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新媒介赋权理论的重心是帮助弱势群体寻找发声途径,从而更好地维护个人权益不受侵害,但随着应用技术和知识储备的差异发展,以及"弱者"概念的失焦,污名化现象在新媒介平台上日渐泛滥,赋权理论的重心出现偏离。  相似文献   

2.
郑孟兰 《东南传播》2021,(9):103-107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变革,刺激了社会信息权力的流动,带来了传播关系的变化与新机制的形成.资本、媒介与用户成为新媒介赋权下权力竞争的重要主体.社会信息的权力格局正在重塑,并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博弈生态.基于经济学、社会学等交叉理论与行业实践,探究新媒介赋权下权力格局的演变过程和发展方向,分析资本、媒介与用户三主体间赋权博弈的内在机理与权力生态,可以为新媒介赋权研究与实践提供多元化视角.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的赋权功能促进了乡村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为其成长提供了无限可能。研究发现,乡村女性作为传统社会的"弱势"群体,通过对新媒介技术的掌握和使用,可以打破传统话语控制模式,改变乡村传播场域中的男性一元中心格局,实现自我赋权和构建新的社会角色与身份。乡村女性由"弱者"到"自主""自立"的身份变迁过程,为乡村振兴语境下乡村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和乡村多元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契机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论新媒介即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以博客传播为基础的互联网2·0时代的到来,新媒介传播已经从以技术为导向的独白式的传统线性传播模式,转向以关系为导向的、对话式的全息传播模式。本文比照“媒介即讯息”的麦克卢汉逻辑,大胆提出“新媒介即关系”的观点:第一,“关系传播”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归属;新媒介作为“关系的居间者”,分别对人们的社会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和情感关系产生深刻影响。第二,“电子对话”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特征,具体表现为合作、平等、接近和冒险四个面向第三,“梅特卡夫法则”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效果。“新媒介即关系”的传播学意义在于,把新媒介的研究层面从传播技术层面提升到传播关系的层面;把新媒介传播研究从以技术性的信息传播,引导向以对话性的关系传播为主;把以网站为中心的“信息传播学”,导向以人为中心的“关系传播学”。  相似文献   

5.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介技术改变了过去社会精英垄断信息传播权的现象,赋予了普通网民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能力,使得他们自由表达和提出主张成为了可能。本文从赋权理论出发,以"昆山龙哥"事件所引发的网络热议为例,分析此事件舆论背后折射出的新媒介技术赋权下网络舆论表达及公众参与行为。主张政府要引导网民合理地进行舆论表达,多方一同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最终实现社会的共建共治。  相似文献   

6.
石晋阳  陈刚 《现代传播》2016,(4):153-156
在新媒介时代,主体不仅从媒介中获得信息认知,还在媒介中建立关系网络,通过全身心的投入,在新媒介营造的世界中为"完整的人"争取合法身份。传统的媒介素养研究较少关注参与主体的情感体验及主体间情感交往活动,从而难以解决新媒介时代所凸显的情感危机。本文从"主体赋权"和"群体狂欢"两方面揭示了新媒体时代的情感危机,发现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已然多方面逐步实现情感转向,主要体现在:媒介本质从信息传递向关系传播嬗变,媒介素养的核心概念从信息批判向情感交往升华,媒介素养培养范式从工具范式向体验范式转向。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戏曲艺术的传承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生存空间出现了巨大危机.戏曲艺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担负着的历史使命不言而喻当前,传统的戏曲艺术手段与剧目存在不断流失的现象,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措施对戏曲进行传承与保护.而新媒介由于具有更加丰富的传播渠道、广泛的覆盖面以及精准传播效果,能够顺应当代人的生活要求.因此,新媒介将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路径与平台.本研究着力思考如何用新媒介技术对戏曲进行再创造,给传统戏曲注入一股新鲜活力,为戏曲传播发展寻找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与赋权:一种实践性的社会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方社会科学领域对赋权理论、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赋权天然地具有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关怀、对小团体沟通的重视并有着强烈的社会实践性。随着新媒介技术在社会各阶层的迅速扩散,新媒体与赋权的研究,尤其是西方情境式研究取向,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政治传播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治与传播的关系入手,跳离西方当代政治传播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宏观视角论述了政治秩序对传播秩序的决定作用,并具体分析了不同政治秩序下的传播现状.就中国当代政治传播而言,在社会主义的观念下政治秩序在现实中一直处于调整中,因此传播秩序经历了革命语境下的"泛政治化"、改革语境中"去政治化"后的"泛娱乐化".目前的政治治理语境急需引进新的理论现念时传播秩序进行新的建设,公共性再造成为一个新的指向.  相似文献   

10.
肖瑶  吴耀辉  王之纲 《传媒》2021,(17):87-90
身体观念的返场与技术意向性的提出,是新媒介时代下重新定义传播主体与强调技术中介化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本文的研究路径基于伊徳技术意向图式中"(人-技术)-世界"的具身关系图式,提出具身交互情境中"(身体-具身关系)-交互场所"的认知图式.本文的研究结论在于实践维度下,技术意向具有指向主体沉浸状态的能动性,并中介化于以主体身份认同为目标、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映射、从文化认同到情感吸纳的具身交互过程.正确理解参与者、技术意向与叙事空间之间的建构关系,才能正视技术媒介的传播效果与意涵建构中可能存在的文化折扣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7,(7)
网络社区的治理越来越成为社会治理的重点,线上线下联动式的"去政治化"话语表达成为社会公共事件频发的隐性因子。本文基于长时段对江西南昌市"象湖事件"事发地及其周边村庄的实地田野调研,将扎根理论与集体座谈研究方法相结合,对社会公共事件中当事各方的话语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民众在公共事件的话语表达中呈现"去政治化"倾向,通过弱者式、悲情式、戏谑化的表达方式建构起规避抗争风险的话语表达路径,由双微平台、QQ搭建起的媒介平台并非民意表达的最佳空间,反而成为加速事态演变、加剧社会风险的"发酵池",并尝试提出泛媒化影响下民众在公共事件中话语表达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21,(2):85-94
作为德国文化与媒介研究的新前沿,"文化技艺"理论旨在揭示技术与媒介(物)的在世存有逻辑,其理论要义包括技术操作链的优先性、承认作为行动者的技术的结构能动性、物质性与社会性并重。"以操作链和过程性理解技术""人与技术本体级差的消逝"是其理论价值所在。目前,"文化技艺"面临"研究边界日趋弥散"与"侧重历史分析的方法论取向亟须拓展"的现实问题。"以技术观技术"作为中介是可以从"文化技艺"中汲取的理论启示,这意味着它将"以技术观技术"作为探索路径,去中心化、非目的论地考察技术与"他者"间的动态关系,在递归实践中完成对技术建构世界的还原。由此,一种以新媒介技术实践为着眼点,以"物质-行动""操作过程"为向度的分析框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媒介技术的发展不断解构传统效果理论的基础,研究者们亦开始验证原有的理论假说是否还能成立。通过比较国内外对"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假说的验证性研究,发现国外偏向于心理学层面的研究,国内侧重于社会学层面的研究,研究方法与路径基本一致;同时在媒介内容多样性、受众行为主动性、个人心理复杂性、人际网络的影响力等变量还缺乏必要的测量与讨论。有关传播效果理论在新媒介环境下的适应性研究也应围绕这些变量的设置与测量展开。  相似文献   

14.
华金香 《传媒》2018,(3):90-93
公共传播背景下,探讨传播中"传""受"关系具有重要价值.随着哲学范式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传播过程中的"传""受"双方可理解为互为主体的"主体间性"关系.哈贝马斯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主张颇具代表性,公共传播视角下对其理论价值的探索,有助于厘清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指导现实的传播实践."主体间性"理论与"公共领域"理论、"理想传播情境"理论以及"交往有效性"理论等密切相关,在"主体间性"的传播关系下建构的传播行为能够打破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建立起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有助于信息双向、对称、平衡地传播和交往理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论新媒介环境下的戏剧传播与戏剧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媒介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快捷的交流方式,也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新媒介环境下融合性、共享性、互动性、去中心化等传播特征在戏剧传播和戏剧批评领域也产生重要影响,形成许多新型的戏剧传播样式和戏剧批评形态,带来了戏剧传播的重大转向,展示了戏剧批评的新图景。文章主要从"新媒介"及其"新媒介"传播方式下的文化语境、"新媒介"环境下戏剧传播方式的转向、"新媒介"环境下戏剧批评的新图景等方面阐述新媒介环境下的戏剧传播与戏剧批评。  相似文献   

16.
发展传播学研究的“赋权”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锡苓  孙莉  祖昊 《今传媒》2012,(4):14-17
针对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传播研究及实践的困境,学者们提出了"赋权"理论及其传播策略。该理论以关注边缘人群的权力为起点,以参与式发展为核心,为传播促进社会进步提供了新的视角。赋权过程或机制包括边缘人群对其所属社会或社区的全面认识,对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需要的援助的诊断,以及与社区成员和外部专业人员的互动沟通以寻求解决方案,最终促进社区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边缘人群在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中学习经验、分享知识技能。外部专业人员为社区和个人提供支持、协调与援助,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边缘群体,他们在参与式的发展中分享知识,并最终收获发展的益处。本文试图论述赋权理论及其在发展传播研究中的应用,认为赋权理论为我国发展传播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于风 《新闻世界》2020,(5):41-44
乡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传播关系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中华文化传播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当下,新媒介时代的到来,为乡村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新媒介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发展,但同时也为乡村文化传播带来了一定的隐忧。本文从乡村文化传播过程中凸现的问题着手,试图探寻促进乡村文化传播的多元路径,从而有利于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传智 《青年记者》2017,(23):42-43
新媒介赋权是近年来国内新闻传播学界的研究热点,但过往研究极少涉及外力推动模式.从实践角度看,赋权分为主动赋权和外力推动赋权两种模式.外力推动模式中,外部力量有助于消除弱势者资源匮乏的障碍,扩大他们改善境遇的可能性和潜能范围.①从我国的现实看,弱势者的无权状态使得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具备主动赋权的能力,因此更需要外力推动赋权模式.②  相似文献   

19.
旧媒介曾经也是新的.而且每一个新媒介在它存在的某一时刻都将变成旧的.[1]从事新媒介历史理论研究的学者认为媒介的改进源于人们对文化、社会、政治、法律、经济和技术等现状的不满,由于技术、经济驱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不断进化,在结束制度化过程后,新媒介最终成形.简而言之,新媒介产生于社会需求,经过社会认知的过滤,纳入社会运转的框架,受社会制度的制约,最终服务大众.它的“新”是服务受众,传播信息的工具.本文冠以档案意识建构这个主题,探讨此过程中新媒介的适配性优势.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传播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媒介的技术赋权让消费者从传统被动接受广告信息的模式中觉醒,开始穿梭于各种信息平台间主动搜索需要的广告信息.面对消费者“信息搜索”行为的变化,将传统权威媒体广告信息、线下广告活动信息、网络平台广告信息与消费者“多平台转换”的信息搜索行为进行无缝链接,已成为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路径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