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一、“歹徒”与“叛徒”课本称陈玉成被“歹徒出卖” ,有读者提出 :“既然是能够出卖陈玉成的人 ,岂能仅仅斥之为‘歹徒’ ,何不称之为‘叛徒’ ,这样既能反映历史事实 ,又能前后对应 ,增强文章结构的严谨性。”看来 ,在这位读者心里 ,“歹徒”不如“叛徒”分量重 ,其实不然。“歹徒”与“叛徒”一字之差 ,性质全由“歹”与“叛”来决定。《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239页对“歹”的解释是“坏”的意思 ,既可以指人 ,也可以  相似文献   

2.
Ⅰ )《中国近代现代史》教科书上册课本第 2 6页 :“1862年 ,由于歹徒出卖 ,陈玉成被俘 ,不久 ,英勇就义。”既然是能且出卖“陈玉成的人”岂能仅仅斥之为“歹徒” ,何不称之为“叛徒” ,这样既能反映历史事实 ,又能前后对应 ,增强文章结构的严谨性。(Ⅱ )同册第 94页小字所述“袁世凯身着大元帅礼服……俨然是皇帝登极的排场”。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第 2 64页所引 :( 1)“登基”即帝王即位。 ( 2 )“登极”同“登基”。教科书所用之词岂不拐了一弯 (既生僻又使得学生费时去查 ) ,此乃多此一举也 !(Ⅲ )同册第 13 0页小字所述 :“林…  相似文献   

3.
《视死如归》(第六册)节选自革命回忆录《王若飞在狱中》。“言为心声”,课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突出地表现了王若飞同志对党、对革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对敌人、对叛徒、对叛变行为的无比憎恨。当敌人用手枪对准王若飞的胸口,恶狠狠地要他说出“招”字,否则就要杀头时,王若飞坚定地  相似文献   

4.
窗外,秋风萧萧,秋雨绵绵。案头,一本《多余的话》。心头,思绪万千。蓦地,那个时期的《讨瞿战报》眼前一闪,耳膜里尽是“叛徒的自白书”的怪声恶叫。点燃一支烟。随着亮光出现,怪影恶声消失了。自《历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三期发表陈铁健的《重评〈多余的话〉》后,几年来,各报刊共发表二十余篇文章,一致认为《多余的话》既没有出卖党和同志,没有攻击马克思主义;又没有吹捧国民党,没有向敌人求饶,乞求不死的任何内容,怎么能说它是“叛徒的自白书”?而且三十年代专门攻击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最后一部分,提到了鲁迅《自嘲》诗中的两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并解释道:“‘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  相似文献   

6.
唐弢先生《同志的信任》一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接受方志敏同志的重托,冒着生命危险珍藏和转递方志敏所写文稿的经过,表现了鲁迅是共产党人“能以生命相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辞海》上,“同志”这个词有三个意思:一、指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的人。二、政治理想相同的人;同一政党成员相互间的称谓。三、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彼此间的一般称呼。《同志的信任》一文中的“同志”显然是指《辞海》中所列第二条释义。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文艺界一般都称鲁迅为“周先生”或“大先生”(因鲁迅在周氏三兄弟中排行老大),表示尊敬和客气。那么,革命进步文艺人士最早是在何时称鲁迅为“同志”的呢?鲁迅对中共领导与成员又是怎样称呼的呢?  相似文献   

7.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部电影《热血铸忠魂》。影片的容是这样的:革命烈士陈铁军904年生于佛山的一个归侨家,那时,中国正处在动荡时期,和她的丈夫周文雍是在广州起失败后,由于叛徒的出卖而被的。在狱中,国民党反动派用尽种各样的手段威逼他们投降,都遭到他们的拒绝。在刑场上,就要奔赴黄泉的时刻,陈铁军声对周围的群众说:“同胞们,们原来并不是夫妻,因革命的要而假扮夫妻,但在革命斗争,我们真诚地相爱了。今天,就让我们在这刑场上举行婚礼吧!让敌人的枪声做我们的礼炮……只要能让下一代不再在枪声下学习,我们死而无憾!”这些话真是感人肺…  相似文献   

8.
无产阶级伟大战士方志敏同志英勇牺牲已经整整四十周年了。方志敏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赣东北根据地的创始人。一九三四年七月,党派方志敏同志率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一九三五年一月,被国民党反动派的优势兵力包围,部队突围时,由于叛徒告密,方志敏同志不幸被俘。敌人千方百计妄图威胁利诱方志敏同志投降。方志敏同志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痛斥国民党反动派。一九三五年七月,方志敏同志被敌杀害,壮烈牺牲。方志敏同志牺牲前在监狱中所写的《死》、《我们临死以前的话》等气势磅礴的文章,是他的伟大革命精神的崇高体现,是无产阶级革命派宁死不屈的壮烈凯歌,是反投降主义的战斗宣言。今天,全国正在学理论,评《水浒》,批判宋江投降主义,我们重读方志敏同志的战斗作品,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课本第 98~ 99页选择题 :“提出‘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 ,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的革命团体是A 兴中会  B 华兴会C 光复会D 同盟会”正确答案是“D 同盟会”。但同盟会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这样问题和答案前后矛盾。为避免矛盾 ,问题应为 :“提出‘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 ,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的革命团体或政党是……“团体”还是“政党”?$四川省攀枝花市大河中学@何大全  相似文献   

10.
十六世纪初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的旗手马丁·路德为历来的史学家们褒贬扬抑、誉毁悬殊。有的认为,他的功大于过,应于基本肯定;有的认为,他过大于功,应该否定。但这两种评价在不同程度上都认为他最终成为“革命叛徒”;即使其中有人认为不能笼统地说他是“革命叛徒”,但还是认为他确有“叛卖人民的行径”。因此,马丁·路德最终成为革命叛徒,似乎是我国史学界的定论。笔者认为,对现在国内史学界通常认定马丁·路德是革命叛徒的三条依据(宗教改革运动中的动摇、镇压农民运动的帮凶、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一书中的断语,应该作阶级的、历史的分析,全面地、准确地理解革命导师的论述。如果我们把马丁·路德及其活动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加以考察,似乎不能得出马丁·路德是“革命叛徒”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来信询问,陈毅同志《梅岭三章》中的“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应如何理解,《湖南教育》嘱我作答。兹不揣冒昧,书管见于次。有的来信认为“此头须向国门悬”应解释为:我的头颅要挂到城门上以表示对革命的忠诚;有的认为应解释为:我的头颅必须向着国都(南京)的城门挂着……。说法不一,关键在于对诗句中的“须”、“向”、“国门”几个词语的理解不一致。我认为,“此头须向国门悬”中的“须”  相似文献   

12.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为了战胜敌人、克服困难、完成革命和建设任务而组织同盟军的问题,也是无产阶级自身团结统一的问题。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战略和策略原理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提出了共产党人要“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要“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议”的观点。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策略思想,指出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13.
《山西师院学报》1980年2期上有冯彦山同志的《鲁迅〈自嘲〉中的‘千夫’究竟指什么?》文章的结论:“‘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理由:“一、从‘千夫指’的来历看,‘千夫’不是‘敌人’。”引《后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千夫”即“千人”,不指敌人。二、“从‘千夫’本身考察,它不能解作‘敌人’。”“三、若把‘千夫’说成是‘敌人’,‘指’就不好解释了。”  相似文献   

14.
本篇写于一九三三年二月七——八日。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四月《现代》第二卷第六期。后由作者编入《南腔北调集》。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左翼青年作家柔石、殷夫等和其他共产党员共二十三人在上海东方旅馆开会,由于叛徒的出卖,均被国民党特务逮捕。一月二十日,鲁迅得柔石狱中信:“犯革字嫌疑,案情重大。”当时敌人正在侦察鲁迅住址,鲁迅为避免被捕遂偕许广平带海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一九三二年十月十二日写的《自嘲》(《鲁迅全集》第七卷《集外集》)一诗,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表达了对待敌人、对待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憎爱分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和感情。尤其是颈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充分表现了鲁迅对敌人极端蔑视、决不屈服,对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革命精神。毛泽东同志对这两句诗给予很高的评价,明确指出这两句诗“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  相似文献   

16.
《“你们想错了”》(五年制小语第五册第24课)这篇课文记叙了方志敏同志在作战中不幸被俘后,痛斥国民党士兵为了发财搜身的事,赞扬了共产党人“革命不是为了发财”的高尚情操。课文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点明了方志敏同志是在什么情况下和怎样被捕的。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了两个士兵第一次搜身的情况,“从上身摸  相似文献   

17.
共产国际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各家史书说法不一,一般的教科书或有关专著都认为它是一个国际性的联合组织。如1978年出版的《辞海》称:共产国际是“全世界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①。郑州大学等五院校合编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小辞典》说它是“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联合组织”②。苏联大百科全书的有关条目也称“共产国际(第三国际)是国际革命无产阶级的组织”、“是各国共产党的一个联合组织”③。我认为诸如此类的说法都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8.
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史资料丛刊》1980年第1辑刊登夏立平《陈独秀能论定为“反革命”“叛徒”吗?》一文,列举一些人的回忆和其他材料,指出陈独秀在后期坚持反对国民党政权、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在国民党法庭上痛斥国民党不抵抗政策。陈出狱后,与党有过联系,“表示赞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董必武曾多次去看望陈独秀。延安《解放》周刊亦发表文章希望陈“再参加到革命的行列中来。”中共中央曾对陈独秀提出三项条件:1、公  相似文献   

19.
狱中诞生的世界名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因宣传革命思想,被沙俄当局逮捕,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流放期间,他写出了杰出的长篇小说《怎么办》。●法国作家伏尔泰因诗作讽刺了王室,被关进巴士底监狱。在狱中他写出了自己第一部悲剧《俄狄浦斯王》。●捷克斯洛伐克革命作家伏契克由于叛徒出卖,被德国法西斯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忍着酷刑留下的伤痛,写下了名著《绞刑架下的报告》。●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中国回国后,在威尼斯与热那亚战争中被俘。他在热那亚的监狱中口述在东方的见闻,由别人代笔,写出了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西…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为了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捍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在激烈复杂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中,代表着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经验.鲁迅在同形形色色的敌人作斗争中,特别提醒我们:“不但应该留心迎面的敌人,还必须防备自己一面的三翻四覆的暗探”.他特别憎恶那些混入革命阵营内部的“蛀虫”,一再指出那些搞阴谋诡计的“蛀虫”是革命最危险的敌人:“敌人不足惧,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情都败在他们手里”.并告诫我们必须“将营垒分清”,拔去“从背后射来的毒箭”.鲁迅逝世前半年写的《三月的租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