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对严歌苓畅销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已然成为一股热潮,获得社会极大的关注和热议。这些影视作品,有的广受好评,有的却被学界所诟病,认为影视改编缺少灵魂,迷失了原著精髓。本文试图通过对影视作品与小说文本的对照分析,探索视听环境下影视改编表现出来的内容单薄、基调偏离、表现手法不足等问题,揭示严歌苓小说影视改编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崔娟 《鸡西大学学报》2014,(4):112-113,117
当代影视媒体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文学与电影的关系愈加密切。文学研究的方法可以借由与电影改编的比较研究中获得。以苏童小说《妻妾成群》与由它改编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比较研究影片与小说在人物形象、象征意象和情节三方面的异同,来探讨《妻妾成群》与电影改编《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不同侧重点和得与失,以及借此所体现的文学作品电影改编的比较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文学与电影这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在影视化改编的过程中加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影视艺术把单一的文字符号多元化,变成视听盛宴,在促进文学传播的同时,也提高了大众的审美趣味。本文主要从小说到电影的本质性转化角度来探讨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的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电影艺术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变迁,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其中文学作品一直伴随着它的成长,给予了中国电影很大的支持和帮助。通过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越来越多地被搬到荧屏,并取得了非常好的观众口碑。谈到文学作品改编电影,不得不提的是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基于此,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改编的特点,探讨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通过回顾我国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发展历程,结合一些具体作品来分析影视对文学作品改编的利与弊,探讨今后文学作品与电影如何更好的结合,为观众奉献上优秀的影视作品。  相似文献   

6.
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电影产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尤其是对文学名著的改编。本文以余华的小说《活着》和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为研究对象,从空间背景结构、人物塑造及命运角度进行对比解读,并挖掘存在差异的原因,认识到小说和电影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由来已久,无论东西方,在将优秀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艺术的过程中都不乏杰作。本文围绕文学作品的改编问题展开分析,就影视艺术与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电视作品与文学作品间的联系与异同等进行剖析,指出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在存在关联的同时各有特点,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电影《林家铺子》由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较好地还原了原著中江南水乡小镇充满诗意的生活氛围,以及"一·二八"事变后小城镇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尽管小说创作和电影改编时社会政治背景不同,但编剧夏衍以其非凡的艺术天赋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成功将小说《林家铺子》改编上映并使之成为"十七年时期"电影的经典之作,为其后的文学作品改编提供了新的视野。从时代主题思想转换、人物形象塑造、细节呈现几方面分析小说《林家铺子》改编为电影后的差异化艺术呈现。  相似文献   

9.
吕鹤 《鸡西大学学报》2014,(12):149-150
拟从小说影视化的角度将小说与改编后的电影对比,在审视中,分析比较改编前后叙事方式、语言等变化,梳理小说与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关系。以此为契机,搭建起电影与文学沟通的桥梁,从而拓宽电影剧本来源渠道,也将繁荣影视文学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如今,"快捷时尚的视觉文化"已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的中心。小说亦是如此。随着电影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当代小说大量地被改编成电影、影视剧本,登上了影视舞台。这使得当代小说与影视作品有着密切的"联姻",一些小说家开始主动尝试创作剧本,或者用影视化的手法进行小说创作。本文通过对叶弥的小说《天鹅绒》与姜文改编并导演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对比分析,分别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者、文学与读者的角度,来探求当代小说影像化过程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电影产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尤其是对文学名著的改编。本文以余华的小说《活着》和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为研究对象,从空间背景结构、人物塑造及命运角度进行对比解读,并挖掘存在差异的原因,认识到小说和电影是两种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质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2.
在读图时代,小说<活着>及由此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作为三种不同的艺术创作,有着复杂的联系和区别.文章从场景安排、人物塑造、叙事策略和主题表现四个方面分析了小说和影视的区别,并阐释了小说<活着>在读图时代的审美嬗变,对"活着"的理解与表现也做了初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文学作品的小说一直是电影最中意的改编对象,但是二者在艺术本质上具有较大差别。改编过程中,小说原有情节的删选和时空情节、人物心理的展现系改编是否成功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在影像时代背景下,文学与电影已形成了双向互动的关系,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已成研究热点。夏洛蒂·勃朗特的长篇小说《简·爱》,一直以来倍受改编者的青睐。现选取由日裔美籍导演凯瑞·福永执导的2011版电影《简·爱》,从人物塑造充分抓住原著内蕴、台词设计深刻展现核心性格以及镜头调度,真切敞现主人公心灵空间等方面,对电影改编中简爱形象的塑造加以考察,并对其忠实原著与艺术创新相融合的改编之路加以评析。  相似文献   

15.
在影像时代背景下,文学与电影已形成了双向互动的关系,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已成研究热点。夏洛蒂·勃朗特的长篇小说《简·爱》,一直以来倍受改编者的青睐。现选取由日裔美籍导演凯瑞·福永执导的2011版电影《简·爱》,从人物塑造充分抓住原著内蕴、台词设计深刻展现核心性格以及镜头调度,真切敞现主人公心灵空间等方面,对电影改编中简爱形象的塑造加以考察,并对其忠实原著与艺术创新相融合的改编之路加以评析。  相似文献   

16.
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为例,从艺术真实性的视角,对比探讨文本与影视二者在表现主题时体现出的差异,以及一次性和所有可能性的对抗,从跨媒体角度探讨在小说与电影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下对主题真实性表现出来的共性和差异,并以此来发现小说与影视之间的改编和互动规律。  相似文献   

17.
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为例,从艺术真实性的视角,对比探讨文本与影视二者在表现主题时体现出的差异,以及一次性和所有可能性的对抗,从跨媒体角度探讨在小说与电影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下对主题真实性表现出来的共性和差异,并以此来发现小说与影视之间的改编和互动规律。  相似文献   

18.
黑泽民的电影《罗生门》对芥川龙之介的同名小说做了极大改编。两者却存在难以割裂的内在关联。但两位艺术家在艺术旨趣与历史意识上表现出极大分歧。这一改编对我们今天的影视创作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艺谋从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电影《归来》作为今年最重要的电影改编案例,因涉及"文革"背景和改编者对原著的"大幅削减"引起争议。通过对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的细读,对小说内容进行细致比较分析,得出电影《归来》的改编主要采取了淡化政治影响、淡化个人与时代关系、简化家庭人物关系等策略,投射了当下社会的文化特征及创作者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小说与影视、作家与影视关系的密切程度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越来越多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在当代文坛众多的作家中,池莉是特别值得关注的,她的作品屡屡被改编成影视剧。但是,当我们将池莉小说相关影视剧同原作相比较时,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本文主要以池莉的小说《生活秀》及其同名影视剧为例,对比分析相同题材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的视角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