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成 《教学月刊》2023,(5):44-48
“迷思概念”会严重影响概念教学的成效,教师应分析“迷思概念”的成因,明确其类型,然后有针对性地解构“迷思概念”。这是帮助学生实现概念转变、建构科学概念的关键。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基于体验、实验、问题链、模型而引发冲突、创设情境、引导思辨、拓展应用,使学生解构“迷思概念”之不足、认识科学概念之合理、体会科学概念之本质、应用科学概念于实践,进而不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迁移应用。  相似文献   

2.
迷思概念的存在会对学生建构科学概念产生负迁移。在自编二阶测试卷的基础上加入信心指数阶,形成信效度较高的四阶诊断测试卷,对两所中学的高中生“静电场”迷思概念进行诊断研究,共诊断出18个迷思概念,在电势与电势能等核心概念中尤为突出;进一步将其成因归纳为概念理解不足、前概念的干扰、思维定势等,为物理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摩擦力是物理学习中较为复杂和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摩擦力存在较多的迷思概念,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的迷思概念进行转变.利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方法对国际上关于摩擦力概念转变教学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关于摩擦力迷思概念集中在摩擦力的定义与产生条件、方向、大小和作用等方面;迷思概念的形成有概念本身、教师教学、教材资源等方面的原因;教学策略主要有认知冲突、类比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相似文献   

4.
陈静 《考试周刊》2009,(33):180-182
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迷思概念”会影响学生对化学科学概念的正确认识,本文作者通过探讨化学迷思概念的成因、特征,提出了有效促进学生化学迷思概念转变的裳略。  相似文献   

5.
迷思概念的隐蔽性和顽固性是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障碍,将其显性化并进行认知诊断有利于概念转变教学。采用自编高中生摩擦力概念四阶测试卷,对一轮复习前的高三学生进行了诊断。结果表明,学生的迷思概念主要有:惯用二力平衡分析问题以致分析受力时出现错误;混淆“运动”和“相对运动”“阻碍相对运动”和“阻力”等概念;不能很好地分析组合体的摩擦力等。而其主要成因是思维定势,语意辨析错误以及相关动力学概念理解不足等。  相似文献   

6.
地理概念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然而学生头脑中的地理迷思概念会使学生曲解地理概念的本质,不利于他们建立科学的地理概念体系。通过四段式测试法和访谈法,研究发现,中学生在人文地理概念学习中存在的迷思概念,并归纳为空壳型概念、混淆型概念、不完整型概念、例证不明型概念四种类型。为了帮助学生转变迷思概念,加深对中学人文地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探讨其产生原因,并对每类迷思概念提出针对性的概念转变策略。  相似文献   

7.
王飞  罗充 《考试周刊》2016,(15):161-162
由于生物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和规律性的特点,因此学生在理解同一生物概念时会出现不同结果。在科学教育中,教育专家将学生头脑中存在的这些与现在的科学概念相悖或者是不完全正确的概念称为"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迷思概念"的存在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概念的吸收,而且极容易诱发新一轮的概念迷思。  相似文献   

8.
高萍 《文教资料》2014,(5):172-174
学生对概念的认知总是与科学概念存在一定差异,即“迷思概念”。迷思概念的存在会影响学生对新概念的正确理解。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和解题困惑。本文从迷思概念产生的原因入手,举例分析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的迷思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常常遇到如此情况:对于课堂所学概念,学生似乎是清楚明白了,但在实际运用时却错误不断,且屡做屡错.其原因在于学生并没有透彻而全面地把握概念本质,概念较为模糊或认识错误,产生“迷思概念”,即学生所理解的概念和课本上表述的概念不一致,影响了概念的正确运用,影响了知识的有效运用.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了解学生出现“迷思概念”的原因,然后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帮助学生克服迷思概念,形成正确的概念,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0.
绿色化学是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关于“绿色化学”的概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带有一些个人主观经验,造成对一些概念,比如,原子经济、绿色催化剂等在理解上出现偏差,从而形成迷思概念。本次研究将双重情境教学模式应用在高中化学课堂,通过教学情境,结合POE教学来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并且化解冲突,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辨析概念。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即有的知识经验无法解释生活中某些新现象,导致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从而形成迷思概念。迷思概念对小学生科学认知负面影响很大。本文从迷思概念说起,通过小学科学教学中迷思概念的成因分析,就如何转变迷思概念做了简要论述,旨在人们对迷思概念转变教学有一个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2.
试卷讲评是科学教学“反馈—矫正”的过程,试卷讲评课要兼顾“讲”和“评”。本课题中的“讲”,既要讲考查的知识点,又要讲答题思路、答题规范、解题策略;“评”,既要评“不足”、评“错解”,又要评出信心,以利于学生继续学习。研究借助实例,围绕了解迷思概念 — —解构迷思概念 — —建构科学概念为路径,灵活运用说题、辩论、实验探究、建模等四种策略,探究初中科学概念转变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从迷思概念走向科学概念的建构,为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而不断做出探索。  相似文献   

13.
对现有研究进行分析,化学平衡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方法有: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2)应用三重表征等两种方法.这些研究可为教学作良好的示范,指导教师寻找适合学生情况的教学方法来转变化学平衡迷思概念.  相似文献   

14.
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学生最终获得的概念与科学概念存在偏差或完全误解,被称为“迷思概念”。通过二段式诊断测验,寻找学生存在的迷思概念,交叉分析迷思概念的成因,进而提出了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5.
化学核心概念的学习受学生“认识方式”的影响.教师从学生的认识方式及认识发展出发,展开化学平衡常数教学,围绕五则“迷思概念”提升教学针对性,可以有效实现迷思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转变,让学生在体验科学学习的过程中达成从认识到认知升级,并提高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6.
化学教学中应从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困难入手,分析“迷思概念”来源和特点,进而引进化学概念教学最新理论和教学模式,并结合教学实践探索“迷思概念”转变的几种教学方法,这将对提高概念教学的效率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教师合理地利用迷思概念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概念。对四阶测试编制过程和诊断流程进行阐述,归纳学生在学习“免疫调节”一节中存在的迷思概念。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化学"迷思概念"的研究和教学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困难入手,分析了“迷思概念”来源和特点,介绍了化学概念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并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迷思概念”转变的几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儿童对每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认识,一方面,这些认识可能是正确的,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另一方面,由于受年龄、学习方法和经验等方面的限制,这些认识往往是片面的,甚至错误的。本文用“迷思概念”来表示幼儿在教学活动前已拥有的朴素看法。幼儿的迷思概念是科学教学的起点。只有充分理解迷思概念的本质及其在每一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才能找到科学概念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20.
迷思概念是学生头脑中存在的错误概念或与科学概念不完全一致的认识,它违背了科学道理,对学生正确地掌握科学概念造成一定的障碍.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个体的认知方式和教师授课方式等的影响是迷思概念形成的原因.教师应认真研究转变学生迷思概念的策略,并认真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