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陈于 《视听界》2011,(5):100-100
《实话实说》是央视于1996年3月16日播出的一档谈话类节目,比美国王牌谈话节目《奥普拉脱口秀》晚了10年。在《实话实说》红火的10年间,谈话类节目呈爆发式增长。然而,2009年9月26日,《实话实说》告别了观众。这样一档金牌节目,中国谈话类节目的先锋,缘何仅仅存活了13个春秋?  相似文献   

2.
张斌 《视听界》2004,(2):66-68
作为一档人物访谈节目,《面对面》在短期内获得电视观众的高度认同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关注,这在中国电视的发展历程中是不多见的。《面对面》是单纯的,只有一个采访对象和一个主持人作面对面的交谈,《面对面》又是内涵丰富的,不然就难以解释观众对两个人说几十分钟话有如此大的兴趣。《面对面》的成功在于用人来解读新闻、见证历史,这既是栏目的理念,也是其魅力所在。从“人”的身上展现新闻2003年1月10日,《面对面》悄然开播。它是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中的第一个长篇人物访谈节目。虽然它脱胎于《新闻调查》和《东方之子》,但又不同于这两档节目,它的节奏与主题都发生了变化。作为新闻人物访谈节目,最  相似文献   

3.
沈彦 《青年记者》2006,(8):72-72
电视读报类节目由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发端,到目前各地电视台已有十几档类似的节目,它们各具特色,拥有各自的观众.《马斌读报》是一档电视读报节目,播出时间适当,受众广泛,在传播新闻事实和评论方面拥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201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两档汉字听写类节目自播出以来,深受观众的喜爱,基于对这两档节目的创意、传播意图、传播内容、制作风格、传播效应的考察,并结合国外同类节目,分析汉字书写类节目对于展示汉字文化魅力、创新电视节目形态、促进国人汉字文化觉醒、搭建汉字公共外交平台等方面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5.
叶利 《视听界》2006,(4):82-83
直播节目向来以时效性、真实感以及不确定性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而靠直播节目起家并持家也成了CNN、凤凰卫视等众多传媒公司不约而同的手段之一。目前对直播的探索多集中在战事报道等突发事件领域内,常态直播,仍然是个稚嫩的话题。2000年11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第一档固定的完全直播类节目——《直播中国》,但是这次吃螃蟹的壮举却以节目更名为《直播时刻》告终。2005年8月CCTV-4推出了纪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大型直播系列报道《直播探索出了一条非即时性新闻直播的道路。定位相近的两档节目却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到底是什么成就了《…  相似文献   

6.
名人访谈类节目,在我国现有的电视节目中,大致存在两种形态,一种以央视的《艺术人生》为代表,访谈人员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三部分组成;另一种以阳光卫视的《杨澜访谈录》和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为代表,节目通过主持人(记者)与嘉宾的双向交流完成。本文试结合后一类型节目从策划定位到制作传播的全过程,对《杨澜访谈录》和《鲁豫有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能从两档优秀节目的个案对比中分析我国名人访谈类节目的制作经验。  相似文献   

7.
名人访谈类节目.顾名思义就是对名人进行的专访托道。这类电视节目大致存在两种形态,一种以央视的《艺才人生》为代表,访谈的人员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三部分组成;另一种以阳光卫视的《杨澜访谈录》和凤凰卫视《鲁豫有约》为代表,节目通过主持人(记者)与嘉宾的双向交济完成。而后一种形式几乎占据了电视荧屏上访谈类节目畔的一半以上。本文试结合后一类名人访谈类节目.从策划定位到制作传播的全过程.对《杨澜访谈录》和《鲁豫有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能从这两档优秀节目的对比中分析出我国名人访谈类节目的制作经验。  相似文献   

8.
《好运智多星》是江西电视台青少部的一档少儿益智类节目,该栏目从2000年5月1日开播至今,经历了创办、发展阶段,现已逐渐成为一档较为成熟的益智类节目,曾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级奖项,并且创下连续18个月在江西卫视自办栏目专家组评审中排名第一的纪录,在观众中也广受好评。在电视节目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好运智多星》栏目  相似文献   

9.
钱敏  王丹 《新闻世界》2010,(12):43-44
《大家看法》是CCTVl2频道的一档互动性的新闻服务类节目,而且是央视第一档互动性的新闻服务类节目。本文拟通过对这档节目叙事方式的分析,来解读互动服务类新闻节目在互动及叙事方式上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希望对今后的互动服务类新闻节目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评论类节目中,构成节目的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叙述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电视新闻评论相对报纸新闻评论更具有优势条件,它可以运用更形象的符号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的传播方式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传播主体是主持人和嘉宾,而最佳的传播渠道就是通过谈话来表达观点。为了克服以往新闻评论节目中的严肃、呆板和生硬的节目形式,很多电视新闻节目采取聊天和谈话的形式来进行,谈话类新闻评论节目的核心就是通过共同探讨和讨论问题,来营造出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谈话场",从而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笔者通过对《锵锵三人行》这一档时事谈话类新闻评论节目的案例分析,并结合人际传播的理论,来探究谈话类新闻评论节目的特色以及谈话场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信息量大、内容贴近、亲切轻松、好看不累”,这是经常收看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的观点对这档节目的评价和体会。从1998年11月2口开播到现有,《晚间新闻报道》以它社会新闻的定位和平民视点的风格吸引于越来越多观众的视线,也受到业内同行的关注。而这档节目在工作机制和消息播报上与以往消息类节目最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时下,广播电视媒体中的读报类节目纷纷登场,这类节目以大量的信息和适当的点评满足听众的收听需求。在这种需求背景下,山西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综合广播频率在今年3月1日新增设了一档晚间读报类节目《天天读报》。每晚20:00~20:30播出。《天天读报》节目的宗旨是:健康、生活、娱乐。“健康”  相似文献   

13.
栗娜 《新闻战线》2023,(24):47-49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新闻类节目《中国新闻》坚持发挥内容优势,立足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拓展传播渠道,在国际传播领域赢得了良好声誉和较高影响力。本文从《中国新闻》的节目特点和实践创新展开论述,探析主流媒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4.
胡然 《东南传播》2014,(7):83-85
《一虎一席谈》是凤凰卫视推出的一档抗辩式新闻谈话类栏目,在播出后在业界和学界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为我国的电视评论类节目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而该节目获得巨大反响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从观众心理入手,对节目进行了精心的安排,满足了观众的收视需要。本文拟从受众心理中的注意和需要两方面对《一虎一席谈》如何满足受众心理进行剖析和解读,并对其不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白醒乐 《青年记者》2007,(20):47-47
作为一档早间资讯类节目,《第一时间》的收视率经常与该频道晚间黄金时段的节目相仿,甚至超过央视一套同时段的同类节目,这种现象在早间类节目中往往很少见,因而不能不令人佩服。佩服之余,也引起了笔者对该节目进行研究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舒心 《新闻世界》2014,(2):71-72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如今已有上百档电视谈话类节目,它们大多面临同质化危机。《鲁豫有约》作为高水平访谈节目,在其发展历程中走过弯路,也有创新,从中我们或可管窥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7.
美国探索频道的《流言终结者》是一档专门针对各种广为流传的流言进行实验的知名电视科普节目。节目开播至今为观众检验了无数个流言,这些流言有的得到了证实、有的则被揭穿,还有的依然无法确定。虽然在节目中不是每次实验都能获得成功,但因坚持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实验"这一宗旨,节目受到了观众的充分肯定。本文将对《流言终结者》的节目创新之处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该节目对国内电视科教类节目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郑竑 《记者摇篮》2010,(7):62-62
谈话节目在精彩纷呈的电视节目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特别是新闻谈话类节目,从央视到地方台更是比比皆是。它以新闻为由头和内容,以谈话为形式,注重体现人本主义,成为观众喜爱的节目类型。抚顺电视台从2007年开始也积极尝试新闻元素介入谈话类节目,开办了一档新闻谈话节目《新闻演播厅》(后更名为《沟通零距离》)。本文将以《新闻演播厅》节目为例,探讨新闻谈话类节目中的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19.
电视谈话类节目,眼下已经成为继综艺节目、益智休闲节目之后,中国电视屏幕上新的流行色。其实,谈话类节目在西方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也有10年的时间了。这类节目的共同特点:一是内容为“热话题”;二是形式为“大家谈”;三是在价值取向上追求“真善美”,尽管东西方的价值观存在着某些差异,但大致如此。由于谈话类节目大多比较注意内容的新闻性,这样,新闻类谈话节目(栏目)相对要多些,因此也倍受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20.
金旭阳 《传媒》2021,(2):34-36
《主播说联播》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一档网络短视频栏目,自上线以来"吸粉无数",引发广大网友的热议.《主播说联播》为时政新闻的播报开创了一种新的态势,也扭转了公众对《新闻联播》的刻板印象,使新闻播报呈现出创新、强化、融合、亲民的特点.随着媒体融合不断深化,以《新闻联播》为首的时政新闻类节目纷纷与网络新媒体寻求融合并创新,不断重新建构文化形象,强化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