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以他题材广泛的杂剧作品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向封建制度发起了直接正面的挑战。不仅如此,我们还通过他的以《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为代表的一些散曲看到他与封建社会进行的曲折的嬉皮士式的斗争。对于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历来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不伏老》是关汉卿放荡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有人认为这首散曲是表现他不畏艰险、顽强从事杂剧事业的坚定誓言。其实它有着更深的意蕴。的确,《不伏老》几乎字字不离花柳,句句不少风流,乍看起来确实像风流浪子久历烟花风月的自供。毋庸讳言,关汉卿生…  相似文献   

2.
在元代,最流行的文学样式是元曲。曲,顾名思义,写出来是为了唱的。那么,古人是怎么演唱元曲的呢?元曲分散曲和戏曲两种。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只有一支曲子的叫小令,有多支曲子的叫套数。所谓一支曲子,就是在一个曲牌下的曲词,所谓多支曲子,则是在同一宫调下,多个曲牌下的曲词,有多少个曲。  相似文献   

3.
一所谓山水散曲,是指描写大自然景物以抒发作者及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散曲。它占散曲中的大部分。散曲是继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诗歌体式,一种新的歌曲。散曲的体式,分为小令(又叫叶儿)和套曲(又称散套、套数)两种。小令是单支小曲,套曲是用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的一套曲子。元明清散曲作家近千,作品数千。据隋树森的《全元数曲》所记,作家二百十  相似文献   

4.
黎琳 《语文知识》2002,(11):25-25
散曲有三种体裁:一是小令,跟词里的小令基本相同,不过几乎全是单调的;二是套数,是根据不同的调性如“黄钟”, “南吕”, “双调”等组织起来的;三是带过曲,是从套数里摘出来两支或三支连唱的曲调,如中吕调的[十二月带尧民歌],双调的[雁儿落带清江引·碧玉萧],它是间于小令,套数之间的体裁,跟双叠或三叠的词调相似。词调和曲调都是长短句诗体,跟五七言诗  相似文献   

5.
《高祖还乡》是一篇元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而散曲则是诗歌的一种。不过这两者在形式上又有联系:杂剧的唱词和散曲一样都是要按谱调来写的,它们的关系很象今天的诗歌和歌剧。这两种文学样式虽然各有其特点,但历来被笼统地称为元曲,近人吴梅等人为了把这两者区别开来,才把没有科白的曲称为散曲。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差不多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是一支曲子;而套数则是按照一定的声律规则,联缀起来的几支曲子合成的一套曲子。睢景臣的《高祖还乡》就是用[哨遍],[耍孩儿],[煞]等八支曲子组成的套数。 睢景臣,一作舜臣,字景贤,据元人钟嗣成编写的专门介绍元曲作家的《录鬼簿》说:睢景臣“自幼读书,以水沃面,双眸红赤,不能远视。心性聪明,酷嗜音律。”对他的《高祖还乡》评价说:“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唯公《哨遍》制作新奇,皆出其下。”  相似文献   

6.
散曲是继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的歌曲.它起于金、元之间流行的民间小调,又叫“清唱.”魏良辅《曲律》说:“清唱,俗语谓之冷板凳,不比戏场借锣鼓之势.全要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燕南芝庵《唱论》说;“成文曰乐府,有尾声名套数,时行小令唤叶儿.”龙榆生《词曲概论》里讲得最为明确:“一般分散曲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单作一支小曲,叫作小令.联用若  相似文献   

7.
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以他题材广泛的杂剧作品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向封建制度发起了直接正面的挑战。不仅如此,我们还通过他的以《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为代表的一些散曲看到他与封建社会进和的曲折的嬉皮士式的斗争。  相似文献   

8.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各领风骚。元曲又与诗词不同,它既是诗歌,又是戏曲,一身而二任,承担了双重任务,也取得了双倍的荣誉。元曲包括两种体制,一为小令,一为套数。小令是唐宋词的旧制,套数则为新的发展。套数用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合成套,称做曲牌联套体。单用一套抒情述怀的为散套,连用四个不同宫调的套曲,加上科白,来表演故事的为杂剧,杂剧为元曲的最高形式。元杂剧的演出,全剧只有一个角色——正未或正旦在剧中唱曲,全本四套都由这一角色独唱到底,其他角色只有说白,相互问答而  相似文献   

9.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盛行于汉魏六朝,这种形式讲求字句整齐、音节和谐,描写多铺陈夸张,常以议论寄托讽喻之意。如杜牧的《阿房宫赋》。考试园地B.骈文,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唐朝,以四字六字句为主,讲究辞藻华丽,讲究声律。如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C.词,兴于隋唐,盛于宋,最初称“曲词”,是配乐的,后来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根据字数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D.散曲,兴盛于金元两代,是由“词”蜕变而来的一种歌曲。散曲包括杂剧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则是套数…  相似文献   

10.
散曲简介     
散曲是继词之后产生于金元之间的一种新体诗。因为它只由一人清唱,而不穿插宾、白和科介象戏剧那样演出,所以又叫清曲。又因为它是配乐歌唱的歌词,所以也叫乐府。从体制上看,散曲可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散曲最早产生的形式。小令又称叶儿,是民间流行的小调。元芝庵在《唱论》中说:“街市小令,唱尖新倩意。”王骥德《曲律》也  相似文献   

11.
冯子振被收在《全元散曲》中的小令仅四十四首,这显然只是他全部散曲作品中的一部分。王国维《录曲余谈》说:“元初名公,喜作小令、套数,如刘仲晦秉忠、杜善夫仁杰、杨正卿果、姚牧庵燧、卢疏斋挚、冯海粟子振、贯酸斋小云石海涯等,皆称擅长,然不作杂剧……”可见子振在元初散曲中的地位,属于“名公”之一;又可见他的散曲除小令外,定还作了套数,其数量一定是可观的。只是没有作杂剧。然而,仅从这四十四首小令中,人们不难看到他的思想情趣以及他在散曲创作中的成就。特别值得  相似文献   

12.
《唱论》作者燕南芝庵首倡的“宫调声情说”是著名的曲学难题,是研治古代音乐与古代曲学的学者都难以回避的话题。从一定的宫调自身有无声情,《唱论》所言宫调是否就指元曲的宫调,《唱论》对各宫调声情的描述是否合理、准确。宫调的声情与文本的文情是否一定一致等问题入手,得出结论:“宫调声情说”是古代音乐家长期实践的总结,不能够轻易地加以否定,同时也不能把它绝对化,认为毫无问题。就《唱论》而言,“宫调声情说”指词而不指曲,指单曲(词)而不指套数。  相似文献   

13.
一个需要完善的答案双林瞧景臣《高祖还乡》(《语文)高中第六册)的〔思考和练习〕第一题:“仔细阅读课文,说说散曲和诗词有什么不同。”《教参》提供的答案是:散曲有两个特点:一是必须有二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相联,如《高祖还乡》是用的〔般涉调〕,在这个宫调内有...  相似文献   

14.
《唱论》作者燕南芝庵首倡的“宫调声情说”是著名的曲学难题,是研治古代音乐与古代曲学的学者都难以回避的话题。从一定的宫调自身有无声情,《唱论》所言宫调是否就指元曲的宫调,《唱论》对各宫调声情的描述是否合理、准确。宫调的声情与文本的文情是否一定一致等问题入手,得出结论:“宫调声情说”是古代音乐家长期实践的总结,不能够轻易地加以否定,同时也不能把它绝对化,认为毫无问题。就《唱论》而言,“宫调声情说”指词而不指曲,指单曲(词)而不指套数。  相似文献   

15.
品读文学作品是一段奇幻的旅程,亦是一个惊喜不断、发现丛生的历程。然而,要能赏见别样的风光,读者必须深入作者当时的历史时代,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与作者展开心灵对话,反复、持续、深入地阅读该作品以及该作家其他相关作品,通过对比、深思、推敲、挖掘,最终超越表象外衣的迷惑和的历史尘雾的阻隔,抵达作品的思想中心和情感内核,登临少数读者才能探访的绝妙之境。本文通过对关汉卿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尾曲的解读和探析,试图解密关汉卿散曲作品的精神实质和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6.
长调词指篇幅较长的词,按字数多寡来划分,是相对小令词、中调词而言的。慢曲则是按照曲子的音乐节奏来分的。清毛先舒《填词名解》卷三:“词以慢名,慢曲也。拖音袅娜,不铁辄尽。”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是认为词中凡短调都是令曲,凡长调都是慢曲,一概不问其节奏曲度,未免模糊了急、慢两类曲子原来的界限了。  相似文献   

17.
说明:我曾在上海古籍书店购得1931年12月商务印书馆初版线装书《霜厓曲录》1册,中附毛笔所书增补目录与小令14首、套数4篇18首,皆印本所无,弥足珍贵.其笔迹颇似吴梅,后经吴梅弟子潘景郑先生审定,确为吴梅手笔.总目为2卷,小令49首、套数  相似文献   

18.
元人创造了浪子-隐逸-斗士文化。浪子风流、隐逸情调与斗士襟怀融会而成的反抗意识和审美人生构建了元曲的人文精神。柳永和陶渊明作为浪子和隐逸的文化代表成了元代社会的偶像。魏晋六朝是人开始觉醒、文学开始自觉的时代,元朝则是普通人开始觉醒、通俗文学开始自觉的时代,这是一个应该郑重提出的文化大命题。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和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分别是“浪子风流”、“隐逸情调”和“斗士襟怀”的文学写照:  相似文献   

19.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和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都属于散曲中的小令一类。刘熙载《词曲慨》说:“曲家高手,往往尤重小令。盖小令一阕中,要具事之首尾,又要言外有余味,所以为难,不似套数可以任我铺排也。”这两首小令能于短章尺幅中包孕深厚的历史和现实的内容,实  相似文献   

20.
张可久(约1270—1348后),字小山(一作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因仕途失意,曾游历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他与乔吉并称为元散曲两大家,是元散曲中文采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毕生专作散曲,尤致力于小令,他的《小山乐府》集存小令855首,套数9篇,为元人中最多者。所作多写景言情,感怀不遇,间有不满现实之作。《[越调]天净沙·江上》是他的一首描写江南风光的小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