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因突变是由于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往往会引起遗传信息改变,从而使生物性状改变。但基因突变也可能不改变生物的性状。  相似文献   

2.
对高中生物学涉及的基因对蛋白质合成的控制、真核生物体细胞基因突变和性状、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误区1.基因突变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有新性状的产生一定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例1(2013海南卷)某二倍体植物染色体上的基因B2是由其等位基因B1突变而来的,如不考虑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突变可能是碱基对替换或碱基对插入造成的 B.基因B1和B2编码的蛋白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C.基因B1和B2指...  相似文献   

4.
立足基因本身,从基因视角去剖析基因突变并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改变,主要包含基因突变类型层面、基因结构层面、基因选择性表达层面、基因互作层面。  相似文献   

5.
杨涌 《生物学教学》2008,33(9):68-69
《生物学教学》2007年第12期“真核生物基因突变不会影响子代性状的几种情况”一文将真核生物基因突变不会影响子代性状的情况总结为7种,其中认为:“基因突变发生在与RNA聚合酶结合的位点上”不会影响子代性状,其理由是:“无论真核生物还是原核生物在编码区上游都有与RNA聚合酶结合位点,其作用是调控DNA转录为mRNA,  相似文献   

6.
<正>1问题涉及"基因突变"概念的相关题目,很多学生做题时结合人教版教科书"基因突变的实例"的"思考与讨论"的图解:碱基对改变→mRNA中密码子改变→氨基酸改变→蛋白质改变,认为碱基对改变都引起蛋白质(性状)改变,因为上述教材有这样的叙述:"若编码蛋白质的DNA的碱基序列发生碱基的增添或缺失,是否也会导致蛋白质结构的改变,从而引起性状的改变呢?答案是肯定的。"因而,学生在对相应题目做答时,出错率比较高。  相似文献   

7.
基因是指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通过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根据遗传密码子,表达产生相应的蛋白质,从而表现出生物特定的性状.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改变,从而使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往往会导致新基因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问题1产生了新的基因型是否是由产生了新的基因导致的?答:基因突变导致性状改变的原因:由于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改变了基因分子内部结构,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产生了新基因,导致个体产生新的基因型(如aa→Aa),而基因型决定表现型,从而性状改变;基因重组导  相似文献   

9.
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由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组成,编码区能够转录为相应的信使RNA,进而指导蛋白质的合成;非编码区虽然不能编码蛋白质,但有调控遗传信息表达的核苷酸序列.  相似文献   

10.
遗传与代谢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有两种方式: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二是一些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对后一种情况大家比较清楚,如细胞的结构蛋白,载体、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血红蛋白都是直接由蛋白质体现性状.而前一种较少,现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1.
一般来说,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是随机的,且突变频率非常低。而通过定点突变技术,可以按照预定设计,对某个已知基因的特定碱基进行定点增删或转换,最终改变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和蛋白质结构,因此基因定点突变技术是蛋白质工程研究中的重要工具。本文简要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基因定点突变技术。  相似文献   

12.
1.甲性状和乙性状为细胞质遗传,下列四种组合中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①早甲又舍乙~F】呈甲性状②早甲义含乙~F:呈乙性状③早乙X含甲~Fl呈甲性状④早乙只含甲~F,呈乙性状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在形成卵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质遗传物质的分配特点是().①有规律分配②随机分配③均等分配④不均等分配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3,下面关于真核生物基因的认识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编码区能够转录为相应的信使RNA,经加工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②在非编码区有RNA聚合酶结合点③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完全一样④内含子…  相似文献   

13.
<正>1问题郭琪琦[广东省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518021)]人教版高中生物教科书《遗传和进化》中列举了基因控制性状的两个途径: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  相似文献   

14.
1.基因突变是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 这里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碱基的改变,也就是构成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基因突变可以为生物“基因库”不断增加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也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有两种:①基因(控制)→酶的合成→生物的代谢→生物的性状;②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生物性状;其中前一种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方式是生物界中最常见的,也是最普遍的。不论是低等的细菌还是高等的动植物这一过程都可能发生,并且与此相关联的知识内容杂乱繁多。学生在接触这方面习题时,遇到相关“产物链”时感觉好似“雾里看花”总会找不到头绪,做起题来频频出错。基于此,笔者将借这方面的常见题型,把有关内容及问题进行总结和例析并形成解题策略。  相似文献   

16.
警惕!基因争夺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和结构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片段,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并呈线性排列。具体的讲,基因的主要功能是编码蛋白质,也就是说,它决定特定蛋白质的结构。一切生物的性状几乎都是由许多基因以...  相似文献   

17.
郝建邦 《生物学教学》2003,28(12):44-45
真核生物的许多性状是由细胞核内的基因控制的 ,而细胞质中也有控制遗传性状的基因 ,称为细胞质基因。细胞质基因和核基因一样都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研究得知 ,有些细胞器中含有DNA分子 ,还有一些生物细胞中含有共生结构 ,细菌细胞中也常含有质粒 ,这些都具有细胞质基因的特点。真核生物的细胞质基因存在于细胞器中 ,其典型的载体是质体、线粒体。我国科学家利用三系配套的方法培育出了小麦、大麦、谷子、水稻等许多优势杂交种 ,取得了粮食生产方面的优质、高效。三系配套育种工作的成功 ,正是充分利用了真核生物的细胞质遗传。1 细胞质…  相似文献   

18.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基因库中基因种类增多的根本原因。基因突变是普遍存在的,也是随时随机发生的,尽管自然突变的频率很低,但却不可避免。豌豆最初偶发的基因突变往往是豌豆新品种的基因起源,起初的突变使得该豌豆个体成为具有等位基因的杂合体,豌豆的严格自交导致杂合体的后代性状分离而分离出隐性个体,自然界中的豌豆都经历了几乎同样的进化过程即变异、自交、分离等过程,豌豆的各品种就是如此这般地形成了(豌豆的这些变异性状几乎都是中性突变性状,在进化中无选择压力)。  相似文献   

19.
吴宁 《生物学教学》2010,35(8):70-70
I不定向变异 可遗传变异包括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都是不定向的。 基因突变是染色体上一个位点上的遗传物质的变化,包括碱基对的增加、缺失和替换。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表现为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多个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20.
高树春 《考试》2004,(6):44-45
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全部基因的比例。基因频率往往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来获得。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指种群中某个等位基因频率由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或自然选择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同时导致种群基因库的改变。因而往往通过基因频率是否改变确定生物是否进化,那么如何求基因频率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