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睦言 《家长》2011,(1):6-8
随着各地教育部门对学生开展传统教育、倡导学校开设相关国学课程,很多培训学校的"国学教育启蒙班"、"国学经典诵读班"纷纷涌现出来,一时间"国学之风吹满地,引无数后生竞相学"。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初叶"新学"与"国学"的争论以来,不同时期、不同的人所说的"国学"的意涵并不相同,20世纪初叶的那场国学热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国学热在兴起原因、参与人群以及根本诉求上都不尽相同。因此,讨论国学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必须辨明"国学"内涵、分析国学热兴起的原因与诉求,然后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3.
国学是近年的学术界、文化界和广大民众都十分关注的话题,但"国学热"自上世纪90年代形成以来,一直存在着某些误区,如对"国学"的内内涵与外延认识不清,轻易地给自己或别人加上"国学大师"的头衔,以及对国学与"五四运动"的关系认识模糊、混淆国学精华与封建糟粕的界线、对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功用定位不准确、国学研究与当代传承脱钩等等,对这些问题,均应有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
国学的基本内容是经、史、子、集,国学的基本精神是民本意识、良知实践,国学实践的至境是真、善、美。国学教育的现代化就是引领"马克思"与"孔夫子"共存共荣的思想文化现象,当代语文课程完全具备了这些条件。国学教育的语文课程化,就是通过培养青少年的中华信仰,发展青少年的良知情感,塑造青少年的中华人格,崇尚承载国学文化的中文尊严,在有国学知识内涵、有思维建构过程、有审美体验活动、有言语产品生成的中文实践中,把中文道路延伸向五洲四海。  相似文献   

5.
论文疏理了关于"国学"的几种不同定义,认为要恰当地定义"国学"、了解"国学"的基本内涵,首先应确定"国学"的核心对象与核心观念。与目前的主流观点不同,文章对"儒学为国学核心"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通过对先秦主流学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四家主要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明确此四家为"国学"研究的核心对象,而在这四家之中,道家为体,"天道"是其核心观念;三家为用,但三家的"人道"主张与倾向各有不同,因而彰显出不同的人文色彩。先秦之后,融合道、墨、法、阴阳等各家而成的儒家遂成一家独尊之势,成为先秦之后中国古代庙堂的主流意识形态,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形态乃至民族特征的丰富性,仍然离不开其他三家持续不断的影响,只有充分了解"国学"的核心,才能全面理解儒家的发展变化,进而准确解读中国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6.
西方国家对本国的"国学"研究均非常重视。世界的"汉学"研究尤以英国、德国、法国、美国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越南为代表,成绩卓著。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文化传播,向国外推广本国语言也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21世纪初,中国掀起了一股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的热潮,即"国学"热,但是外语类国学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却少之又少。因此,在高校中开设外语类国学课程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学为何物?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至今在中国学术界也没有一个完整的、为大家所接受的定义。我们通常将"国学"按广义和狭义两种途径进行解释。广义的国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总和,此"总和"可以理解为包括人文科学、  相似文献   

8.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国学被称为"中国学""汉学""国故""国故学",狭义上指经史子集古代文学、文化典籍,广义上指"中国过去的一切历史及文化"。国学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资源和华夏先民的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9.
国学是指中国原创的学问,是一个凝聚着无数先辈智慧和心血,具有浩瀚文献以及其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载体的思想、学术体系。成都大学将"国学经典导论"作为所有本科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扎实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是它的显著特色。不仅以多种实践活动形式在校园大力宣传普及国学知识,而且还充分利用成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博物院馆;不仅设立"国学大讲堂"邀请校内外国学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而且还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实现师生课后关于国学经典的交流与沟通互动;甚至设置讨论专题,组织师生将国学经典的重要内涵与当下热点现象相结合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热持续升温。反思国学热潮的历史渊源与时代背景,新时代的国学应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国学;是平民化的、全民性的国学;是兼容并蓄、开放的国学,这正是国学的时代定位。为推动国学的真正繁荣,每个人必须要做到思想上自始至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批判地继承国学;信念上要破除狭隘的国学观,树立"大国学"观;方式方法上要不拘一格,提倡百花齐放的多元局面。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所教会学校。慈祥的神父正给孩子们解释《圣经》的故事。顽皮的马丁却盯看窗外的鸟儿,完全不理会神父的苦心。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深远,通过举办"国学周"活动,使大学生进一步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国学周"期间的调查结果,分析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现状,解析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方法,评价"国学周"活动对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汪骏 《生活教育》2010,(2):15-20
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要看一个时代的焦点所在,有一个很好的窗口,那就是书店的热销书柜。 不知从何时起,幼儿书籍如雨后春笋般挺立在各个书店的热销书柜上。来到安徽省芜湖市新华书店,幼儿图书占据着显著的位置,《数学闯关》、《拼音半小时》、《新编识字三字歌》、《幼小衔接整合教材》、《入学准备100分测试》等书籍琳琅满目,柜台前人头攒动,许多家长在为孩子选购心仪的图书。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宝丰街小学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走内涵发展之路,在传承民族文化、融合多元文化的教育实践中,制定了"一体两翼"的办学目标,即:构建以学校文化建设为主体,以国学和双语为两翼的学校建设新格局,实现"国学立品、双语达人"。  相似文献   

15.
复兴国学的人们到底要做什么。国学是什么?我们从国学中学什么?如何学习才不会迷失方向?这些问题不搞清楚,总给人一种炒作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国学"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传承着我们民族的优秀思想和文化传统。对国学同样有个"扬弃"的问题,要取其精华,弃其陈腐,坚持"拿来主义",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与时代精神与现代文明交融,使其焕发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宝藏,是一支耀眼的奇葩。当前教育改革的深化,最主要的就是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弘扬国学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它让学生深入了解我们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我校创新创优工作紧紧围绕"诵读国学经典,弘扬民族精神"这个主题,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活动。通过活动,师生受益匪浅,深刻体味到国学经典的智慧和内涵。目前,全校师生诵国学、唱国学、讲国学、演国学的热情高涨,氛围浓厚。我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论证了高职学生读国学经典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其次综述了我国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开展读国学的经典模式和经验,最后在借鉴国内其他高职院校成功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状况,提出了陕西工商职业学院开展读国学经典"三个课堂"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复兴国学的运动中,章太炎追思"国学"及其承载的历史。这种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文化自觉"不仅是文化主体将其"自身"作为文化主题而主体化的心智洗礼和心性历练过程,更是其自身文明的自我觉醒和自我保卫以及自我启蒙。他的目的在于重建国人对现代中国认同所必需的稳定而持久的价值体系、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因此,它在政治上主张:相应文化主体必须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在法治和政治等关涉人间秩序的一切事务上,形成符合本文化主体的文化传统的道德审美和价值观的意念、态度和情绪。它决定了近代中国政治实践的外在表现形式、话语诉求,亦是重建"国学"的政治正当性。  相似文献   

20.
除了要承受战乱、饥饿、繁重的家务、感情的折磨,萧红还要承受妇科病、怀孕的负担、产后的虚弱。这一点,被人们忽略了。在大家眼中,萧红只是一位女作家,很少有人想到她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性。在一个男性中心的社会里,萧红的悲剧是宿命的。而对根深蒂固的男性霸权,她只能是一个"软弱者"、一个"失败者"。事实上.萧红打破文学陈规的创作,一直受到各方面的批评。这使得萧红常常深陷在不被认同的苦恼中。她的文学理念超越了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因而也就不能被同时代人所理解。——桑农《世人对萧红的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