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天.我们正对着试卷里的阅读题目讨论不休,这题目出得让人费解。教数学的同伴就意味深长地提起她儿了说过的一句话:“我总结出学语文是非常容易的——只要一味地写好话就行了。”我们不禁问道:“你说可以写坏话吗?不是有说高考得零分的那篇作文就是唱反调的吗?”  相似文献   

2.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考场上解题也是这个道理.拿到题目先研究一番.做到有的放矢,才是明智的选择.题目已知的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每一步的解题依据是什么?对这些做到心中有数,就能在考场上应对自如.下面是2006年中考中几道关于三角形全等的题目,想为冲击中考作准备吗?试试吧!  相似文献   

3.
看了这个题目,你不禁要说:教学,能不读教材吗?是呀,当了二十几年的语文老师能不读教材吗?为此时常沾沾自喜——教材读得好。可是,在教研活动中李老师常说:“教材你们读了没有,仔细读过?读懂了没有?”我不仅心里嘟囔说读了读了,还十分坚定地点点头。商到有一天我细细读过教材,才知没读过,更别说读懂它。  相似文献   

4.
一、引课解题的情境感染 “引课解题”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因此,应注重它的吸引力。教师在教一篇新课文时,用情境导入法往往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课文,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如《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导入,可以启发学生:认真的端详过自己的父母吗?对亲情的感受有过吗?尤其是逆境困难时的亲情体会过吗?从题目中“爸爸”所引出的亲情的情境感染,会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带来好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慨:学生啊,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同样的题目过两天变化一下条件,他们还是按照原来的题目来做!他们究竟是怎么了?怎么这么粗心?  相似文献   

6.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听到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这些题目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吗?"我们也经常发现,在刚学过简便计算后或题目中有明确的简便计算要求时,学生会去想简便方法。但在平时学习中,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要求或者没有教师的提醒,学生不会主动用简便方法完成题目。  相似文献   

7.
挫折也美丽     
你看到过飞溅的浪花吗?那是海水碰到了挫折。你观看过美丽的彩虹吗?那是阳光遭遇了挫折。你惊叹过飞流直下的瀑布吗?那是流水遇到了挫折。你看到过美丽的蝴蝶存花丛中翩然翻飞吗?你可知道它曾经历了破茧的痛苦。你听说过浴火重生的凤凰传奇吗?你可知道它曾忍受过烈火的焚烧。你见到过光彩夺目的珍珠玛?  相似文献   

8.
2009年江苏高考刚过,就传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南京市第二十九中的一位老师竟然猜中了作文考题!(此消息来源于《新华日报》)具有高度机密的高考作文题目竟然能被猜中?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  相似文献   

9.
在平时的工作中,许多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作业、考试时我们都会要求学生检查完才上交,迫于要求大部分学生也会“奉旨行事”,“XXX同学,作业检查了吗?”“检查了。”“都对了吗?”“对了。”学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教师心中自然打一问号。等到批改作业时,错误却是何其的多,也经常听到老师们边改边埋怨:“这么简单的题目也错了。”“这些题目不知讲了多少遍,怎么还是错了?”学生拿到批改的作业及时纠正的习惯又是如何的呢?笔者曾调查过学生作业情况。  相似文献   

10.
一、做作业前首先要认真阅读课本内容,仔细观察、思考例题的解题格式、步骤和方法,回顾老师是怎样分析、引导、寻找、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的.其次,动笔前要认真审题,把握题目的类型、特点,对题目要做认真细致的“解剖”,题目中已知的条件是什么?隐含的条件是什么?要求(证)的是什么?和例题(或已做过的、熟悉的题目)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很多人都吃过坏心情的亏,被情绪牵着鼻子走的滋味确实不好受。你是自己情绪的主人吗?请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完成以下几个题目。  相似文献   

12.
你接触过"我要炒肉丝"这样的歧义句吗?它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我要做菜,炒个肉丝;一种是我要点菜,吃炒肉丝。可你知道吗,就是"我要……"这个类型的歧义句,这个看似简单的题目,我们同学在实际解答中却出了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3.
黄德灿 《华章》2011,(11):30-31
【想一想】 谁在作文中写过假话?你能作否定回答吗?同一个题目的作文,如果不告诉你作者是谁,就像是一个人写的。这个现实大家都知道。写作文就是编呗,谁会拿作文里说的话当真?这是很多同学的看法。作文为什么习惯讲假话?有同学回答说,不讲假话就没有什么好写,不讲假话就不能获得高分,事实是这样的吗?事实是作文材料越来越虚假,结构越来越僵化,语言越来越贫乏,思想越来越肤浅。  相似文献   

14.
刘苹 《湖北教育》2007,(3):24-27
片断一:紧扣题目——谈话揭题,以疑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得到过掌声吗?谁愿意谈谈你得到掌声后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快乐。  相似文献   

15.
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电子邮件吗?你们用过电子邮件吗?你们看见爸爸妈妈用过吗?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相似文献   

16.
曾经在读书的时候语文课本中讲到过《白杨礼赞》,说是北方的白杨树伟岸、正直、挺拔。当时我就想过,难道南方就没有白杨树吗?何况南方的自然条件比北方还优越!所以我就死活理解不透课本的意思。等到高中学习了近代史,才明白了语文课中那篇课文所讲的目的。当初要是能了解历史,那语文课不就当堂解决问题了吗?  相似文献   

17.
1.爬山虎是动物吗?读文之前,看到这个题目,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相似文献   

18.
1选题目的 从所学教材得知,种子的萌发必需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自身条件和外界条件。自身条件是指种子的胚必须是完整的而且是活的。那么,胚必须要完整种子才能萌发吗?为了验证书本的知识,在家里做了一个小实验。  相似文献   

19.
郦妙峰 《中等职业教育》2005,(23):I0001-I0001
当然,我写下如此煽情的题目是斟酌再三的。我有理由这么说吗?我有资格这么说吗?  相似文献   

20.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对应试者的"能力要求逐年提高".题海战术的功效明显下降,大量较少思考的重复训练,只能熟练、不能提高,对能力的发展帮助不大.对解题思路、解题过程的反思,可从帮助我们总结、归纳和辨别、澄清与此题相关的问题,达到做一道题,会一类题的效果.那么应该反思些什么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考虑.一思:解题过程合理吗解完一道题后,应作进一步的思考:题目中所有的条件都用过了吗?用足了吗?(含括号内的条件),题目所要求的问题解决了吗?解题中所引用的知识是否是书中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