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现状分析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过世纪之交的跨越式发展,辽宁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时期。这一时期,以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高等教育内部协调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新一轮结构布局优化问题突出地摆在了人们面前。为此,需要发挥高等教育规划的宏观调控功能,引导区域内高等学校合理分层定位,促进各类高等教育协调发展;需要通过重点建设,打造省域内高等学校的顶尖水准,辐射带动其他层次高等学校共同发展;需要强化省域内高等学校的交流合作、优势互补,提升省内高等教育社会服务的整体水平;需要以科类调整为主线,全面优化省域内高等教育结构布局。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巩固、提高、深化、发展”的方针,以促使其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这是新时期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调控方向。无论从我国高等教育追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来说,还是从新时期我国以省级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需求来看,均预示着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省域高等教育的新一轮结构布局调整即将到来。一、省域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重点与难点新时期,我国省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重点与难点既取决于影响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形成的内外部关系的发展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生态位理论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理论分析和实践工具,比较适应于对省域高校特色发展现实描述与策略分析。本文试图以生态位的相关理论知识为依据,通过分析省域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自身定位及服务面向问题,阐述基于生态位视角下,省域内高等学校的结构布局与办学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4.
省域高等教育系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重要组织支撑和新的发展力量。它在高等教育地方化时期得到有效培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快速成长,在目前的高等教育现代化阶段走向成熟。省域高等教育系统的成长得益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制度设计、以精英为中心的议程设置方式和决策逻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及高等学校竞争式的发展方式。省域高等教育系统通过争取政策试点、学习借鉴同行以及内部自主创新等行动路径,彰显了其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省域高等教育系统的崛起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发展价值,但也导致省际高等教育非平衡化等新问题。  相似文献   

5.
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评价具有对本省域内的高等教育进行形势研判、态势预测、问题诊断、动态预警与对策调控的功能。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评价的核心;综合系统评价是省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评价的基本要求;将整体评价与专项评价相结合、现实状态评判与未来发展导向相结合、问题诊断与预警调控相结合是评价的基本原则。在评价技术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进行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与应用、进行指标跟踪与动态监测、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的优秀技术。  相似文献   

6.
关于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就是要推动各省高等教育在原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壮大和提高.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10多年的高校大扩招.我国各省域已经基本具备了做强省一级高等教育的体制和条件基础,但每个省的基础并不均衡.在战略选择上,今后省一级高等教育应以需求导向取代资源导向;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以优势生长促进均衡发展:以强化省级政府职责推动管理职能转变;以做强省级高等教育促推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广东省为例,探讨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问题,可以进一步厘清省域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研究思路,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工作奠定基础.文章运用文献法、比较法和统计法研究发现,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因素的影响,广东高等学校在规模布局、层次布局、科类布局和形式布局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要实现高等学校布局结构优化需要从优化规模布局,提升层次水平,加快各地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丰富各区域办学形式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以择优扶植为指导思想的我国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制度经过20余年的发展,对高等学校、高等教育系统和国家层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获得重点支持的高校,在资金和优秀人才上积聚优势资源,少数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学科;助推高等教育系统布局调整,重点学科覆盖面不断扩大,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不断增强,进一步强化高校金字塔能级结构和高等教育资源地域布局的不平衡;培养大批精英人才,为我国科技进步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60年高等教育发展观变迁:均等化·省域化·均衡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诞生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和发展思想主导了高等教育发展观变迁。建国初始,新中国立足建立公平社会,高等教育以行政区为域实行均等化发展;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效益促使高等教育发展观发生转变,高等教育以省为域采取省域化发展;21世纪初,我国倡导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发展观拓展了公平和效率的认识视野,高等教育发展渐向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均衡方向转变,但高等教育均衡化的内涵,不是公平与效率两者的简单平衡,而是省域之间的高等教育相互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宝生 《教育科学》2008,24(1):6-10
省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在省级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的软、硬件办学条件及教育经费投入实现相对均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标准、均衡化,在省域内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初步实现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和公平。针对制约省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济、政策、制度和管理等因素,推进省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对策包括:一、明确各级政府在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责任;二、建立科学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三、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以标准化促进均衡化;四、在省域范围内统一教师工资标准;五、建立城区教师定期流动长效机制,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六、加快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步伐,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七、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用现代信息技术带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八、加强督导评估,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各个省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着差异.从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学科专业结构三个方面对省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现状研究进行阐述,认为省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可概括为4个方面: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完善管理体制,指导高校合理定位;调整人才培养层次;调整科类、专业结构,适应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区域分布、时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办高等学校数是衡量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往的研究证明,经济发展和公立高等教育发展是影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建立了以民办高等学校数为因变量,以GDP和公立普通高等学校数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并利用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002年、2005年和2006年的有关数据,对回归模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区域分布及其时间变化受GDP及其变化的显著影响;独立学院区域分布受公立普通高等学校数的显著影响;民办高等学校区域分布及其时间变化同时受GDP和公立普通高等学校数及其变化的显著影响。以市为单位进行的分析发现,以省为单位的分析结果会低估公立普通高等学校对于民办普通高等学校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带动下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意味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必要性。结合内生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等经济增长理论,从过度教育、有增长而无发展的“高等教育内卷化”角度阐释了高等教育规模效应及其拐点,并基于2003-2019年中国境内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本专科毕业生规模、在校生规模占地区常住人口比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拐点估计值约为0.486%、3.168%,目前中国大部分省域高等教育规模效应仍处于拐点左侧,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仍然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增长;部分省域高等教育规模效应已经趋近甚至越过拐点,标志着这些省域正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预警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高具有迫切性,释放高等教育质量红利成为重心。新发展阶段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应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耦合度。  相似文献   

14.
新阶段在省域层面上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重点是要加强“四个统筹”,即以教育现代化目标为统领,统筹推进省域高教发展转型;以提升教学质量“满意度”为核心,统筹推进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高校协调发展;以综合改革为突破口,统筹推进政府管理职能转变、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扩大社会参与程度,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结构变化是否合理对经济增长影响明显。考察、比较省域内部产业结构有序度有助于科学评价省域产业结构变化的合理化水平。借鉴产业结构有序度测度模型以江西省为例定量比较近10年来省域内部各市产业结构有序度波动轨迹,分析其问题及原因,论述相应优化对策,诸如改善第二产业内部结构、重视发展第三产业等,为省域内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22个有关高等教育发展实力的量化指标,从省域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益及速度三个方面,综合评价全国省域高等教育强弱状况,并对31个省域高等教育的实力做出排序和分类.结果显示,处于高等教育强省地位的前三名依次是北京、上海、江苏,其中北京处于超级强势地位;而高等教育实力最弱的三个省份依次是贵州、甘肃、青海.高等教育实力省域分布呈严重不均衡态势.  相似文献   

17.
在高等教育经费增长空间暂时有限和公众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地方普通公立高等学校作为一省或地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发展水平和实力决定着一省或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实力,其投入的效率效益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以J省公立高等学校为样本,基于Super-SBM模型,对J省各个公立高等学校的整体效率得分、冗余变量测度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探索问题背后的原因,得出地方高等教育绩效的几点启示,期冀对我国高等教育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18.
依据人力资本理论,高等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存在关联。新中国建立以来,全国高等教育规模与城镇化水平经历了变化期基本重叠的同步增长、部分重叠的异速下降、部分重叠的异速增长、部分重叠的高速增长四个阶段。省域高等教育规模与城镇化水平呈现出省际间的差异不同,变动由同步到不同步,省域内差异程度高,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差异各异的特征。依据国家、各省教育规划、城镇化建设规划、以及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高等教育规模与城镇化水平将出现全国的态势一致,省域差异持续,区域差异降低的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为对标“双一流”建设而实施的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为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本土方案”,对其进行政策效应评估能够客观反映地方高等教育治理成效。本研究通过收集2010—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构建多时点DID模型评估了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政策实施后,域内高校的学科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成效、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和办学活力均得到显著提高,且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同时,政策效应的异质性分析显示,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在东部沿海地区产生了更强的政策效应,“马太效应”持续加剧。在后续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政策安排中,学科建设应注重“慢变量、长赛道”,既需立足国际前沿,还需回应本土需求,通过政策兜底、扶持“无用之用”学科,保持学科多样性;师资队伍建设需为新生代力量留有成长空间。  相似文献   

20.
设立相应的高等教育机构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基础和前提。高等学校结构制约和影响高等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与实现。以高等学校设置与高等教育结构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了"十五"以来天津市高等学校数量和结构的发展变化,分析了"十一五"期间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以类型、科类调整为重点的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