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基于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之理性关注内容的解读,即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根基、完整体系与现实生长点,本文进一步剖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个体实践内容分别为理性思维方式之理想变革、行为价值取向之意义转换、安身立命之终极寄托。这不仅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构思,而且为中国人的信仰寻得理想归依。  相似文献   

2.
信仰是一种对终极价值的关切,康德从理性出发,把信仰建立在理性本身对超验的渴望与追求之上,引导人们走出不敢运用理性的不成熟状态,走向理性信仰的意义世界——人类所建构的超越本体世界,体现自由本性的价值世界。康德的努力对解决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迷惘和道德危机、对我们的伦理道德建设都具有直接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法律信仰在法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法律信仰是人们从内心深处尊崇法律,相信法的价值和功能,并将之作为指导个人行动和治理社会的至高无上的规范体系的一种理性观念。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精神要素和心理基础,是法治社会中的最高层次的理念问题。  相似文献   

4.
法律信仰就是社会主体对法律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法律能否被信仰尚存在争议,造成分歧的关键在于对法律理解的不同。作为信仰对象的法律,应该是抽象意义的法律精神,即自由、秩序、公平、正义的价值,以及依法而治的形式,而不是具体的法条。法律可以基于传统、工具合理性、价值合理性和合法性等深层原因而被信仰。  相似文献   

5.
美国法学家伯尔曼曾说过,在法治社会,“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1]那么何谓法律信仰?目前理论界存在对法律信仰的多种界定,笔者赞同这样的观点,即现代法治社会中的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自己生活状态下国家法律极度的认同、信服和敬畏并自觉自愿将其作为行为规范的法律情感和法律态度。”[2]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在对社会法的现象理性认识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是其内心价值追求与法律价值取向的统一,同时也应该是主体内在思想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高校德育课程的尴尬现状主要表现为:德育知识之界限模糊不清,德育实践之修养流于形式,德育信仰之超越渐行渐远。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没有从德育自身的特殊规定性即理性、信仰与德育的内在关系入手进行本真意义的德育。所以需要从理性与信仰关系即德育之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信仰源泉这一基础性的理论层面进行反思。德育在善知识意义上是理性的科学,在心性教化意义上体现为修养的实践,在道德根基与源泉意义上诉诸于神圣的信仰。  相似文献   

7.
信仰作为人对自身生命意义实现的合理性思考,其形成与坚守对主体生存、生活具有重要的伦理功能。信仰坚守不仅能为和谐人际关系建立提供重要的价值导向,而且也能为人的生存、生活提供根本性精神需求。厘清信仰产生的历史文化逻辑,坚守信仰对人生活的基础性地位,使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相互关照,这不仅有利于信仰的生成与坚守,而且也有利于主体身心和谐和幸福感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拯救与逍遥》的内在逻辑出发点,从诗人自杀说起,否认其有形而上意义,进而对刘小枫依据基督信仰对理性和存在主义的批判提出质疑,对其基本结论——基督是拯救之道持否定态度,并以信仰特征为论据,找出在多元价值的世界中刘小枫以一元有神论作为衡量一切价值的标准的另一种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世纪欧洲与中国古代社会,信仰与理性的矛盾一直存在,“虔敬、至诚”被认为是探求真理道路上的宝贵品质,这一时期理性的目的也是求真、求善。文艺复兴和“西学东渐”之后,信仰贬值,理性贲张,理性的指向发生了从人本体到科学知识的转向,工具价值代替主体价值。但是,通过考察历史上众多先哲对信仰的态度,不难发现信仰在今天依然不失为一种品质;面对人文价值日渐失落的大学'近代中国的新儒家们筚路蓝缕,复兴书院教育,而在近代书院申'“诚”都是做学问的基础;由此不难窥见求真之路上信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理解理性与信仰的关系是理解斯宾诺莎宗教观乃至其整个学说体系的关键。本文首先论述了斯宾诺莎对理性与信仰内涵的界定,接着自性质、范围、目的及途径四方面分析了他对二者的区分,最后阐明了他对二者亲和性问题的看法,并进而指出了其宗教观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善恶报应在道德信仰确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体现了道德知识的真理性,为确立道德信仰提供了认知前提;同时它也体现了工具合理性与目的合理性的统一,代表着伦理秩序和伦理权威,为道德信仰确立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外在保障。其他道德信仰确立方式与善恶报应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具有内在的相通性。虽然在道德信仰上决定论是贫困的,但是,善恶报应的实现将有助于道德信仰的确立和道德的履行。  相似文献   

12.
法律信仰对一个致力于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一个社会若失去了民众对法律的信仰与尊重,即便制定再好的法律,也难以内化为一种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从而难以完成建立法治社会的历史使命。只有以形式珲性的法律为法律信仰的生成提供支点,建立正义的法律秩序,才能实现法律信仰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学术职业其本真就是信仰与理性的统一,溯其根源可追踪到中世纪.中世纪是一个唯信仰的时代,面对这样的身不由己,中世纪大学学术职业对信仰充满着热情,用其独特的方式守护信仰.然而这种热情并不是盲目的尊崇,而是带着希望激情,那就是用理性去捍卫信仰,保持信仰与理性的平衡.这正是学术职业的真正价值所在.正因为这样,使得中世纪的大学成为了后世一颗璀璨的启明星.  相似文献   

14.
公共行政战略无论在静态的文本意义上,还是在动态的行为意义上,都需要一种朝向公共利益这一终极价值的精神。而这一精神的实现需要一种理性的支持与规约。公共行政战略的理性精神是公共行政组织及人员在行政战略的价值定位、问题认知、工具选择等方面权衡、取舍的思维与行为范式。它是公共行政战略活动的价值意义、运营哲学和行为准则的整体概括。价值理性不断通过事实理性外显化、通过工具理性加以实践的过程就是公共行政战略理性精神的实现过程。虽然,公共行政战略的理性基础是一种历史的发展,但其只有以融合"价值—工具—事实"的三维理性为基础,才能真正彰显其精神内在。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期精神信仰及其方式的哲学透视与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和价值实现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精神信仰及其方式也必然呈现多元化的倾向。但其归结起来无外乎三种基本方式:一是以宗教为基本方式,以信神为基本特征的信仰;二是以正确处理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理性与非理性三大关系为基本方式的合理的、科学的信仰;三是以盲目的、伪科学的迷信为基本方式的信仰。所以,社会转型期人生哲学的研究要倡导积极理性与高尚信仰的结合,维护两者必要的合力与张力,以造就人们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和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从哲学、宗教、艺术等方面,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崛起的文化历史根源提出一种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论假说:以"荒诞"为中心范畴的现代主义思潮崛起的直接根源,是对世界、历史、人生的普遍而强烈的"荒诞感"的体验;这种"荒诞感"的产生又根源于对世界、历史、人生的价值意义"虚无感"的认识。而这种"虚无感"的产生又根源于作为价值意义的最后根据的"上帝"和作为价值意义的直接载体的"人"之不可挽回的"死";"上帝之死"的根源又在于以希腊文明为源头的理性精神的蒙难和以希伯来文明为源头的信仰精神的坍塌。"人之死"的根源则在于近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社会中人的普遍失落与异化。  相似文献   

17.
中世纪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继承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对犹太教的传统进行合理性论证,同时又保留了理性不可企及的信仰领域。在关于理性与信仰关系的探讨所彰显的理性有限性思想及对形而上学可能性的肯定态度,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双重形而上学思想,哲学形而上学的理性努力并不能替代神学形而上学的信仰魅力。而近代的斯宾诺莎和康德一定程度上承续并推动了迈蒙尼德处理理性与信仰关系及理性有限性的思维方式,这根本上是由于他们哲学的终极旨趣都在于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关切。  相似文献   

18.
儒家并非宗教,但却有宗教性。厘清儒家义理体系与古代社会信仰系统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准确理解儒家的宗教性问题。孔子"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一语,点出了儒家义理体系与社会信仰系统之相关性与异质性统一的关系。"殊归",赋予了儒学作为哲学义理体系的独立性特质,依田立克对哲学与信仰的区分,儒学是哲学而非宗教;"同途",又使儒学能够以一种"神道设教"的方式因应和切合于社会生活,具有自身内在的实践和教化意义。宗教信仰的对象包含神格与神道两面。中国古代宗教关注的重点在"神道"而非"神格"。商周文明以连续性和整体性为特征,其宗教的观念,以神性内在贯通于人及人伦之世界。经由儒家"哲学的突破",古代社会信仰系统之作为"道德的宗教"义乃得以圆成,因而可大可久,构成为几千年中国社会之超越性价值与信仰的基础。儒家哲学据古代社会既有的信仰系统以引领社会生活,故其教化之所行,于中国社会最具普遍性的意义与广泛的包容性,并赋予其信仰生活以一种强理性的特质。这是儒学之异于西方宗教与哲学之独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信仰以生活世界为现实基础,以人类解放为终极目标.门萨克斯主义信仰关注人本思维的内在向度,领悟自我发展意义维度.确立个体人生安身立命的终极寄托,实现对社会道义的自觉承担,达到对人生意义的深度体认.本文以信仰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进行分析,探究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当代中国人的信仰之间的关系,为当代中国人的信仰提升提供一种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20.
法治被作为一项政治正确的命题在中国普遍推行。但其实践的残酷现实却不得不令人深思:一方面,数千年的封建专制文化传统使得我国民众信仰法律的氛围严重匮乏,但这只是次要原因;另一方面,更主要地,信仰法律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命题,法律至上的追求不等于法律信仰,法治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势,是一套使基本社会秩序得到保证的规则体系。法律信仰仅仅是民众信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主张真正的信仰多元化,才能使民众得到真正的解放,使其自身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在实现法治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其他信仰的生成和维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