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可否认,一段时期,由于采编理念的错位,使广播这种最能联系群众的大众传媒,成为了冷冰冰的“话语机器”。其结果必然是被听众疏离。本文提出了以听众为本构建广播新闻传播框架。  相似文献   

2.
听众研究,是对广播宣传受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研究听众对广播的兴趣和评价,以及广播的传播效果。它是广播宣传工作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改进广播工作、深化广播改革的第一道工序和重要依据。本文结合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听众工作的实际,对听众研究工作作些探讨。听众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听众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重视听众研究工作是坚持人民广播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同志1963年为人民广播事业题词:“努力办好广播,为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就是说,广播是办给人民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广播工作的  相似文献   

3.
如今,商店将顾客视为“上帝”,书刊、报纸等出版部门将读者视为“上帝”,而我们广播工作者则把听众当“上帝”.因为听众对广播节目收听率的高低和对其节目内容满意的程度,是评价广播工作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有鉴于此,我们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历来十分重视听取听众意见,不断变换节目安排,不断提高广播质量,以便更好地为听众服务.  相似文献   

4.
“参与”,本是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术语,是指在现代化管理过程中,不再把被管理者当作一个消极、被动的客体,而把他们看作是自觉、能动的管理主体,也就是管理活动的参与者、重大决策的参与者。广播上的“参与”,就是让听众直接或通过书信、电话等途径间接地参与广播节目的制作和播出的过程,让听众由广播的受体变为主体。参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对于调动听众的积极性,创造生动活泼的群体心理气氛,深化广播改革,增强宣传效果,是十分有效的。一、听众参与广播是时代的需要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公民参与程度和参与的普及性,列为社会改革和国家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激励着亿万群众参与的热情。他们希望传播媒介提供更多的与社会和他人交流的渠道,既调适人际关系,加强道德修养,又能  相似文献   

5.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听众来信日(以下简称听信)节目,到今年五月刚满一周岁。虽然开办的时间不长,但这个节目作为广播电台整个群众工作的一部分,在加强广播同听众的密切联系、提高广播在听众心目中的威信方而,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事实说明,听信节目是广播联系群众、吸引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广播电台不可缺少的一  相似文献   

6.
戏曲广播曾是广大听众十分喜爱的艺广播形式。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戏曲广播日显不景气,主要标志在于收听率下降、戏曲节目听众萎缩,尤其是青少年听众对戏曲少有兴趣。这种趋势的日益加剧,给戏曲广播改革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争取新一代听众,特别是城市青少年听众,是戏曲广播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一提起听众工作,几乎没有人认为它不重要。遗憾的是,近些年来当电台的各节目生产部门进行一系列创新创优改革、高潮迭起的时候,一些听众工作部门却不相适应,显得过于冷清平淡。在有些地方,听众工作似乎成了被淡化、被削弱的薄弱环节,或工作无起色,或机构不健全,或人员不齐备,或经费不落实等等。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不仅无益于广播事业整体效益的提高,也直接侵害着广大群众的收听权益,客观上使广播再回到过去那种“我播你听”、“我要你听什么就是什么”的强制性传播  相似文献   

8.
广播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要生存、求发展,是一刻也不能脱离开听众的。如果轻视了听众得不到听众的关心和支持,广播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近几年来,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的决策者和编采播人员都时刻把听众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广开渠道征求听众意见;千方百计让听众评说;想方设法引导听众参与;竭尽全力为听众排忧解难。 正由于如此,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才能在各种新闻媒体的激烈竞争中使一直处于低谷的广播,近几年来却出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生动活泼局面,全台的各项工作跃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生活与知识”节目,是在一九五七年一月和听众见面的。每天广播一次,每次十五分钟。播讲的内容很广泛:有科学技术、天文气象、医药卫生、时事解说、共产主义教育、勤俭持家、邻里关系、儿童教育、体育知识、游戏方法介绍及优秀的电影、戏剧、书刊的推荐,等等。有时,还组织一些智力测验。这个节目从一开始和听众见面就受到了欢迎。许多听众来信说,“生活与知识”节目是他们的“良师益友”,是他们的“生活顾问”。有的听众还要求把广播过的稿件编印出版。除了接到本省听众的来信外,还接到许多黑龙江省听众的来信。这个节目之所以受到广大听众的喜欢,首先是因为节目内容配合了党的中心工作,结合了群众的实际需要。在全民炼钢的时候,我们就讲怎样识矿找矿、土法炼焦炼铜、土法炼鉄炼钢,介绍群众在大炼钢鉄中创造的经验,并且组织了寻找祖国矿藏的小游戏;在大跃进宣传中,我们播讲了一个跃进的家庭,妯俩  相似文献   

10.
郝锁庄  安建民 《中国广播》2005,(9):77-77,71
廊坊电台在改革创新中创立了一个广播与听众沟通的新模式,这就是“听众俱乐部”。这一新事物的产生,来自现念和实践上的一次飞跃。广播的消费者是听众,广播媒体的一切改革和创新都毫无例外地要以构成广播市场主体的广播受众的需求为基点。把握了听众的需求,无疑是掌握了通向广播市场的钥匙。  相似文献   

11.
认识听众、重视听众,研究听众,是我们每个广播人的基本职责,在大众传媒多样化和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个问题尤其显得重要,本文围绕这一问题,集中分析和探讨了听众在广播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2.
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一年来和听众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广泛地吸引听众参与到它的各个节目里,构成了它总体风格中的一大特色。如何评价珠江电台为开创这种局面所作的努力?如何认识听众“参与”广播的积极性和重要意义?如何理解听众“参与”在广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为听众“参与”创造和提供条件?也成了广播理论探讨的课题。本文拟就此谈一些个人看法,以就教于老师和明友们。  相似文献   

13.
陆群 《视听界》2000,(5):52-53
从“媒介经营”的角度看广播,“听众”是一个最重要的概念。认识听众,研究听众,是我们每个“广播人”的基本职责。在日趋走向“网络时代”的今天,这个问题尤其显得重要。本文拟结合央视调查咨询中心和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对近期广播市场的调查成果,就  相似文献   

14.
“态度”的概念要对听众进行研究,总得研究听众对广播的态度。这是总的概念。这一概念包含许多成分。它可以端正人们对广播听众的认识。它不但便于进行理论分析,而且便于把得到的情况用于广播新闻事业的实践。我们既可以把这种态度理解为听众“对于”广播的态度,又可以理解为听众与广播“之间的”关系。这里指的是:听众的结构;听众对广播的需求和对广播的兴趣;关于广播价值的概念;要求,期望,需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节目拉近了电台与听众心理上的距离,使听众感到有了一个和自己交流的具体对象,感到可亲、可近,从而在听众中产生一种吸引力。重庆经济广播电台成立一年多来,吸引了大量的听众,在重庆掀起了一股不小的广播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采用了听众喜爱的主持人节目的形式。听众来信写到:“主持人在节目中和我们谈心,为我们服务,使我们感到非常亲切。”那么,是不是采用了主持人节目的形式就一定能够使听众感到可亲、可近了呢?也不尽然。有的听众曾对我说:“主持人使人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提高经济新闻广播质量,吸引听众的做法。一是要第一时间发布经济权威信息,使听众在期待获得指导性信息时能够想到广播;二是延伸经济新闻的社会内容,突出经济新闻广播的可听性,其中的两个主要选择是将经济事件社会化和社会事件经济化;三是要注意专业和技术信息的通俗化,使广播经济新闻容易听懂。文中特别强调了报道中对数字的使用问题。文章还以“珠江模式”的创新为例,总结了吸引经济新闻广播听众回归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新闻节目要不要引导听众参与?如何引导听众参与?这是广播、电视界长期以来一个有争议和值得探讨的话题。1996年初,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在深化新闻改革中,大胆探索,尝试在40分钟直播板块“新闻时空”中开辟了“听众说新闻”专栏。近一年半以来,新闻热线(两部电话和BP机,24小时开通)接受了数千条来自听众的信息,“听众说新闻”专栏约播出200余  相似文献   

18.
有线广播,在我国是县乡一级的新闻传播工具,是当地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它生长在广袤的农村,和数以万计的农民(指农村居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农民是有线广播特定的主要的传播对象,因而研究农民听众的需要,也是广播新闻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知道,人的活动和行为往往都有一  相似文献   

19.
广播听觉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于能充分利用有声语言善于抒发和渲染感情的优势,强化语言的感情色彩,从而产生对听众感情的撞击,使广播新闻之情与听众之情实现相通与相融,以进一步提高广播宣传的感染效果,增强广播新闻的可听性。广播新闻如何向听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呢?关键是充分挖掘广播新闻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有声语言和音响所具有的以声传情,以声蕴情,以声动情,先声夺人的表达功能,去拨动听众感情的琴弦,引起感情的“冲动”与“爆发”,使报道思想、报道内容留在听众的情感中。每当人们从收音机里听到声情并茂入情入理的广播新闻时,往往情  相似文献   

20.
史利 《新闻与写作》2004,(11):42-43
国际广播自诞生以来近一个世纪,作为国家重要外交辅助手段和对外传播的重要工具,一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而这种竞争集中表现在对听众的争夺上。因为听众是一个电台的综合实力和指标的反映。因此,各国际广播电台,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对外媒体,为了在世界范围内争夺听众,昼夜不停地在太空中展开了一场争夺人心的“电波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