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反对袁世凯背叛民国、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1915年12月25日,蔡锷等在云南发动了护国战争.护国战争举起反复辟帝制的旗帜,深得人心,得到全国各地的拥护.继云南之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等省也相继独立,使袁世凯的统治越来越陷于孤立.在全国反袁的形势下.北洋军阀内部也发生剧烈变化,北洋军的许多将领也与袁世凯离心离德.不再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卖力.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众叛亲离的情势下.宣布取消帝制,并在国人“皆曰可杀” 的唾骂声中一命呜呼,护国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在这场战争中,“拥护共和”的戴戡“见危受命”.在护国战争的发动,争取贵州独立,巩固护国战争基地.以及讨伐北洋军的战场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护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试论留日学生在云南辛亥革命中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辛亥革命在辛亥各省中最为彻底和成功,其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突出地位与留日学生密不可分:1.云南留日学生的先期革命活动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留日学生是云南辛亥革命的主要策划组织与发动者,在酝酿阶段和起义过程中,留日学生均参与其间,并起骨干领导作用;3.留日学生是辛亥革命后云南新政权的主要建设者和组织者,他们使云南成为当时相当安定的省份之一,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日后的云南护国首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云南护国首义原因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护国运动首先发难于云南的原因进行探析1、有利的地理环境和保存相对完整的反袁力量,是云南护国首义的客观原因;2、广泛的群众革命基础,是云南护国首义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3、雄厚的军事力量,是云南护国首义的最基本条件;4、孙中山先生的指导和云南反袁力量的积极筹备讨袁,是云南护国首义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黄兴和蔡锷在日本留学期间,因参与革命实践活动相识相知。嗣后,黄兴在领导东南沿海反清武装斗争时,蔡锷配合默契,暗中予以支持。武昌首义后,两人此呼彼应,黄兴领导的阳夏之战刚刚开场,蔡锷领导的云南“重九”起义旗开得胜。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同盟会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在反袁护国战争中,黄兴流寓美国,幕后策划反袁斗争方略;蔡锷则在云南前线亲自领导护国战争,彻底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黄兴和蔡锷在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伟大斗争中都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对清末民初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奠定了他们彼此之间生死与共的战斗情谊。  相似文献   

5.
晚清留日学生群体是云南政治现代化的推动力和实践者。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晚清留日学生们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活动和实际斗争,使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为云南的政治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晚清留日学生们对云南新军和培养军官的军事学校陆军讲武堂的掌控,为云南政治现代化创造了政治和军事条件。在辛亥革命中,云南各族人民在以留日学生为主的革命党人的带领下,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腐朽统治,取得了辛亥起义的胜利并建立了民主政权,由此揭开了云南政治现代化的序幕;在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护国运动中,由留日学生组成的云南护国军政府首举义旗,巩固了云南乃至整个中国的政治现代化成果。  相似文献   

6.
一九一五年在云南首先爆发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是继武昌起义与二次革命之后的又一壮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对于梁启超在护国战争中的历史作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他假借文字翻云覆雨,颠倒黑白,贪天之功,而为一己一系的标榜;建国后史学界普遍认为他是大搞军事投机,以利将来夺取政权;还有的认为,他拥袁与倒袁,虽然表面上绝对相反,实质却无不同,他不是什么反帝制派,而是货真价实的帝制派,等等.孰是孰非,至今尚未有定评.本文试就梁启超在护国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谈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7.
泸州座落在四川省南部长江与沱江会津处,傍依山势而起,雄踞于两江之中。据传,三国时诸葛亮看到这里地势险峻,就修筑了此城。在为人熟知的讨袁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中,朱德在这里立下赫赫战功,成为著名的将领。 1915年,窃国大盗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罪恶行径,激起全国上下的反对。在北京任职的蔡锷称病出走,辗转千里,返回云南,于是年12月25日在昆明首举义旗,发布讨袁檄文,组织护国军,誓师北伐。起义时,正在云南蒙自驻军的朱德接到蔡锷派人送来的密信,立即宣布起义,赶走拥护帝制的军官;率部刻日启程,开往昆明。到达昆明后,他又奉命招募新兵,着手准备出兵四川。袁世凯得知云南起事的消息,急忙在中南海春耦斋召见曹锟等人,商议镇压之事。1916年1月5  相似文献   

8.
蔡锷是中国近代史上富于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他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毅然发动和领导了反袁护国战争,这使他成为“再造民国”的英雄而为后人所传颂。实际上,他那高昂的爱国热情、杰出的才能、稳健的作风和清廉的品德在戊戌变法至辛辛亥革命期间就已经鲜明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蔡锷(1882——1916),又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军事家和爱国主义者。他在海内外都享有崇高的威望。在他1904年至1916年的政治、军事生涯中,做出了辉煌大事,一是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了云南的反清武装起义;二是在1915年发动和指挥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其光辉业绩彪炳史册。同时他还写了不少优秀军  相似文献   

10.
1915年由于袁世凯专制、独裁、卖国和加紧复辟帝制,导致了中国社会各种矛盾迅速激化。资产阶级各派政治力量为了维护民主共和,重新出现了大联合的趋势,1915年12月25日发动了震憾全国的护国战争,从云南宣布独立到1916年7月14日护国军政院宣布撤消,前后历经半年,终于推翻了袁世凯的统治,使“洪宪帝制”化为泡影,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当时的云南,全省不过一千三百万人,军队也很少,由于袁世凯蓄意削弱南方兵力,年年削弱南方各省军队,云南省1915年的军费比1914年削去了十万元仅有二十四万元,兵力仅有两个师、一个混成旅,加上宪兵队、警备队和驻守边防的军队,总数才两万多人。而以云南一省之人力物力向袁世凯宣战,对抗袁世凯九个师五个旅几十万军队,战线长达两千多里,竟坚持了半年之久。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这场战争顺应了  相似文献   

11.
在《挑战》一文中,姚斯主要强调接受主体的历史性,但同时姚斯也并没有忽视文学的创作以及文学作品本身的历史性,而将文本历史性与社会历史发展、创造主体、接受主体的历史性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当事人陈述具有两种涵义,其一为当事人基于诉讼主体地位向法院所作的陈述,其二为当事人基于证据方法之地位向法院所作的陈述。前者为意的表示,性质上属于观念通知,后者为知的表示,性质上属于事实行为。由于两种当事人陈述涵义、功能及性质有别,故应适用不同的制度予以调整。  相似文献   

13.
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原因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几十年来史学界已有定论,即客观上反革命力量大于革命力量,主观上由于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执行了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本文试图从统一战线内部就国共两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对改组后国民党性质的认识以及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方针等方面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主观原因做更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是一场王朝自救运动,历时十年。日本参与并引导了这场改革,期间中日关系相对缓和,日本亚洲主义影响下的对华政策给这一现象带来了答案。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现代化社会启蒙的过程和特点,来解读夏天敏的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中的人物形象,揭示出当下云南高寒山区启蒙思想的缺失和失败,直射出文学创作中责任和良知的伟大力量。  相似文献   

16.
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史上的先锋人物,也是位叙事大师,开创了崭新的叙事技巧,并将其完美地结合在小说的各个环节中,为整个叙事服务.从海明威的巅峰之作<老人与海>中,可以寻找出其聚焦变换的现象,其在整个叙事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在文本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幼年的不幸和深厚的儒学教育养成了他早期“道德至上、国家至上、民意至上”的民本思想。他用这种思想观察和思考辛亥革命后复杂的社会现实,既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又对他抱有极大幻想,希望他作一个强有力领导人统一国家以稳定动荡不定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拥袁反袁的矛盾心态。随着袁世凯本质的暴露和李大钊对西方思想的研究,他开始用西方民主思想改造发展传统民本思想,将“天赋人权”、个人主义与“民为邦本”、“入世有为”相融合,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民彝”思想。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的方法系统地改造传统民本思想,揭示了“仁政德治”的虚伪性和落后性,以新型的无产阶级党群关系取代传统的君主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战争形态的演变,"边疆"内涵在不断变化,"边疆"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领土边界线"的框架性解释,而是不断地延伸到各个领域,出现了信息边疆、经济边疆、文化边疆和利益边疆等内涵的扩展。面对新内涵"边疆"带来的各种冲击,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初中化学“综合启发,评价开拓”教法试验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试验优化的标准,运用系统科学原理提出了该教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和要求,并在教学中予于了实施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多元一体的法律,要求我们在法学理论研究中应从多视野的角度出发,分析与把握法律这一社会现象。本文从文学是法律的传承手段,文学是法律正义的张扬者等方面分析文学的法律价值,以求对法律与文学关系给予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