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936年3月10日,蒋介石向国民政府内外文武各机关下达铲除贪污令,一时间媒体热议如潮。该通令治乱用重的精神虽为后来国民政府其他反贪法令所继承,在国民政府反贪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它终如昙花一现,未能遏制住当时社会上贪污的滚滚洪流。通过对该法令的产生背景、内容和实施情况等综合考察后发现:即兴反贪缺乏对贪污的理性认知,往往治标不治本;片面的反贪措施难以根除多元的贪污行为;体制上的弊端是滋生腐败的重要根源;病态体制下的反贪举措反而有助于贪污关系网络的自我修补和强化,最终形成司法悖论。  相似文献   

2.
鉴于我国利用电脑贪污犯罪案件不断上升的现状和趋势,为积累打击和预防操纵电脑贪污犯罪的司法工作经验,联系司法实践,围绕利用电脑进行贪污犯罪的行为方式之内涵意义、模式类型及行为方式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理论探讨及案例阐释。同时,对于制约电脑贪污犯罪行为方式的形成及其运用这一新课题作了探讨和论证,以有助于惩治和防范利用电脑实施的贪污犯罪。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保留经济领域中贪污受贿罪死刑是明智的选择。贪污受贿罪是一种严重的经济犯罪,不但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廉政建设制度,危及到了公共安全、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而且加剧了我国的贫富差距,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削弱了国家的凝聚力,导致了我国层出不穷的社会矛盾。因此,从贪污受贿罪的特殊性、我国经济发展、法治环境、传统民意等方面来看,保留贪污受贿罪死刑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贪污是一种古老的污毒,王亚南先生曾说,中国的一部二十四史,“从另一个视野去看,则又实是一部贪污史,廉吏循吏在历史上之被重视和崇敬,乃说明这类人物该是如何稀罕。”而且“综观历朝贪污史录,越接近近代,贪污现象亦愈普遍,贪污技巧亦愈周密。”历朝历代的大小官员都利用职权“暗吞国家财政收入,把大部分公款归于自己腰包而暴富,官僚们的政治生活,就一般地体现为贪污生活”,“而对那些清风亮节之士,反觉得可笑至极,愚不可奈了,谁为官谁就发财,谁想发财谁就得当官。”  相似文献   

5.
明中后期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亦随之发生变化,尤其是自捐纳推行以来,买官之风日益渗入社会各领域,对当时的政治、社会、风俗礼制、社会治安等影响颇深。时人出于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而买官,上任后捞回本钱的心理促使其加倍贪污。假官、借贷业也随之发展,利用人们权欲心理,有些人出售假官假印以谋取钱财;无钱者借高利贷捐官入仕,后贪污勒索偿还债务。捐纳的推行使人们的价值取向、伦理道德观念遭到破坏,原本日渐奢靡的社会风气雪上加霜,僭越、买官、贪污现象泛滥不可止,社会风气日渐浮薄。反之,此社会风气之渐变也促使捐纳更加泛滥,加速明王朝之灭亡。  相似文献   

6.
讲到贪污,大家一般都会认为是利用职权取得财物的犯罪行为。其实,只要我们经常去注意一下新闻媒体和周围环境中所呈现的事实,还会发现在一些校长身上存在着几种变相“贪污”行为,这就是利用职权“贪污”他人的各种政绩、“贪污”上级的有关政策、“贪污”下属的学术成果。虽然这些变相的“贪污”行为,  相似文献   

7.
贪污犯罪严重败坏党风国纪,危害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打击贪污犯罪,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试图从贪污犯罪的原因分析入手,概括当前贪污犯罪的主要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对于及时有效预防和控制贪污犯罪,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叶厚隽 《天中学刊》2009,24(6):46-48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以"帮助"他人销售物品为名,采用虚开发票等手段,套取公共财物的行为,符合共同贪污犯罪构成要件的,属共同贪污犯罪行为.其本人即使不参与分赃,只要构成贪污,也应当对其参与的共同犯罪总额负责.  相似文献   

9.
现行贪污罪处罚中的贪污数额认定和贪污未遂的论处都存在着明显的误区.贪污数额的认定应以犯罪行为造成的公共财物所有权丧失的数额计算,而贪污未遂也应视其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失程度依法追究罪责.  相似文献   

10.
从委托代理理论角度分析了贪污贿赂罪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贪污贿赂犯罪的法律预防应扩大该罪的对象范围,取消贪污受贿罪的立案标准,加大对贪污贿赂犯罪的财产处罚力度,建立和健全有效的法律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1.
自清太宗皇太极即位后,蒙古诸部作为重要的第三方势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不论皇太极与明廷都是竭力拉拢。最终,蒙古诸部舍明就清,这不但巩固了满蒙联盟,而且还在与明廷的角逐中逐渐占据了主动。总体来说,皇太极实施的“恩养”政策在这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康熙十八年至康熙二十四年,毛奇龄参与《明史》修纂,他在史馆草拟弘治、正德朝纪、传及诸杂传二百余篇。考毛奇龄《西河集》中的《传》十一卷其实并非全是他在史馆时所拟的史稿,其中还杂有他撰写的部分清人传记。毛奇龄出史馆后,仍然继续关注《明史》修纂,进一步阐释了对"大礼议"的见解及《梁储传》的辨证。毛奇龄还撰成《胜朝彤史拾遗记》六卷,经王鸿绪审定后,收入他的《明史稿.后妃传》中,而殿本《明史.后妃传》的取材主要依据王鸿绪《明史稿.后妃传》,毛奇龄是殿本《明史.后妃传》的实际修纂者,他对《明史》修纂的贡献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沧州基层学术社团发展迅速。明代沧州士人以弘扬理学为己任,重视理学的理论建设,士人结社的学术意味浓厚。明清之际沧州士人结社的学术性发生了明显的政治转向。从清乾隆统治时期开始,沧州社团的政治性慢慢向社会文化意义转变。  相似文献   

14.
明清两代同以内阁为中枢辅政机构,但地位和品秩有别。明代内阁委寄虽重,但仅系侍左右、备顾问的五品侍从机构。清王朝将内阁加以制度化和正规化,升其官秩为正一品。除此之外,二者的差别还表现在阁制、阁规以及内阁的运作方式等方面。而究其原因,实为明清两代特殊的政治环境所致。  相似文献   

15.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起来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既延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又结束了科举制度。清代北京的科举制度大致和明朝相同,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即对八旗,特别是满族八旗和蒙古八旗尤其关照。在顺天府乡试名额中,人数很少的满族却和人数众多的汉族相等,而且考试要求很低。鉴于顺天府的特殊地位,顺天府乡试第一场试题由皇帝钦定,后两场试题也要经皇帝同意,顺治和乾隆甚至亲自规定顺天府乡试生员取中名额。清朝北京的科举考试虽然培养了一批人才,但由于科举制度的僵化,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随着清廷废除科举制度诏令的颁布,其被最终废止。  相似文献   

16.
明朝末年,农民大起义的烈火越烧越旺,最终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清廷入关后,农民军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在新的斗争形势下,原张献忠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军余部自川入滇,又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联明抗清斗争。在此期间,明末农民起义军与云南沐氏家族之间的关系几经变化,影响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法律思想发展的一个时期。它主要体现在由原来以礼为核心,维护至上君权的封建法律思想转变为追求君臣平等,实现“天下公利”为目标的法律,超越了前代“尊君”的法律思想。明末清初法律思想的发展是借助于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批判精神和人文素养而产生的内在超越,适应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由于清朝专制统治的加强,该时期进步法律思想没有对国家法律制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应用文源远流长,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萌芽于殷商,发展于秦汉和南北朝,成熟于唐、宋,到了明、清,应用文文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由于古代对应用文与文学的差异经历了漫长的认识过程,所以古代对这个专门文体概念没有作出较为科学的解释.但古人强调应用文的实用性质,这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酌中志>、<明诗综>著录明代宦官诗十一首,其余多不成章.鉴于明代宦官提督湖广武当山达二百年之久,故在点校整理明清时期纂修的<大岳太和山志>时,又发现明代宦官咏武当山的诗作七首.现对这些宦官的生平和诗中涉及武当山的典故略作考释.  相似文献   

20.
清初江南分省,是清朝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大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掀起一个研究的小高潮.出现了数种观点。回顾、总结这场讨论,给我们带来了学术启发,尤其是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清承明制”的理解。即:清朝不是简单地继承了明朝制度,而是有一个明制——清承明制——清制的转变过程。中央国家机关如此,地方行政制度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