。正视死亡,热爱生命;不放弃抗争,也不轻言牺牲,是鲁迅的壕堑战术,也是他的生存哲学。在“死”的阴影面前,鲁迅的“赶紧做”是对生的留恋,也是对死的抗争。鲁迅对人的思考是以生命为本位,因此对中国在几千年极权统治下的屠杀、暗杀与酷刑问题特别注意,对害着革命热的中国问题也有独特而深刻的认知。对于死亡,鲁迅抱着明知是“坟”还要“走”下去的态度。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过客”论与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论有着内在的契合与神会。  相似文献   

17.
轰轰烈烈的"一二·九"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为全面抗日战争做了充分准备。作家鲁迅是这次运动的间接参与者,他积极帮助运动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使得这次运动得以顺利进行,他还在一些杂文和通信中表达了自己对学生的担心和忧虑。对鲁迅与"一二·九"运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刻体会鲁迅坚持战斗的精神,体会鲁迅始终跟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的坚定立场。  相似文献   

18.
《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已经成为获得世界性声誉的艺术典型。他的精神胜利法,他的自私卑怯、愚昧无知、狭隘保守、麻木盲从等弱点是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国民精神诸多弱点的集合体现。老舍作为20世纪小说作家中最杰出的创作者和批判者之一,有着卓越的文学成就。在文学创作和文化批判的诸多方面,他都受惠于“五四”新文化倡导者鲁迅,本文以阿Q这一类型人物为例,就老舍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找寻鲁迅因子所在,从中透晰他对鲁迅创作精神和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9.
为了使鲁迅研究更加直面现实,有必要倡导“为人生”的鲁迅研究,即充分认识鲁迅的文化资源价值,面向中国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提出的问题,展开鲁迅研究。从思想文化层面来说,我们还处在“五四”时代,还处在鲁迅时代,“民主和科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的旗帜,我们更需要鲁迅。具体地说,鲁迅与大学文化精神,鲁迅的“民魂”思想,鲁迅的知识分子观,鲁迅基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和谐文化资源,鲁迅反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斗争经验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方向。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中孙悟空从整体上来看是一个不好色欲的人物形象,但在许多细节上却表现出若干"近色"的一面。这一特征与小说的成书过程有一定关系,孙悟空的色欲表现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游戏"与"色猴"文献影响,还与晚明个性解放思潮和"好色"之风有一定关联,也是小说喜剧艺术与游戏笔墨的表现方式。孙悟空是一个被"文化阉割"的人物形象,其不好女色的特征是出于小说整体构思与艺术追求的需要,其色欲意识是其原型人物累积演化后遗留的文化痕迹,也是一种无关大体的"科诨"行为,因而并不影响其整体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