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罗小芳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2):19-21,36
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为指导,分析了柳宗元柳州诗歌意象的认知结构,认为柳宗元柳州诗歌主要采用了路径图式和容器图式两种意象图式类型,这与柳宗元自身的贬谪经历和滞留柳州的生活有关。赴柳诗以路径图式为主,居柳诗则容器图式、路径图式交相而出;两种图式的结合方式,承载着柳宗元贬谪柳州时痛苦、绝望的心态。  相似文献   

2.
刘禹锡和柳宗元同为中唐杰出的文学家,相似的贬谪经历使他们拥有悲苦、愤懑和坚贞执着的共同心理。然而,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心理承受能力又使得他们的作品中所展现出的人格精神及贬谪心态呈现出迥异的风貌。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在柳州创作了10余首寄赠诗,这些诗歌真实地反映了柳宗元在柳州期间的心态,即对柳州地域的痛苦心境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这些诗歌是正确认识柳宗元在贬谪柳州之后的特殊心境的文本.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在处理山水风物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其实是他那种抑郁愤悱的贬谪心态的自然流露。受南楚间的自然风物及文化传统的影响,使他心态中因负向贬谪而产生的沉郁愤悱感受变得更加沉郁感伤:“闷即出游”的山水或田园生活体验成为他贬谪情绪得以渲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屈原放逐而作《天问》,柳宗元遭贬而和《天对》,从《天问》的叩问到《天对》的作答,柳宗元与屈原在相似的斥逐远荒的贬谪境地中,用"问对体"表现了各自的心灵震荡与强烈的生命体验,体现出二人同中有异的贬谪心态与情感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在永州的十年贬谪生活中,写了大量的山水诗。这些诗不仅描写了永州城周边诸多景点美景,也记录了柳宗元的游踪。更重要的是记录了柳宗元在永州的心境变化的心路历程。从初到永州的“千万孤独”、“叫叫羁鸿哀”。到几年以后的“稍与人事间,益知身世轻”、“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这种由思想意识的转变所带来的心境的转变,是柳宗元亲近大自然、特别是亲近下层农民生活之后的必然结果。而这种思想意识和心态的转变。奠定了柳宗元后半生的基本心态,此后十余年,柳宗元带着这样的心态走完了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7.
刘黻贬谪南安,为时五年。刘黻南安期间的情感心态总是矛盾的,既有政治失落之后的生命荒废感,又有放情山水地的人生喜悦之情。他善于通过思亲念友、吊古伤今、借物咏怀来抒写自己人格的高洁和心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通过柳宗元谪居永州随同人员及其人品的考察,对于进一步了解其人其作有着特殊的意义。通过柳宗元“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职务及薪俸的考察。对于柳宗元贬谪永州的生活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杜甫作于乾元二年流寓秦州期间的一组咏物诗占了他全部咏物诗的1/6,集中咏写边邑深秋的弱小细微或病残废弃之物,在许多方面呈现出与其本人前期咏物之作以及传统咏物诗明显有别的特色。杜甫的秦州咏物诗扩大了咏物诗创作的题材,丰富了咏物诗的表现手法,开辟了咏物诗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0.
咏物诗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兴盛于南朝,"芳树"是南朝咏物诗中的重要意象之一,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文人对其赋咏不绝,此时出现了南朝所特有的同题共咏的现象,文人凭借精妙的体物手法使"芳树"意象活灵活现,并且赞叹其美好品质,寄托着个体无尽的情思。  相似文献   

11.
唐代士大夫旅游之风盛行,诗文里也多涉及旅游,其中以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最为著名。文章以柳宗元的诗文作为主要研究资料,通过对唐代士大夫实际旅游景点的选择、旅游的食宿、旅游的交通工具、游伴与娱乐等方面的考察,展现出旅游活动的实态,进而说明旅游在唐人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沁水县西文兴村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革新家和一代文学宗师柳宗元同宗后裔隐居地。柳民氏居是柳氏世家以血缘聚居的千年古村落遗存。柳宗元文化在柳氏民居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13.
茅坤在柳宗元文章接受史上地位特殊,是柳宗元文章地位奠定的关键人物。茅坤与柳宗元有相似的经历,对柳宗元能做出较客观评价。茅坤在韩柳问题上,能客观地评价柳宗元文章的地位,韩柳并称,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虽是协作者,但其成就与韩愈一样,在山水游记上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茅坤认为柳宗元是自古以来山水游记文章做得最好的文人,永州和柳州的山水与柳宗元的遭遇相结合,形成了柳宗元的游记文章,“公与山川两相遭”。茅坤还指出,柳宗元的文章是“谷风凄雨四至”,有风骚之旨。茅坤真正发现了柳宗元文章的价值,真正认识到柳宗元山水游记文章的地位,这在柳宗元文章接受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杜牧在晚唐柳宗元的接受处于低谷的时候,唱出了"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的诗句。共鸣理论认为,当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的审美契合度越高时,共鸣效应越大,文学接受越易发生。由于杜牧在自身气质、政治热情、文学创作及情感经历上与柳宗元存在高度的契合,所以也对柳宗元诗文的共鸣要多于他人。这是杜牧欣赏接受柳宗元不可忽视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刘长卿生活在盛衰转变的大历时期,其诗歌具有大历诗歌的共性,即迷惘和幻灭,同时也有冷淡深婉的个性.从诗歌史发展的角度上看,其诗歌创作在盛唐诗风转变历程中有着先声和桥梁的作用.其诗歌在创作意识、主题构造、审美情趣等方面露气骨顿衰之貌,也隐约展现出即将到来的中唐“境敛而实”诗风的痕迹.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直至离世,一直带有明显的悲怨情怀,与此同时,他也不断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去消解他的悲怨之感,并时有创获;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正是柳宗元的悲剧命运、悲怨情怀及其消解方式促成了他的文字创作与非凡成就。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是唐代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综其一生,顺境时敢于大刀阔斧、政治改革,逆境时能够坚持真理、为民请命,思想沉静、自我修为,体现出了独有的人格魅力,而形成这种人格魅力的内因在于其独具的人文情怀。研读、探究柳宗元高雅纯净的人文情怀,在当前商业利益高涨的现代社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故乡的关注一直是刘震云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事实上这条感情的流脉始终贯穿在他的作品中,这为我们探究其创作心理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向度:他怀有怎样的一个故乡情结?又何以表达这一故乡情结?文章以刘震云从初入文坛的创作到三部“故乡系列”长篇小说这一向度作为切入点,力图对其创作进行一些深度的探悉。  相似文献   

19.
孤独情感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永恒主题。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登岳阳楼》和柳宗元的《江雪》代表着三种典型的孤独情感体验类型。三种情感体验在外在形态上各不相同,陈子昂展现一种英雄式孤独,杜甫流露出流浪者思家忧国之孤独,而柳宗元显示出隐者清高避世之孤独。不同孤独的外在形态下深藏着三类文人在困境中不屈的救世济民之理想,他们的孤独感由此而升华让后人感动、景仰。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柳宗元诗作《读书》《饮酒》与陶渊明《读山海经》组诗、《饮酒》组诗不同的创作特征,指出他们的诗作在写作形式、抒写内容、格调、情怀方面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其内在风神却有很大差异。认为柳宗元诗比陶渊明诗潇洒冲淡,但缺少陶渊明那种相对超脱基础上的真旷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