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对白先勇来说,对存在主义的持久兴趣来自一种境遇的相通和自我认同建构的需要,白先勇的小说表现出个体存在的焦虑和民族文化的忧虑,前者映照出作者个体生命认同困局;后者则寓示着战后台湾以及海外中国人存在困境,将个体悲剧融进民族国家的历史叙述,是白先勇能够不囿于西方现代派,建构中国现代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白先勇作从《台北人》起,其小说创作可谓已步入成熟阶段。从《台北人》和《孽子》中小说人物的构建可见,对人物的把握上,白先勇摆脱了意识形态偏见,以更为客观的立场,在时间化和人本化的人物构建模式中,赋予人物历史深度和精神深度,构筑起两个独具魅力的艺术形象体系。这为中国作家如何继承本土经验,又能化用西方现代文学精神提供了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3.
《喧哗与骚动》小说文本从章节题名到人物意识流动无不展现了福克纳小说创作中独特的时间意识和时间哲学。小说中的人物被时间化,而时间则同时在人物的意识中被主体化。时间是整部小说的主题,它体现了福克纳对时间以及现代人生活的深刻理解,时间构成了人的实体或存在。  相似文献   

4.
存在主义是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初显端倪的哲学流派。它认定本真的“个体”为其哲学的衍生根柢 ,在时间的三维 (过去、现在、将来 )整体性向度上 ,对“个体”的“可能性”情状予以重视 ,彰显出死亡逼近时的个体对于自身多舛的罹难体验 ,并以此说明了“存在”的意义。本文就“个体”的存在与有限 ,剖析了这一卓尔不群的人生哲学中的时间整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英国作家福尔斯深受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其<法国中尉的女人>作为英国后现代元小说的代表作品,其中的存在主义思想备受评论关注.但作品的语言特征如何展现了存在主义思想的认知理据尚无人探究.本文试图借助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探讨文本中关于时间的概念隐喻.本文认为,小说文本中叙述者的用语和人物的语言都蕴含着TIME IS ...  相似文献   

6.
作为土耳其当代最富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帕慕克的小说集中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纯真博物馆》以主体直觉经验抗拒线性时间流逝的方式集中体现了一种西方现代时间意识;作者也通过收藏这种方式展示了土耳其的现代境况,表达出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惋惜,并期望以此方式来纪念土耳其已经逐渐失落的民族历史与文化。小说旨在通过叙述实现时间与自我的统一,挣脱线性时间的束缚,实现个体存在与民族历史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小说叙事学认为小说存在“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余华小说以叙事时间策略为切入点,借助心理时间将故事时序弄乱,制造时间倒错和时间跨度的无时性;利用“空间化”时间强调人物在瞬间的感觉体验;强化心理时间.有意地淡化作品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重复的手段实现对时间形式的探索,显示时间在人的生命中的意义,实现对个体精神真实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8.
“时间”问题是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作为以勘探“存在”为己任的现代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也表示出对“时间”的高度重视,在小说中他对“偶然”、“不朽”、“青春”等时间命题进行哲理意义上的阐发,以此表达对人类存在境况与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小说的散文化与散文的小说化,都是存在主义哲学的诗意化投影之一种,是场景化的时间哲学。文章提出,小说的散文化的本质为“时间的限制与自由”,散文的小说化的本质为“思想事件的场景化建构”,两者均为小说家与散文家们彻底返回“是”自身,进行深入的描述、分析、判断的结果,从而以新的时间哲学形成新的美学结构。  相似文献   

10.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纽约客》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文文学的力作。细读《纽约客》可以发现,白先勇在《纽约客》中为我们书写了人和文化的命运选择的三种模式:抗争、妥协、遗忘与麻木。从这三种模式中,不仅可以看出白先勇对人的命运与文化的命运的双重焦虑与思考,同时也体现了白先勇小说独特的哲学价值与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1.
大江健三郎的小说创作受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很大,在他的长篇力作《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中就贯穿着存在主义哲学的某些因素,并融入了日本传统文化的某些特质,形成了大江小说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变形记》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最有影响的小说之一。小说从主人公格利高里毫无原由地变成了一只甲虫这一看似极为荒诞的情节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与自我、以及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变形记》对于个体自身的存在、以及个体与其他存在者的关系的揭示,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存在主义意蕴;与此同时,它也对二战前后广为流传、极具影响的存在主义哲学流派提供了某种借鉴。因此,为了使学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海德格尔,萨特等存在主义生命哲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萧红三大文本,论述了生与死的轮回:《生死场》;时间意识的觉醒;《后花园》,孤独,寂寞的生存体验与反抗绝望的生存勇气,《呼兰河传》。萧红文本具有丰富的存在思想,在许多方面暗合于存在主义的生命哲学,但表达的却是自己独异的生命体悟。萧红也由此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存在主义的文学创作大家。  相似文献   

14.
轩袁祺 《文教资料》2010,(19):18-20
当代新写实女作家方方的创作始终以人的生命和生存为中心。代表作《风景》通过对社会底层狭窄生存空间和传统伦理崩溃的展示,绘制了一幅艰难的生存图景。方方通过作品中人性、亲情的瓦解,呈示了一个令人绝望的荒谬世界。方方致力于从"人"与"他人"、"环境"的复杂关系中,探讨人存在的悲剧性体验。本文通过对方方《风景》的分析,探讨方方小说中的存在主义因素。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层面——个体生命的虚无与荒谬,自我选择的可能性及需要承担的后果,人和他人、世界之间的关系,指出方方小说的存在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5.
依照巴赫金的观点。日常时间不适合于充当小说的基准时间,但新生代小说却打破了这一艺术禁忌。为了弥补日常时间的固有弱点,新生代小说采用了各种艺术手段:节令和生命特殊时刻的介入,历史时间的参与,传奇时间、生理时间、心理时间的补充,叙事时间的多变,等等,从而实现了对日常时间循环性和沉滞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太古和其它的时间》构建了一个关于"时间"的独特叙事空间,展示了"人"之有限坚忍的时间、"物"之无限自由的时间和"上帝"之权威中立的时间.小说深刻体现了作者对于生命哲学和时间之问的热忱,同时表露出当下碎片化的单向年代里作者思考生命多维存在方式的温柔力量.  相似文献   

17.
小说叙事学认为小说存在"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余华小说以叙事时间策略为切入点,借助心理时间将故事时序弄乱,制造时间倒错和时间跨度的无时性;利用"空间化"时间强调人物在瞬间的感觉体验;强化心理时间,有意地淡化作品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重复的手段实现对时间形式的探索,显示时间在人的生命中的意义,实现对个体精神真实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18.
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个复杂的哲学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演变,而以萨特为代表的"行动"观念对白先勇文学主题的确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作家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对存在主义哲学在发展过程中思想观念演变的梳理,来谈谈它对白先勇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所有小说中被评论最多的一部。它之所以能成为评论家们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因为该小说的非凡艺术成就。他对时间的精心处理在《喧哗与骚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使该小说成为一部少见的关于时间的小说。它对时间的独特处理不仅有利于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而且也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蕴。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著名美国华人作家白先勇的创作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白先勇小说描写了台湾特有历史年代的人物,渗透浓郁的历史沧桑感,我试着用尼采的悲剧观来解读白先勇的两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中的尹雪艳,做着“永远不老,青春永驻”的美梦,是一个日神式的悲剧人物。而《孤恋花》中的娟娟是一个酒神式的悲剧人物,她在迷醉中完成了自己凄美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