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民晚报社的老社长赵超构同志逝世已近两年。他的逝世是上海以至全国新闻界的重大损失。但他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一是留下了数以千计的“林放式杂文”,如椽巨笔,犀利隽永,篇篇是警世华章;一是留下了丰富而全面的办报思想,特别是办好社会主义晚报的思想和经验。新民晚报社已经把他有关的文章、讲话汇编成《我们应当怎样办晚报》一书发行,引起了全国晚报界的重视和研究,也引起了全国新闻界的  相似文献   

2.
为纪念赵超构先生百年诞辰,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和新民晚报社联合推出《百年超构图片展》。本次展出的百余幅照片简略反映这位中国新闻界前辈、新民晚报老社长的风雨一生。从赵超构青涩的学生时代照片,到1944年参  相似文献   

3.
赵超构同志逝世后,新闻界资深人士指出,赵超构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是一笔宝贵财富,应当加以系统研究,以便后人继承发扬。目前,以新民晚报社为中心,正在着手这一工作。现发表新民晚报总编辑丁法章和其他资深新闻工作者的一组笔谈文章,以期对赵超构的研究工作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4.
据《新民晚报》载:5月16日下午,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专程赶到《新民晚报》社长赵超构的寓所赠送花篮,祝贺八十华诞;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也专门打电话祝愿赵老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继续作出贡献。赵超构几十年来追求真理,与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用自己的笔为新民民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停地工作,深受新闻界同行的敬佩。他在17日上午对《新民晚报》同仁说:‘我今年80岁,我的一生一半生活在旧社会,一半  相似文献   

5.
这副挽联,是赵超构同志病逝后《新民晚报》全体职工敬挽给他的。它真实地再现了赵超构同志60年的新闻生涯和办报业绩,充分表达了全体新民报人对自己老社长的追思和崇敬之情。是的,作为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赵超构同志生命不息,笔耕不止,一生写下了大量的新闻报道,称得上是我国现代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报人。特别是他34岁时随中外记者团赴延安采写的长篇通讯《延安一月》,传诵久远,影响深广,被认为是中国人写的《西行漫记》。是的,作为著名的评论家和杂文家,赵超构同  相似文献   

6.
赵超构从1934年3月踏进南京朝报、1938年7月加入重庆新民报,直到1992年2月永别新民晚报,平民化思想像一条主线始终贯穿他的整个新闻事业.新闻界称他的评论和杂文具有高度的平民性,是一位平民评论家、平民代言人.我们认为对赵超构平民化作风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与孕育他成长的温州文化是分不开的.赵超构从1910年到1928年,整个童年和青少年都是在家乡——浙江温州境内度过的,这个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人们在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人生感受,会对其一生都产生重大影响.在赵超构成长经历中,影响他人生观形成的温州文化,大致包含山区文化、刘基文化、东瓯布衣、永嘉学派等四个方面的基因.  相似文献   

7.
一目 《出版参考》2008,(12):M0002-M0002
赵超构,浙江瑞安人。1930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经济系。曾任南京《朝报》主笔、重庆《新民报》副总主笔。后参与创办上海《新民报》并任副总主笔兼总编辑。建国后历任《新民报》总主笔,新民晚报社社长、总编辑等,以“林放”笔名撰写《随笔》、《未晚谈》等专栏。著有长篇通讯《延安一月》,杂文集《世象杂谈》及《赵超构文集》(六卷)等。  相似文献   

8.
于陆  黄晓钟 《今传媒》2013,(11):56-58
赵超构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著名的报人。除了在办报方面的巨大贡献以外,赵超构在自己富有特色的“小言论”式的新闻评论也是其新闻生涯中重要的一笔。本文以赵超构在成都《新民报》开设的“未晚谭”栏目为例,对其“小言论”所体现出的平民立场进行了考察、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赵超构(笔名林放)同志因病不幸于1992年2月12日晚10时12分与世长辞后,上海新闻界、北京老报人先后于2月26日和3月8日在沪、京两地举行了赵超构同志追思会,参加追思活动的有京沪著名的新闻工作者、老报人以及赵超构同志生前的知友。赵超构同志的长子赵东戡也参加了追思会。本刊编辑部也参加了北京的追思会,会后约请新民晚报新闻研究室整理出京沪两地部分同志的发言,和新民晚报社在追思会上发的赵超构同志生平事略方面的资料。限于篇幅,本刊发表时作了删节。  相似文献   

10.
赵超构是全国知名的老一代新闻工作者。他以评论和杂文特长,赢得读者赞誉,被誉为“名噪文坛的杂文巨擘”。夏衍同志说:赵超构是继承鲁迅杂文光辉传统的一员宿将, 赵超构早年在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学经济,1935年毕业,到南京《朝报》做编辑工作。在《朝报》工作三年,1938年又到重庆《新民报》当主笔。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办晚报,先后担任过主笔、记者、总编辑、社长之职,是我国新闻界最早办晚报的老前辈。早年在《新民报》副刊写短论,就用“沙”的笔名。解放后是上海《新民晚报》社社长。这家报纸有个“未晚谈”专栏,专登林放(赵超构的笔名)写的短小犀利,笔锋峭枝。别具一格的杂文,深受读者欢迎和好评。  相似文献   

11.
在有限的文字里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是受众对媒体的基本要求。传播信息,为社会、为读者提供大量及时而有价值的信息,是新闻工作的重要职责。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阅读、收听收看新闻的重要目的就是获取信息。新闻信息含量越大,越能吸引读者。反之,读者自然不愿看。《新民晚报》社长兼总编辑赵超构自1956年夏主持该报工作以来,实行“短些短些再短些、广些广些再广些”的办报方针,使报纸有很大改进,销量大增,在新闻界中颇有影响。我理解,这个“广些广些再广些”就是指新闻信息含量而言的,对今天…  相似文献   

12.
壬申之初,我国新闻界陨落了一颗巨星——赵超构。赵超构(笔名林放)同志是当代杰出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是新闻界的一代导师。他德高望重,为人楷模,风范永存。他不仅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更给我们新闻工作者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追思赵超构同志的一生,可以找到有益的答案。一笔曾当百万师超构同志一生办报,一辈子“跑新闻”,尤以写杂  相似文献   

13.
成放 《新闻实践》2012,(3):75-76
今年2月,是新闻界巨子赵超构逝世20周年。捧读《报界宗师——赵超构评传》(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有一种敬畏之情。  相似文献   

14.
本刊要我写一点有关赵超构老人的新闻观点与新闻理论的文章。对此,我写不好。我只知道构老在这方面的一件小事,这事是同他在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时写的复刊词《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思想前后一致的。可是有一些人办报却从不想及这个问题,他想的总离不开“飞入帝王将相家”,因为,那才是他的衣食父母。人民群众么,对不起,不谈最保险;谁要多谈,我就打倒他,那就更前程无量,富贵百年了。“文革”时期我在上海,多说听到批判一个叫做  相似文献   

15.
壬申之初,我国新闻界陨落了一颗巨星——赵超构。赵超构(笔名林放)同志是当代杰出的前辈新闻工作者,是新闻界的一代导师,杂文大师。他德高望众,为人楷模,风范永存。他不仅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更给我们新闻工作者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是不死的。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我们不妨去追思赵超构同志的一生,可以找到一个圆满的答案。一笔曾当百万师超构同志一生办报,一辈子“跑新闻”,尤以写杂文、短文蜚声新闻界,是公认的杂文大师。他1934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即入南京《朝报》任编辑,在该报他用“沙”的笔名写了许多精美短文,讥讽世事,铿锵有力,掷地作声,20岁刚出头便崭露头角,很有  相似文献   

16.
新民晚报报刊系列化的探索高东恽甫铭复刊后的新民晚报,不过是一张4开6版的小型晚报。经过以赵超构、束纫秋、丁法章为代表的几代晚报领导同志和全体新民报人的跋涉和开拓,到了90年代中叶,新民晚报的报业规模、办报水平及社会影响已不可同日而语。近几年的新民晚报...  相似文献   

17.
说专栏作家     
杰出报人赵超构辞世后,引起新闻界一片痛悼声,自发自觉的思念文字之多,是从前少见的。在新民晚报上,有一篇吴祖光先生的文章,写得极有见地。吴祖光先生思绪纷繁,其中说,赵超构写了许多优秀篇章,为什么很少有人称他为作家,在几部极其权威性的文学家辞典中,也没有他的名字。吴先生提的这个问题是个老问题,久悬未获解决,即专栏作家的地位问题,或叫做正名问题亦无不可。  相似文献   

18.
文坛老将进政坛如果把人的一生比喻为一首乐曲的话,那么,新民晚报编委、副刊部主任吴承惠从没想到在他的这一生中还会出现如此华采的乐段——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参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审查、讨论、表决。在上海新闻界,全国人大代表这一光荣身份,曾长期由新民晚报社长赵超构保持过“五连冠”的纪录——接连当选过五届(近年则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和上海市记协副主席)。赵超构是吴承惠深为敬重的  相似文献   

19.
赵超构是上海新民晚报社长,也是许多读者所熟悉的用林放笔名发表专栏文章的作家。在他来四川参观访问期间,我就如何办好言论专栏问题请教了这位年逾七旬的新闻界前辈。他高兴地跟我谈了起来。  相似文献   

20.
谈赵超构(林放)同志的新闻思想,对我来说真是一个难题目。回忆往事,我们虽然是同行,又是订交几十年,近年来接触很多,但从来没有听到他正襟危坐地纵论新闻思想。前几年,我国新闻界掀起一场有关报纸的党性和人民性的争论,他也没有介入,发表过高见。记得1981年9月,他和我参加上海市政协参观团溯江西上,到武汉去参加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活动,当地《长江日报》社的同业特邀我们两人到该报参观并举行座谈会。会上,《长江日报》的总编辑坚请超构同志谈谈办报经验,他谦让再三,然后说:“抗战初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