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武当》2000,(4):6-55
五行捶,在李派太极三大主拳(天盘、地盘、人盘)中为人盘拳。传统认为,阴阳精合生五行而成万物,人具五行秉赋故有人形;阴阳精分生八卦而成万象,人具八卦象征故能万变。八卦五行都含阴阳,都是自然,相协相合,因而循八卦错综万变之义,依五行生克相推之理,借势运化一身,协调五行,平衡阴阳,促进全体生机正常生发,并借运化后天,亲合自然,悟觉先天法度,连通天地,返本还原,方是五行捶真谛和要旨。因此,五行捶尤其强调心法,  相似文献   

2.
《武当》2000,(4):56-65
“太极十三丹“或”十三丹太极拳”,后人惯称“十三丹”,是李瑞东老先生颇具匠心的重要创作。它在李派太极三大主拳中属人盘拳(五行捶)这一体系。由于它取十三种动物之特性和动作特征,相形取义,缘理悟化而成法式,故而形成了罕见的作势风姿和特强的导引功效,备受后人珍爱。术数十三,本于八、五,蕴含“演八卦、运五行、调阴阳、合太极”之理。而以物象演法定式又寓“亲和自然,爱惜自然”之义。换言之:依法演武,演武合道(自然之理)。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内功修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秒丰 《武当》2005,(3):22-23
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太极拳作为内家拳的典型代表,是非常注重内功训练的。太极拳是功招合一的技艺,没有肢体运动不成拳。但没有内功的太极拳,亦不过是肢体的运动而己。 为使太极拳爱好者求得内功真技,就丹道之内容与太极拳内功修炼的关系,笔者根据师传的姚馥  相似文献   

4.
隋振江 《武当》2013,(2):23-24
古人云:"拳不敌法,法不敌功。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习练混元太极拳必须拳功合一,只有拳功一体,才能将练太极拳升华到练太极功夫的高度。注重太极拳的内涵、质量及功夫的研究与提高,而不在套路多少,架子高低和动作规范与否。只有拿住丹田练内功,才能练出内外合一、上下相随、周身一家、混元  相似文献   

5.
刘彦骅 《武当》2005,(3):16-17
一、功理概说 太极拳是衍生于武当武术的“内家三拳”之一。既然叫内家拳,必然要练内功,明代太极拳师陈王廷在其拳经总歌《四梢第四》中写道:“然捶以由内而发外,气本诸身而发梢。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行于梢则实而仍虚。“又说:”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之弊乎?”可见练拳者气行四梢更能催发内气充足。  相似文献   

6.
胡伟容 《武当》2006,(8):13-14
太极拳是内家拳,而内家拳讲究内功修炼,因此,没有内功就称不上太极拳。笔者上世纪80年代拜广东省武术家、中华武林百杰之一王华新为师,20多年来潜心修炼太极内功,一有所悟得即笔之于纸,以期毋忘。笔者深知脊髓?化功对于练好太极拳之重要性,经过数年实践,从“身知”中悟到腰脊在  相似文献   

7.
孔云鹏 《武当》2012,(10):12
拳谚有"百炼不如一站"之说。站桩既能增强体质,稳固根基,又可以提高技击能力。武当太极拳为内家拳之首,十分注重内功修炼。武当内功三盘桩是武当太极拳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站桩功法,它采用站式进行锻炼。基本桩法有三种,即地盘桩、人盘桩  相似文献   

8.
杭东 《武当》2009,(12):6-7
武术来源于生活,并融合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影视作品作为外来艺术形式,在中国也就是百余年历史。中国影视作品的发展史离不开中华武术的融入,武术的彰显和光大也得益于影视作品这一特定的艺术形式。可以说,中闰武术和中国影视作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武当内功易筋经武当太乙门内功文化脉系溯源武当八卦太极枪之特点太极剑术功三乘(上)谁毁了我的太极拳(中)论"沾连随粘"与"松柔圆活"动而有韵静而有势--浅谈太极拳的走势与定式舍己从人是太极功夫的归究意拳摸劲训练形意五行拳绝学(歌诀)杨氏八卦掌练法与运用(二)张山与中国武术研究院合一通背拳家陈树祯先生印象  相似文献   

9.
方奎明 《武当》2014,(10):17-18
本人研习太极拳近三十年,对太极拳内功和太极拳养生等诸多方面,已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今不揣浅陋,谨就太极拳内功与养生简要阐述如下,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一、太极内功 习练太极拳不仅要有外在的形体运动,还应该有内在的意气运动。外在的形体运动源于内而形于外,是一种表现形式;内在的意气运动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内涵深厚,即我们所追求的太极内功。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作为内家拳典型代表的太极拳,十分注重内功训练,讲究功招合一。即所谓“功无招无以为用,招无功招法皆空”。因此可以说,习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调整形与气的关系的过程。形是方法,气是内容。习练太极拳不能只停留在外形姿势上的标准与否,更要深入提高太极拳内功“气”的层次,才能达到意、气、形合一,才算真正掌握了太极拳运动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0.
陈颜胜 《精武》2010,(8):52-55
一、太极拳内功与拳架的关系 太极拳是内家拳、内功拳,关键在“内”宁,内功即丹田气;内劲即呼吸力、丹田力、意念力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1.
佟德 《武当》2013,(7):22-23
所谓"盲练",就是太极拳爱好者在掌握了套路之后,闭上双眼或以物蒙住双眼,形同在黑暗中进行套路习练。"盲练"具有下列几个方面的好处。"盲练"可以更好的练"意"太极拳是内功拳的一种,也可以说她是"意拳"。而内功拳首在练意。从古到今,所有的太极拳理论无不强调"以意领先",无不强调"用意"的重要。太极拳  相似文献   

12.
杜子宇 《武当》2013,(10):16-18
李派太极拳的修炼以人合天为宗旨,以人天相应为法统,故以动静兼炼、性命双修为法体,是以拳功相融、性命归一为真功。静以修性,动以修命,性命互济而益生延年,成才成器而器成道用,善美人生。  相似文献   

13.
《武当》2008,(11):39-47
武当太极拳流传民间后,经过数代明师的吸收改进,形成了今天的赵堡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陕西派太极拳、南派太极拳、李派太极拳、犹龙太极拳、武当张祖太极拳、武当顾式太极拳等十余个门派。目前这些门派,除陈式拳传人多尊陈王廷为拳祖外,其他门派均尊张三丰为拳祖。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修炼过程中一种获取内功的方法和手段。太极拳推手,是从内在检验、印证、规范拳架,正确理解、明了,掌握拳理的必修之课。太极拳推手.是深入研习太极断手、散手功夫的必由之路。太极拳推手.是调心、调息、调身、祛病、强身的必要举措。太极拳推手,是加强交流、增强团结、缔结友谊的纽带与桥梁。太极拳修炼,离开推手,则为操舞.非但功不上身,祛病强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要求劲力“运之于掌、通之于指”,形于手指。手是传感器,听劲、化劲、发劲都主要通过手。太极八法中绷捋挤按採挒六法都以手完成。手型是指手掌的形态。在太极拳中有三种主要的手型:拳、掌、勾。在传统太极拳中还有指型,同时配合指法。但是由于指法稍嫌狠戾,现在一般不强调指型及指法的作用。目前,太极拳的手型以掌为主,拳、勾为辅。在各式太极拳中,手型使用最多的是掌,其次是拳、勾。以传统杨式85式套路为例:全套中除三、四式双拳绕打外,都为单手或双手掌型。太极五星拳中搬拦拳、撇身捶、指裆捶、栽捶,都以拳为主,但都有掌型的配合,…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是在贵生的中国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武术拳派。该拳以中国的哲学概念太极立论,从《黄庭经》等道家经典中汲取营养成分,因其富含中国文化精髓而被称之为"哲拳"。太极拳从创编至今已经演化出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傅式太极拳、八卦太极拳、五行太极拳、龙形太极拳、东岳太极拳、竞技太极拳、公园太极拳等诸多的练习样式,从而使太极拳成为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文化影响技术,技术反映文化"。以太极立论的太极拳以张三丰为精神偶像,明确地把益寿延年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动作强调圆活、弧线,而这正是对周敦颐太极图的一种身体模仿。在"拳与道合"思想的指引下,太极拳成为中华民族"技进乎道"、进行自我修炼的一个工具和手段。目前,太极拳日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但这种表面的兴盛下实际上蕴含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希望能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武当》2000,(4):66-67
李派太极拳是较赵堡、陈、杨等太极拳晚生的一个拳种。但它仰宗祖师张三丰,根脉连武当,所以文化源流久长而古老。李派太极拳直源北派之一的杨露禅先师和南派甘淡然(甘凤池先师后代)先师,乃南北合流融汇而成,时称“武清派太极拳”。而门中代代相传李派太极拳更属张三丰祖师弟子金蟾子(俗名李道宗)一脉,故称“武当悟休金蟾派太极功”。今著名“钓蟾功”仍在本派流传。据传,李瑞东老先生功至高能而达神奇且独领风骚,有赖此功。  相似文献   

18.
李师融  李永杰 《武当》2006,(1):28-29
据顾留馨著《太极拳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358页记述:“从《陈氏家谱》可知,陈王廷三子一孙拳艺一般,玄孙甲第则拳艺精到,但从此后继无人。然而,陈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陈家沟著名的太极拳手,人称三雄,与同族陈公兆、陈大兴齐名。”由此可推知,陈王廷从蒋发学得的太极拳艺,只是初级功夫,未得太极内功真谛,无能传其子孙后代。为什么呢?原因是陈王廷一生习外家拳的炮捶,晚年才学太极拳,由  相似文献   

19.
沈明 《武当》2013,(7):24
"太极内功"是依据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使内气运行产生技击与养生作用的功法,是以拳修道的入门功夫,也是各拳家秘不外传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于"内气"的特殊属性,人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修炼太极拳内功时,缺少具体量化的标准,导致练功时的运动量和强度难以掌控,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针对这种练功时"缺理少法"的情况,本着"大道至简,科学修炼"的原则,敝人斗胆在此浅谈修炼太极内功的三步要点,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0.
文治禄  孙国梁 《精武》2010,(7):73-75
由一代太极宗师冯志强先生(以下简称冯师)创立的“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以下简称混元太极拳)以道家内功和中医经络学为基础,以陈式太极拳和心意六合拳为母,建立了科学、完整的“混元太极拳”练功体系。混元太极拳突出体现了拳功一体、内外双求、性命双修、练法合道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