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宗族制度下对于共同祖先的祭祀,就是对于共同族源的认同。明清时期流行的祭祀始迁之祖,使人们的祖籍第一次变得明晰而具体可感了。对祖籍的认同过程,是文化身份的建构过程。宗祠的建立,使宗族成员间的"天赋的联结"获得了一种具体的、形象的符号形式。在宗祠里,"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完成性身份认同得到了回答。同时,宗族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族化活动,又决定了宗族成员"只能成为谁"、"会成为谁"的过程性认同。  相似文献   

2.
阐述农村轮会在传统宗族性视域下的模式、特点,分析农村轮会从传统宗族性迈向现代性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卷化"困境,得出农村金融改革中除了注重单维现代性方案的构建,也应对农村传统文化所形成的网络格局予以重视和吸收,形塑宗族的传统性和普世的现代性的"互以为力的双元体"。  相似文献   

3.
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本是祖籍河北钜鹿、出生于长安、家道贫寒、父宦卑微的长安人,其与唐代名将张公谨的宗族关系相当疏远。但在唐代寒庶攀附高门、"虚引他邦"等时俗文化影响下,僧一行攀附张公谨而称祖籍昌乐,并自谓张公谨之"孙"。僧一行出生地及祖籍地特别是出生地的判定,对剖析其天文素养的形成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宗族制度之所以长期延续,主要原因并非地理环境、社会封闭等因素,而是建立在维生经济、贫穷文化基础之上,适应人们需要的共生机制,这主要体现在宗族的经济、教育及政治功能上。在共生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文化传承,对宗族制度的长期延续也起了相当的作用。依此,资本主义萌芽夭亡、中国在明代以后落伍、商人回归农本及西方是自律社会而我国则是他律社会等重大问题,都可从中找到合理的阐释。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世界文化的交融,地缘关系必将取代血缘关系,横向组织定会取代纵向组织,成为家庭外人际关系的主体,国家主权观念也将超越宗族利益,"家人"变成"国人",宗族制度在我国将来益趋动感的社会中必然是无足轻重,并进而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5.
《尹忠墓志铭》出土于腾冲益群中学新校址的足球场,证明云南汉族并非史家所说都来自明代的军屯、民屯、商屯,腾冲尹、段、寸等宗族就是明代以前的土著白族发展而来。同样",和顺"以前的地名,如"阳温登"等,也非汉名,而是白族地名。  相似文献   

6.
一.起名禁忌 概说所谓"姓名"就是姓氏与名字,它是具有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宗族的群体标志,是人类社会维持血统关系与区分族别的重要依据。姓名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起源与民族文化,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汉民族的共同语即汉语不仅是汉民族的语言具体符号,更是中国民族中、社会里的交流工具。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发展变迁、国内外文化渗透影响,我们能从汉语的中透视到各种受心理因素影响的言语表现。这些心理因素主要可以划分成:民族因素(宗族观念、"男尊女卑"观念、"高值低估"心理、中庸心理);审美心理;风俗习惯(禁忌心理、认同心理、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林耀华是中国较早以田野调查来研究中国家族问题的社会学者之一,他以祠堂为中心从结构功能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宗族乡村,注重对宗族组织、祠堂功能、个人生命史、个人和宗族的关系等要素的研究,在其家族研究中集中体现了社会学人类学的本土化过程,其家族研究对中国家族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及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西文化在宗族观念,生育观念和礼貌观念上都具有很大的差异,导致汉英亲属称谓系统的不同。这种称谓语的"不对等"现象在翻译中造成很大的问题。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使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多元化,能够很好地解决汉英亲属称谓语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的祁门黄龙口汪氏宗族是一个典型的徽州宗族,由于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单一的大姓宗族繁衍、完整的宗族文书、强烈的宗族自觉意识,宗族文化积淀深厚。随着时代的发展,宗族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并面临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这种经历与嬗变,对研究当代宗族的演变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薛侃是明代潮汕著名的儒士儒官。他事亲至孝,事君至忠,事师至敬,治学至专,待人至诚。因上疏请稽旧典,择亲藩贤者居京师,慎选正人辅导,触帝讳而下狱,遭到迫害。但他刚正立朝,操守高尚。他师崇王阳明,治心性之学,卓有成就,为阳明最得力之入室弟子之一,也为传播王学之岭表大宗。他居乡则思益其乡,为乡梓筑堤开溪、修路造桥,做了很多造福乡梓的实际贡献,实践了其经世致用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地名是:洛阳和颍州,它们鲜明地构成了他生命历程的两端。欧阳修大半生推崇诗歌的平淡风格,与此美学理想相呼应,这两地之间构成一个完整的对自我生命的审美实践历程,即始于绚烂归于平淡。  相似文献   

13.
曾卓是一个用自己内心的爱进行诗歌创作的诗人,相比文坛的许多大家来说,他并不为人所熟知,诗歌也从来没有带给他荣誉,带给他的甚至只是厄运,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心中对诗歌的热爱,一直满怀感情地执著着自己的诗歌创作。1955年-1976年的诗歌创作是他几十年诗歌创作生涯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诗是他的生命,心中的爱帮他延续着诗歌,爱是诗人在那个特殊年代不变的情怀。  相似文献   

14.
威廉.福克纳于1950年获得194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且是最受误解的作家,其创作手法上的实验与尝试非常引人注目。其叙事手法别具一格且堪称一绝。本文试从多角度叙事的选取及小说的复调性质对于《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艺术进行剖析,在与福克纳的另一部小说《喧哗与骚动》的叙事技巧和效果比较中,来凸现其卓越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是一个具有悲剧情结的人。在王国维的生命历程中,悲剧情结如影随形伴其一生。具体表现在悲剧情结的萌发、悲剧情结的加剧、悲剧情结的诗词外化以及悲剧情结的总爆发这一情感历程中。因此悲剧情结是王国维生命轨迹中内心世界最为鲜明的情感脉络。  相似文献   

16.
罗伯特·露易斯·斯狄文森是英国19世纪后期的短篇小说作家.他虽然在英国文学界不算很出名,但他却为英国文学界中的短篇小说创造了新的典范.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对他的小说进行了分析,并紧紧抓住他的被视为是最成功和最富有革新精神的三原则,探讨了他的叙事风格,尤其是表达主题时所采用的方式和风格.  相似文献   

17.
青浦陆士谔是清末民初上海滩最多产的小说家,撰小说百余种行于世,然今人所知见不过半数。其小说颇为独特:每将自身写进小说,并在自己的小说中淋漓尽致地表现自我、宣传自我、为自己的作品做广告。从所见的陆士谔小说中,可探寻出部分未见著录或署名他人的陆士谔的小说作品。  相似文献   

18.
罗伯特·露易斯·斯狄文森是英国19世纪后期的短篇小说作家.他虽然在英国文学界不算很出名,但他却为英国文学界中的短篇小说创造了新的典范.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对他的小说进行了分析,并紧紧抓住他的被视为是最成功和最富有革新精神的三原则,探讨了他的叙事风格,尤其是表达主题时所采用的方式和风格.  相似文献   

19.
东晋宰辅谢安以其卓越超群的政治才能和独特多姿的性格魅力,成为中国历代文士津津乐道的人物。唐代士人肯定谢安的隐逸,赞赏其弃隐入仕的行为,钦慕其东山携妓的风采。唐代士人对谢安的推崇,既受传统隐逸文化诸因素的影响,亦与唐代的社会生活、时代精神有关。了解唐代士人推崇谢安的原因,有助于我们认识唐代士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20.
《边城》是沈从文对湘西世界进行的最美丽的文本编织和倾诉,翠翠更是将沈从文的“心梦”推向了极致。本文从翠翠的形象塑造入手,探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和矛盾对沈从文创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