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对中国公然发动的武装侵略战争的开端,中国由此陷入了空前严峻的国难,国内知识分子都选择了不同的救国道路。"九一八"事变后,知识分子的爱国实践给当前中学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青年知识分子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担当了五四运动的先锋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当代青年是新时代的奋斗者,爱国主义是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赋予当代青年的基本要求。澄明关于爱国主义的种种论断,爱国主义实质意蕴在当代集中体现为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基于此,正确认识爱国主义有助于提升新时代青年的爱国主义境界。新时代青年要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建立在理性自觉之上并统一起来,培养爱国之情、砥砺爱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3.
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由爱国而革命;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由一位爱国运动的积极支持者,逐步成为一名彻底的抗日救亡战士。蔡元培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民族革命思想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他为近代中国民族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大量知识分子怀揣革命理想克服重重阻碍奔赴延安,这种潮流的出现是中国知识分子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作出的理性选择。延安知识分子群体在革命斗争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强调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批判,同时对文化现代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们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既是爱国主义情结和民族使命感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认同、拥护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5.
张瑜 《成才之路》2013,(11):69-69
爱国是一种情结,爱国是一种责任,爱国更是一种自觉的行动。几千年来,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涌现了无数的爱国志士,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华夏子孙的骄傲,更是当代人们学习的榜样。学校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重要部分,在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传授的过程中,在学生的价值观还在形成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  相似文献   

6.
和谐世界理念提出使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世界相衔接,使爱国主义呈现更加理性的特点,而理性爱国在开放意识和全球观念、互利与合作意识、讲求民主与法治意识等层面对建设和谐世界也有其独特的价值意蕴。在建设和谐世界和全球化背景下,必须澄清对理性爱国的思想是非,做理性的爱国者。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学诠释了中国古人忠君忧民、坚守文化的爱国思想内涵,极具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意识形态斗争日益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融合式教学,是创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的有益尝试.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爱国主义教育应遵循“知人论世”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建构文学史观,倡导主题式研讨学习,以实现升华爱国层次、生成爱国信念之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时代,爱国主义的表达方式也经历了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理性爱国成为爱国主义表达方式的一种必然选择。从不同的角度,爱国主义的类型可分为建设爱国(围绕建设而发生的爱国主义)和维权爱国(围绕维护民族利益而发生的爱国主义),虽然二者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各异,但都围绕了一个共同的中心,就是中国的根本利益。当代大学生理性地表达爱国主义热情,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建设国家。  相似文献   

9.
晚清之中国,国土四分五裂、民众痛不欲生。为救国图存,在鸦片战争与辛亥革命之间涌现出众多爱国知识分子。其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以译介西方思想文化或弘扬中国文化而寻求救民救国之道。本文以晚清三大译才(严复、林纾、辜鸿铭)为例,分析了他们的爱国思想与爱国情结,以及对当代译者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特点,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融合的原则;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接受他人教育和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爱国生义教育要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同校园环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大力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把爱国主义的热忱转化为振兴中华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四军正确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作战坚决,胜利不断、深得民心。叶挺、项英等领导把军部放在云岭,有利于南方的爱国知识分子及归国华侨青年就近参加皖南新四军。来到这里的知识分子,被这里的抗战激情所感染,又呼朋唤友共同来抗日。他们积极地对外宣传,进一步扩大了新四军在海内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海南侨汇问题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侨汇是海外华侨反哺家乡重要的经济手段之一。民国之际,琼籍华侨在侨居国位卑薪微的处境下,不忘故土,通过各种途径将积攒的钱送回故居地。这些侨汇除了赡养家小之外,部分地充当着雇佣资本,对于侨乡地区向“消费城镇”的转型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新近发展出的回归迁移经济学理论,本文就中国学生的回国意愿之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超过70%有留学意愿的中学生打算学成后10年回国。中国学生具有较强的在国外居住一段时间但不愿长期居住的倾向。(2)国内外预期收入对于个人回国意愿影响是两种具有完全不同性质的影响。(3)个人国外预期收入与回国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的U状变动关系,这意味着以往以收入差异或相对工资作为模型自变量的经验研究很可能高估或低估了国内外预期收入对于个人回国意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广大爱国华侨满怀一腔热血,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大业,成为祖国抗战一支不可或缺的依靠力量.对于这支蕴涵着巨大能量的特殊队伍,中日双方都非常重视.国民政府和中共都为争取华侨的支援做出了极大的努力,而作为中国人民公敌的日伪,也为争夺华侨力量、破坏华侨抗战费尽心机.本文拟从政策和策略的角度,论述抗日战争中三支主要的政治力量--国民政府、中共以及日伪的华侨政策,并对此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王艳飞 《唐山学院学报》2017,30(1):25-31,44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贯彻"团结、教育、改造"的知识分子改造方针,通过对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从最初实行"全包下"的政策,到初期的理论学习、"知识分子洗澡"、"人人过关"思想改造运动、参与革命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的全面改造运动,造就了新中国的知识分子队伍,增强了知识分子对新中国国家政权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这一改造过程对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知识分子凭借自身的文化优势,为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做出了独有的贡献。第一,在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的关头,素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诉求和爱国情操的中国知识分子,充当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先锋和喉舌,以自己的知识、智力和文化特长服务于宣传抗日、唤起民众的伟大事业,为民族解放战争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第二,把民族独立和社会改造密切联系在一起,把强国之梦和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视为不可分离的奋斗目标的中国知识分子,是战时民主的不懈追求者和倡导者。第三,中国知识分子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保护珍贵的文物文献免遭涂炭,为中华文化的接续、传承和再创造,为中国的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华侨都有强烈的叶落归根意识。在全球化的趋势背景中,寻"根"意识风靡世界,世界华人华侨也掀起了一股寻"根"热,中华文化成为全球华人华侨联系的纽带。  相似文献   

18.
赵薇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1):92-94,99
华侨高等院校的校歌校训不仅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亦体现华侨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暨南大学、华侨大学的校歌校训在指导学生言行的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激发着华侨学生的爱国热情,促使其为祖籍国侨居地的建设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对此岛应享有主权。数十年来,中日两国关于钓鱼岛之争已成为全球华人目光之所系。捍卫钓鱼岛主权,能够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能够激发全中国人民及海外侨胞的报国热情。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型对早期现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从传统到现代的思想转型,并未重复西欧知识分子以单纯的经济问题和奢侈的化问题为核心的纯理性的化批判路径,而是始终围绕着以反帝反封建为主线的救亡图存问题,以爱国的民族主义情结为依托,以政治责任感为动力来研究,探索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其现代化思想转型所历经的依附-批判-离异-回归的心理历程,影响并规定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理论建构,模式及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