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涵咏是我国文学教育的传统。古人有诗云“: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涵咏,其实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用著名红学专家周汝昌的话来说就是“渐悟”,是“积功既久,忽一旦开窍,洞彻光明”“。洞彻光明”是涵咏的终极目标,它强调的是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当然,要达到“洞彻光明”  相似文献   

2.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文字训练逐步形成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战略性举措。一、诵读吟咏——落实一个“读”字心理学研究表明:读能发展儿童思维,培养儿童语感。许多词语具有模糊性,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有凭语感去“破译”,才能感知和理解。诵读的过程就是“破译”的过程。因此,语感的训练要以诵读为基本方法。1.“诵”中感受语言的情感古人读书,有“涵咏工夫兴味长”的名言,是说读书要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方觉兴味无穷。诵读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3.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280页有篇鉴赏罗隐《雪》的文章,其开头一段是:“有一类诗,刚接触时感到质木无文,平淡无奇,反复涵咏,却发现它自有一种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罗隐的《雪》就是这样的作品。”品读这段话,“反复涵咏”令人生疑,  相似文献   

4.
代霞 《山东教育》2010,(12):24-25
古人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这句话,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读“厚”,  相似文献   

5.
诗歌教学中的“涵咏成趣”就是让学生沉浸在诗歌文体中,仔细体味,反复吟咏,自然成趣——自古诗歌就是吟咏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体味出其中的情感,直至现在我们仍然离不开这种方法。涵咏就是通过积淀,然后再摄取、消化、积累的过程。让学生接受有价值的诗词作品就是摄取;让学生沉浸其中,反复吟咏、细细体味诗中的意境,从而参透作品、获得审美享受就是消化;而积累就是让学生在参透作品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储存记忆。我们把目标定在培养学生的诗感上及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上,即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感知能力,以便提高学生全面素养。  相似文献   

6.
“涵泳”对读书来说很重要,但有不少人不明其义,把它写作“涵咏”。例如: ①二是要沉潜涵咏,重在领悟。 (《语文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9期) ②“腹有诗书”之“有”是占有,必须通过诵读、默读而涵咏、浸淫其中以期  相似文献   

7.
诗歌教学中的“涵咏成趣”就是让学生沉浸在诗歌文体中,仔细体味,反复吟咏,自然成趣——自古诗歌就是吟咏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体味出其中的情感,直至现在我们仍然离不开这种方法.涵咏就是通过积淀,然后再摄取、消化、积累的过程.让学生接受有价值的诗词作品就是摄取;让学生沉浸其中,反复吟咏、细细体味诗中的意境,从而参透作品、获得审美享受就是消化;而积累就是让学生在参透作品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储存记忆.我们把目标定在培养学生的诗感上及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上,即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感知能力,以便提高学生全面素养.  相似文献   

8.
古代文学理论家认为进人作品意蕴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涵咏”,一是“讽诵”。“涵咏”这一概念是由朱熹率先提出。他认为诗的“语言有个血脉流通处,但涵咏久之,自然见得条畅浃洽,不必多引外来道理言语,却壅滞诗人话底意思也。”诗的意象是一个活的整体,  相似文献   

9.
刘伟 《辅导员》2009,(1):6-7
欧阳修的计字日诵法 所谓“计字日诵”,就是欧阳修给自己规定,每天读书,必须熟读成诵300字。看来不多,但做起来并不易。他的这种读书法是这样实施的:  相似文献   

10.
一、涵咏法三国时的魏国有个学问家,叫做董遇。“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董遇传》注引《魏略》)。宋朝大学问家朱熹说:“一近世名公诗,须也知得他好处在哪里。如何知得他好处?亦须吟哦讽咏而后得之。”前人采用的这种鉴赏诗文的方法,就是涵咏法,即通过反复阅读、吟哦讽咏,透彻了解作品的“好处”,把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同作品的实际逐渐切近,至于统一,进而产生共鸣。使用涵咏法鉴赏作品,至少有下列作用: (一) 可以帮助你感情介入,培养感受能力,任何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形象艺术地反映生活,它不是主  相似文献   

11.
“夜诵”考     
班固《汉书·礼乐志》中提到了“采诗夜诵”这一制度,对“夜诵”一词的解释历来多有不同。根据与班固同时的马廖给皇太后所上疏中提到“夜诵”一词的确切含义,可以断定,班固所说的“夜诵”指的是“夜中歌诵”,但这种夜间的歌诵是有特殊含义的。其司职者为宫中的盲乐师瞽嚎,内容为采自民间的“赵代秦楚之讴”,方式为配乐配曲的唱诵,其目的则是要让最高统治者得以观风知政,从而实现劝诫教诲的功用。  相似文献   

12.
“自主品悟”阅读教学,就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基础,以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为目的,让学生直面文字品评涵咏,以读中知其韵、悟中学其写为主要教学活动方式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然而.当前语文课对文本处理存在这样的现象.那就是解读文本的浅尝辄止.教师没有很好地耐下性子走进文本。细细咀嚼、品味、涵咏文本。以探得自己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和真实感受.而是粗略地浏览之后.就急于翻阅“教学参考书”等书籍.这样缺失自己心灵参与的文本解读是肤浅的.是急功近利的。  相似文献   

14.
孙燕 《小学语文》2008,(10):17-1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主要体现在课前老师钻研教材,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而课堂上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那就是要让学生去读书,去涵咏语言文字,去“悟道”。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生生和师生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15.
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妙处应从多角度去涵咏体味。  相似文献   

16.
语感培养的实施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 ,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文字训练逐步形成的比较直接的、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半个多世纪前 ,夏丐尊和叶圣陶两位老前辈就倡导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感的培养。那么 ,怎样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能力呢?一、诵吟涵泳———落实一个“读”字心理学研究表明 :读能发展儿童思维 ,培养儿童语感。许多词语具有模糊性 ,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只能凭语感去“破译” ,才能感知和理解。诵读的过程就是“破译”的过程 ,因此 ,语感的训练要以诵读为基本方法。1 “诵”中感受语言的情感。古人读书 ,有“涵泳工夫兴味长…  相似文献   

17.
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不同年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诵读要求。那么 ,什么是诵读 ?为什么要重视诵读和怎样加强诵读的教学呢 ?“诵”,最早是指照着书本抑扬顿挫的念读 ,秦汉以后也指背读。东流的郑玄在为《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里的“以乐语教国子 :兴、道、讽、育、言语”作注时曾指出 :“倍 (背 )文曰讽 ,以声节之曰诵。”由此可知 ,“讽”是指忆读 ,而“诵”则是指照着书本有节律的念读。从“诵”的字形来看 ,按照《说文解字》上的说法 ,它“从言 ,甬声”。而从“甬”得声的字又多有跳动的意思。比如…  相似文献   

18.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要使高中学生“初步具有文学作品的鉴别欣赏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途径很多,而涵咏之法即是其中之一。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发现用涵咏之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可以帮助学生感情介入,培养感受能力。任何  相似文献   

19.
诵读存在于中国语文教育史已有二千多年,它是一种语文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语文教学方法。从词源角度.我们可以对其作详尽解释。“诵”.《说文解字.占部》:“诵.讽也。从言,甬声。”“讽”,《说文解字·言部》:“讽.诵也。从言,风声。”可见.许慎把诵、讽二字互训。  相似文献   

20.
为期两天的“中华诵·经典诵写讲”研讨会暨中华经典教育全国校长论坛目前在山东潍坊闭幕,会议围绕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推进“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的思路、举措展开了研讨。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李卫红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