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乃至汉简、石碑、敦煌抄本等出土材料中的字形入手,分析"杨"字的繁体——"楊"当从"昜",而非"易"。甲骨文、金文形体中",楊"均为从"昜";战国文字形体除秦系文字外,仍本自金文;秦系文字中开始出现二者相混的情况。虽有《说文》保存正确的小篆形体",易""、昜"二字之隶定形体仅一横之差",易""、昜"二字相混的现象仍相当常见。"杨"作为姓氏乃源于国名,国灭又为采邑名,食采邑者以其为姓。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字形入手,分析"野"字的繁体──"壄"之从"矛"当为"予"字之讹。甲骨文、金文形体均为从"林",从"土","土"亦声,战国文字形体则叠加"予"声。"矛"、"予"二字古文字形体相去甚远,但已有相混之例。而"矛"、"予"二字之今体仅一撇之差,故易混,传抄古文及石碑、墓志铭、敦煌俗字中多有例证。文章亦提及"野"之本义。  相似文献   

3.
"五月五日,龙舟竞渡。""竞"字本为会意字。甲骨文"竞"字的上部像两把刑刀,而金文"竞"字的上部皆讹变为"言"。小篆"竞"的形体与金文相似。  相似文献   

4.
从殷商甲骨文到秦小篆,古"埶"字经历了一个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多年的演变过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以字形已有重大讹变的小篆作为分析字形、探求字义的依据,释"埶"为"穜"(种植),这个释义不可靠。本文从分析古"埶"字初文﹙甲骨文""字﹚的形体结构入手,据形索义,进而考察其用例,以验证通过据形索义所获得的字义是否正确无误,再用先秦典籍中的有关语言材料加以印证,然后作出自己的结论。结论认为:甲骨文""字的本义是"黍、稷等人工栽培的草本粮食作物的幼苗及其生长趋势",简言之,就是"禾苗及禾苗的长势"。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立中"之"■",既表祭祀场地之"中央",又表光与影之"中界"。立中意在测影测风,以定时间风向,以备祭祀升烟。甲骨文金文阴阳均有■形,当为"中"字。金文简帛文有"昜侌"两符。昜字上日下隹结构正合"测日测风"之意,侌字上今下云结构正合"送云(气)上天"之意。《说文》释阳为"高,明",释阴为"水之南,山之北",释阜为"大陆,山无石者",三字之解恰为中杆或祭司的视角。甲骨文数字,五七九源于中杆,四六八源于影子。文字数字均为其证。  相似文献   

6.
"对"的字形义解释众多,多数学者都认为它在甲骨文中是个表示地名的名词,但从大量文献以及方言用例来看,"对"可以作动词,"对"与"配"的核心义是"合",而上古"对""配"韵部相同,声纽一为端纽,一为滂纽,并且从文献、方言以及"对"的异体来看,上古端组舌音字和帮组唇音字确实有相通的情况,二者当是同源关系。"对"在甲骨文中核心义素当是"合",且释作持物祭祀之动词为佳。  相似文献   

7.
释“方”字     
方子剑 《文教资料》2014,(35):17-18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及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方"字的本义为"併船也",但从"方"字出现的其他文献资料及辞书中,"方"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联系并不明显。如果能够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进行比较,将形训和义训相结合,则能论证有关"方"字的合理解释,还原"方"字从本义向引申义转变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8.
战国东方五国文字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文字资料的研究,我们发现它们在构形上是成系统的。这种系统与汉字发展其他阶段上的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战国东方五国文字的构形系统可以从三方面来看,第一,它们的基础构件及其构字比例和甲骨文、金文比较起来已经相当完善;第二、从构字模式上看,形声字的比例大幅度上升;第三,从汉字结构层次上看,层次结构占据绝大多数,平面结构很少,这些表明,战国东方五国文字的构形系统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9.
卢翠 《怀化师专学报》2010,(12):100-102
目字出现的较早,在甲骨文中已有。后经过金文、小篆,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不仅衍生出一大批以目为部首的汉字,而且还与盾等部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目"的语义场,足见古时候人们对目的重视。但至今未有人对此详细研究整理,从文字文化学方面,并参照相关的甲骨文、现代汉语大字典目旁字,初步给予《说文.目部》字一个立体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0.
“豕”是个象形字,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体有许多形体,我们把“豕”字横过来看,真能发现它清晰地保留着猪头、长鼻、猪身、双脚和猪鬃的影子。甲骨文中另有一个“豕”字,系与“豕”为同一体,仅在腹部多一短画,这短画表示雄性生殖器。故豕豕同义,“豕”为公猪,“豕”为母猪。两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11.
小篆对籀文的省改与秦人的思维趋向古敬恒,孙建波我国古老的汉字若从仰韶古陶上的刻符算起,已经拥有六千年的悠久历史,单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到小篆,就绵延演进了一千多年。这些书体,都属于汉字发展史上的古文字阶段,其中甲骨文、金文为早期古文字,小篆为晚期...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王"、"臣"二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的字形演变、字义训释进行考释,探究二字的本义,证明此二字的本义并非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而许慎的解释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辞书释义的阶级性。  相似文献   

13.
汉字的演变     
我们都知道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那为什么今天所使用的文字又是这般模样呢?原来,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汉字是经过了一个极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的.我们以各个朝代官方正式字体为主干,人为地将这个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即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春秋战国时代的战国文字,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和魏晋至今的楷书.  相似文献   

14.
<正>【字的写法】【字的演变】“阳”是会意字。它的甲骨文像太阳升到了祭神的石桌上方;金文加“彡”表示阳光,变为“昜”,会意太阳升起,阳光普照,也有学者认为右边是一盏明灯,明灯升高,光明至极;隶变后楷书写作“陽”;汉字简化后,以“日”代繁体楷书的“易”,成为通用的简化字“阳”。  相似文献   

15.
对《说文》秀、秃两篆的形体意义,历来众说纷纭,迄今无定论。其实,从文字学的角度考察,现在形义迥别的秀、秃二字乃是由年字分化而来的,二者来源相同。换言之,年、秀、秃三字古本一字,是春秋战国以后才分道扬镳的。 《说文》:“年,谷孰也,从禾千声。”年字在甲骨文中作附图(1),早期金文作附图(2),本象人负禾之形。晚期金文年字的写法出现了区别性符号,写作附图(3)、(4),在人字的中间加了一点或是一横。战国文字或作附图(5)、(6),当是图(3)、(4)的讹变。《说文》篆书年字作附图(7),乃继承古文字中有了区别性符号的年字写法而来。许慎据篆书释年“从禾千声”,实属误解。对此前人早有论及,毋庸赘言。 秀字《说文》云“上讳”,无说。后解《说文》者,或谓从禾九声,或谓从禾从乃,乃象物垂之形,皆不得其意。段玉裁释为从禾从人,是对的,不过段氏亦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16.
从楚文字的构形系统看战国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个体字符的差别不足以反映字系的变化,汉字发展史的研究应该建立在系统比较的基础之上,战国文字国别之间的差异属于局部书写风格或个体字符的不同,从本质特征和构形系统上来说,战国文字仍然是一个整体,楚国简帛文字的构形系统可以作为这个整体的代表。通过楚文字构形系统跟甲金文字系特别是《说文》小篆字系各项参数的比较,展示出战国文字已是基本成熟的具有严密规律的汉字系统,但仍处在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项目图标,名为"篆书之美",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它融合了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这些体育项目图标易识别、易记忆、易使用,有  相似文献   

18.
一、汉字的形体先后经过了哪几种演变?各种汉字的形体有什么特点?汉字从产生到现在,经过了一个由繁到简的发展演变过程,按由古至今出现的顺序,先后有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字体。甲骨文通行于商代,因为它是用刀刻在龟骨或兽骨之上,所以叫做甲骨文。它的特点是:象形性强,写法没有定型,同一个字常有几种写法;笔画线条细瘦,字形瘦长,大小参差不齐。金文是周代使用的字,刻或铸在钟鼎等青铜器上,所以叫金文(古代“金”泛指金  相似文献   

19.
金文     
正最先印在青铜器上面的字被后人称为金文,也是继甲骨文后字体发展的又一大字体形式。古人们称铜为"金",刻在"金"上面的文字就称为金文。铜器以钟和鼎居多,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又有人称金文为"吉今文字",《汉语大字典》上说,吉金指鼎彝(古代祭器,上面多刻着表彰有功人物的文字)等古器物,古以祭祀为吉礼,故称铜铸之祭器为"吉金"。金  相似文献   

20.
许慎《说文》对"亼"的解说,历来受到学者的质疑。但由于缺乏文献用例,无从印证其音义。考之于甲文、金文字形以及"亼"所从之字,确证"亼"实为"口"之变形",口"既可是人之口,又可为动物之口,还可作器皿之口。由于契刻的缘故,曲笔常呈直笔,故"口"一变为△,再变为"厶",终变为"亼"和"亽"。许慎未能准确释读此字,导致对从"亼"之字的解说,大多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