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是一个认知过程,是一个原型范畴,翻译是对源语语篇和译语语篇进行原型分析进而确定最佳译文的过程。诗歌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种,也应该从原型理论视角进行分析,从而使译者采取正确的翻译方法,再现原文的神韵。  相似文献   

2.
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语,并承栽着重要的文化信息.因而要在跨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成语在语义、语用和语体等风格方面的等值再现绝非易事.本文从原型理论出发说明翻译也是一个原型范畴,翻译中对源语语篇及译语语篇采取原型分析很有效,可以指导我们努力达到译作原型的最佳样例,即最大程度的等值.  相似文献   

3.
《易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本源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易经》文化负载词就是其本源概念的载体。要想有效传播《易经》中的本源概念,必须寻求最佳译语样例。在翻译原型论的视角下,发现能否取得最佳译语样例取决于能否找到最佳源语样例,即译语理想原型必须同源语理想原型相应。  相似文献   

4.
刘珊珊 《现代语文》2013,(6):141-143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一直受传统的经典范畴观影响,翻译理论中盛行着无数的二元对立观。认知语言学中原型理论则与之相反,它反对范畴认知的二元对立模式,强调范畴的原型性和范畴边界的模糊性。本文从原型理论出发,探讨原型理论与翻译的关系,并以商务英语隐喻语块为基础,提出范畴性翻译、模糊性翻译两种翻译策略,以期构建源语和译语读者都认同的翻译原型。  相似文献   

5.
政治经济语篇中形象表达的等效翻译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奈达的动态等效理论,探讨政治、经济语篇中经常出现的形象表达。根据源语和译语文化差异,指出翻译形象表达的三种常用方法:保留源语形象、替换源语形象和抛弃源语形象,以使译语读者能够获得与源语读者基本一致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在比较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的异同的基础上,探讨了原型范畴理论在高校英汉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指出在翻译教学中,宏观上应让学生树立“原型语篇”的翻译观,微观上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原型范畴理论进行语篇的再范畴化,从而顺利完成语际间的转换;在翻译标准的评判上,原型范畴理论也有其较好的解释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奈达的动态等效理论,探讨政治、经济语篇中经常出现的形象表达。根据源语和译语文化差异,指出翻译形象表达的三种常用方法:保留源语形象、替换源语形象和抛弃源语形象,以使译语读者能够获得与源语读者基本一致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朱洁 《考试周刊》2008,(11):48-49
语篇翻译指的是以语篇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以追求译语语篇与源语语篇在最大限度上的对等为目的的翻译.在英汉翻译中译者应加强语篇意识,处理好整体与局部、连贯与衔接、语言与语境、取与舍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原语语篇诱发的译语语篇生成过程,译语语篇应符合译语特点。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由于英汉思维差异的影响,汉英语篇结构也大有不同,要译出自然的译语语篇,就要对源语语篇灵活地进行语篇重构。本文从《红楼梦》及其英译本中选取一些例子,来简单探讨语篇重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一些翻译现象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本文认为,英汉翻译中意象发生变异往往可以从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相对地位、译者的诗学观、意识形态、翻译的目的、词义的演变与词语的文化内涵差异、语篇的整体和谐等方面找到合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实现叙述功能的活动词的运用为例 ,通过对两个英语语篇中一些活动的汉语翻译比较 ,揭示出只有形象地翻译活动词 ,才能更好地实现语篇中的叙述功能 ,才能使源语中的活动词在译语中依然体现出它们在语篇中的动态与活力  相似文献   

12.
旅游景介文本的翻译应考虑源语文本的语篇功能。从语篇功能角度研究旅游景介文本,得出其具备信息功能、描写功能和呼唤功能。信息功能是基本功能,翻译时应注重译语读者的需要,进行增、删、解释、改写等。描写功能是外在功能,翻译时应注重译语读者的审美情趣。呼唤功能是旅游景介文本的主导功能和内在功能,翻译时应进行功能性归化。在翻译时,语篇功能的指导下翻译旅游景介文本,能够更好地发挥更好的读者效应。  相似文献   

13.
翻译既是译语与源语之间语言形式的转换,又是不同语言所反映的不同文化的碰撞、融合.两种语言体系所体现的文化特征表现为完全重叠、部分重叠、文化空缺、甚至文化冲突.文化的差异对于翻译过程中词义的影响巨大.本文仅从词汇方面浅议中西文化差异如何制约翻译过程中词义的选择及翻译的.  相似文献   

14.
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是决定语篇特征的三个最重要的情景因素,制约着从源语到译语语篇生成的过程、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语篇对等的实现。将语篇的情景制约引入翻译教学,开启了翻译教学的新视野,有助于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操作,有效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5.
从《易经》四个英译本中提取语料,用翻译原型论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四个译本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都是为不断朝译语理想原型靠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在主题、连贯、统一等方面对翻译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语篇分析是以语篇为基本单位的翻译,译者始于语篇,终于语篇,目的在于追求译语语篇与源语语篇在最大限定的对等.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图式理论,在理解源语过程中,译者应充分激发大脑中储存的各种图式知识,从而更加准确、迅速地对源语进行解码与编码。本文认为,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译者应做到既激活译语已有图式,又帮助译语建立新的图式,使商务英语翻译更加准确、规范。  相似文献   

18.
在翻译中,译语不总是能够完全再现源语。语音、词义、语言表层结构,语言深层含义及心理化因素等都会影响和限制译的忠实度。百分之百的忠实翻译只能是译孜孜以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9.
化语境在翻译过程中影响译对词义的理解和选择。翻译时译不仅要从原化语境的角度理解原.同时还要从译语化语境着眼.将原信息重新表达为译读接受和理解的语篇。  相似文献   

20.
语篇翻译是以语篇为基本单位的翻译。译始于语篇,终于语篇,目的在于追求译语语篇与源语语篇在最大限度上的对等。要达到这一目的,译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1)整体与局部的关系;2)连贯与衔接的关系,3)交际功能与语言形式的关系,4)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关系,5)取与舍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