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艳芬 《科教文汇》2014,(8):187-187,193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体验是促使学生“心动”的催化剂,是解决知行脱节问题的关键。通过课堂、课外两大阵地的活动,让生活走进课堂,让体验充盈课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情感和内心体验,必须关注学情,设计弹性方案,开放教学过程,才能促进学生主体积极参与,将回归生活的、开放的品德教学生动有效地展现在课堂。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引导生活,学习做人,开辟出真实灵动的、富有积极向上的生命力的品德课堂教学天地,让广大师生充分感受到品德学科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课程》指出:品德课程是一门指导生活的课程,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在进行教学时,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用生活实景触动学生的情感,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从而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相似文献   

3.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注重的就是品德和社会的重要联系.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环境中让学生进一步地对社会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社会并能很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积极有效她应对社会的发展是开展这门学科的重大教学意义.如何开好、上好这门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给学生提供思想和行为上主动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引导他们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自主地进行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敢想,敢问,敢说,使《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活泼的、富有创新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6.
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态度、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引领和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高尚的品德,并且融入到思想意识层面,在生活当中做到知行合一,达到自律、自觉、自信、高尚,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道德高尚的自然人。我们的做法就是把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有效性和高效性,促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和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更积极主动的自我发展,彰显道德与品质引领发展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  相似文献   

8.
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是品德教学改革的需要,主要通过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达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因此,本文就品德教学从源于生活、指导生活方面进行了探讨。为品德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叶国胜 《科教文汇》2009,(17):59-59,91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而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育手段,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活起来。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从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网络资源、利用电视视频几方面,介绍网络技术环境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程赟 《科学中国人》2014,(8):162+164
2011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将这两门课程的性质确立为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因为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源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发现品德生活化教学中常见的一些困惑说明现阶段品德课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根据这些现象,本文从走进儿童生活世界,创设有效生活情境;基于儿童认知能力,展开有效品德教学;把握儿童心理特点,提升品德课程理解;挖掘儿童生活素材,帮助学生探究思考这几方面阐释"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以活动为载体,关注学生的差异,开发学生的潜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文章从趣味性、层次性、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创造性这六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在品德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是无可取代的。这门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对于帮助小学生塑造他们的主体人格非常有帮助。应试教育下的这门课程由于受到各方面原因的影响,造成了孩子们缺少自信心,有些不好的习惯等。现今,新课程的实施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帮助孩子们积极参与社会,让他们学会做人的道理,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养成良好习惯和高尚品德的人。如果要想实现这门学科的教学目的,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关键。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能够吸引学生,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教学效果就会非常理想。那么,教师到底应该采用哪些良好的教学模式呢?为此,文章浅谈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课程,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创造由学生自主参与并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活动来对小学生进行良好道德的培养。本文主要从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课本为基础,升华生活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赵桂霞 《科教文汇》2009,(9):170-170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课程,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创造由学生自主参与并和生活患息相关的教学活动来对小学生进行良好道德的培养。本文主要从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课本为基础,升华生活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课程应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但当前农村《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资源较少,老旧的照本宣科教学模式远离学生的生活环境,呆板低效而无法达成课程目标.想要充实、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弥补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门以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型课程,体验是品德教学的途径,活动是品德教学的载体。教师应该努力建构品德"真"课堂,从学生生活出发,开展"真"活动,获得"真"体验,使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得到认知与情感的提升,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实现品德教育知行合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课程性质为: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课教育是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当前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不高,是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并且对传统的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方法和模式进行改革,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钱倩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X):128-128,37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20.
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极具引导性的学科,在提升我国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们的道德文化认知能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教学强调“生活化”的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从“生活化”教学出发,引导学生们在这种教学中展现最真实的自我,体现最真实的生活,从而逐渐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