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自面世以来,尤其是获茅盾文学奖以来,评论如潮,褒贬不一。《一句顶一万句》是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一种形象阐释,它揭示了人物存在的荒谬、孤独、虚无以及"为他"存在的处境,是新世纪底层叙事中,既关注农民物质生存困境,又深入探寻其心灵存在方式的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2.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有意规避了重大的历史政治问题,以去历史化的眼光,剖析乡土中国大地上底层民众的心灵困境。他以饶舌、唠叨似的语言讲述家长里短,嘻笑怒骂中蕴育人生哲理。在他的讲述中,家庭伦理遭到深刻的质疑与解构,他笔下的人物虽属社会底层的三教九流,却执着于追寻以"知心人"为表征的自由伦理价值,但这一主体性的价值追寻同样不堪深究。但刘震云没有走向彻底的绝望和虚无,他的文本以开放式的结尾预示和肯定着"寻找"的继续。  相似文献   

3.
通过举例对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的话语悖论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表面悖论的话语实则体现了作者想表达的深刻的人生内涵。进而阐释悖论背后所隐含的原因即情感交流的缺失引起的词不达意。这些悖论导致人们无法正常沟通而带来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4.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自面世以来一直好评如潮,这是一部展现人类存在的虚无感的作品。小说通过言说主体独立言说空间的丧失揭示了"说"的无解与"说"的苍凉,并在宿命的轮回中展现了人类自我在现实世界的迷失,但作家并未深陷虚无的泥潭,而是积极地去寻求生命本体的超脱。这部小说是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典型化示范,刘震云在作品中回答了人类对生命存在的反思和诘问,是对人类精神史掷地有声的回应。  相似文献   

5.
意象独特的人物塑造是刘震云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他的"故乡系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群体意象,主要表现在奴性化人物、符号化人物、非人化人物、戏剧化人物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多丽丝·莱辛的《简述地狱之行》探讨了精神病患者沃特金斯的身份,揭示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工业革命后人们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在费伦的叙事判断理论关照下可以发现:小说人物对沃特金斯身份的阐释判断推进了小说的叙事进程;不同小说人物的信件展示出他们对沃特金斯身份的伦理判断,引发读者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思索;医院、病人身份、病人梦境及相关信件这四种叙事元素的综合运用促成读者作出基于阐释判断与伦理判断的积极的审美判断。这三种判断推动了小说在叙事形式、叙事伦理和叙事美学上的融合。作者对沃特金斯康复历程中的身份探讨,映射出20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战争创伤、生态危机与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7.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用语言建构的乡村史,是一部"去历史化"的乡土寓言,也是一部倾吐心灵孤独的"中国经验"史,一部底层中国人的言说史。小说由说话开始,把读者由日常的民间生活、家庭伦理引向对人的生存境遇的思考,拷问中国人生存之荒诞,而荒诞来自语言的不能交流,从而语言成了产生荒诞的根源,《一句顶一万句》进而促使人思考,既然语言是人的本质,语言能否交流,语言能否成为对抗"荒诞",寻找意义的利器。  相似文献   

8.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的叙事语言极富特色,人与人之间的说话沟通成为小说的主要内容所在。以人与人之间说得来与说不来两种不同表现形态展开形象刻画与乡村叙事。  相似文献   

9.
正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讲述了吴摩西和牛爱国祖孙两代为了寻找能说得上话的知己而流浪的经历。小说巧妙地采用两段式结构分别描绘了两代人的故事,以一个从延津出走,一个回归延津来联系两段故事,展现了人物血缘代际之间极强的宿命性,话锋直指现代乡土中国的"大历史"。小说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出延津记"的主人公杨百顺家有着祖传的做豆腐的手艺,而杨百顺对此十分厌恶,他在经历几番辗转之后,竟然于偶然机会拜了传教士老  相似文献   

10.
意象独特的人物塑造是刘震云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他的“故乡系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群体意象,主要表现在奴性化人物、符号化人物、非人化人物、戏剧化人物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迄今最成熟的作品,素有中国版《百年孤独》之称。《一句顶一万句》的叙事别具特色,从说话体语言到"缀段性"结构,从"说书"叙事风格到平衡式的叙事模式,都与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美学有很大关联,本文从该小说文本出发,探讨其中蕴含的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美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刘震云先生的《一句顶一万句》中,转折连词"而"多次出现,形成独具特色的反预期句式"不是A,而是B".同时这种句式复杂多变",而"不再仅仅是反预期标记,更是被赋予了更多的语义关系和修辞意义,这些都反映了刘震云小说精湛的语言技巧.反预期句式"不是A,而是B"主要有四种类型:对立转折型、肯定递进型、因果反逆型和交叉呼应型,并且这些句式的使用往往能起到凸显焦点、平缓叙事等效果,从而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与可读性.  相似文献   

13.
诗性消解是刘震云《单位》和《一地鸡毛》为代表的新写实系列小说的最外在特征。而诗性消解的根本原因是主体的隐匿。知识分子是主体中的主体.主体的隐匿是知识分子身份危机的表征。这样,边缘化与市民化了的知识分子便还原为凡俗的人。刘震云的小说生动地表现了人的日常沉沦这一事实。这种沉沦不仅存在于高度官僚化的“办公室”,而且还存在于灰色的日常生活中。如此一来,就使刘震云的小说具有了浓郁的存在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4.
刘震云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十分重要的作家,也被誉为"中国生活的批评家"。作为一位对时代思潮极为敏感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当代知识分子,刘震云对人的生存环境以及人的存在状态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他的小说往往于嬉笑怒骂中再现日常生活的琐碎,在幽默表述中揭示人物存在的荒谬与虚无。本文试图从存在主义角度切入刘震云的小说创作,解读小说在历史叙事中的人性关怀和文化反思,为其文学作品的研究与探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被冠以"中国人的千年孤独"之称谓,它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在对孤独的诠释上,体现着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根源。两部小说对孤独的形象化解说,对孤独中的行走与坚守以及所导致的不同结局的描写,都是这种文化差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一句顶一万句》是当下最有影响力的力作。书中人物都饱受“在路上”的枯寂、贫寒的折磨。刘震云以“一句顶一万句”作为新书名,并无政治上的回味和缅想,他通过《一句顶一万句》一书探究国民生存状况和生存的本真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刘震云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因口语化特征而独具特色,同时口语也被赋予了尽量多的意义。本文将通过对刘震云小说文本的分析与解读,以刘震云小说“拧巴”的语言为切入点,体悟刘震云小说创作的艺术世界。在“众声喧哗”的叙述中,刘震云给我们的小说世界留下了无限的思索和无尽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故乡天下黄花》表现了中国乡村从民国初年到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小说描写了大量人物毫无自主性的悲剧生命形态,刘震云从社会历史和生命本体两个层面揭示了悲剧的原因。这种双重扭结导致了悲剧的无法避免,也显示出刘震云理性和感情的矛盾与内心的迷茫。  相似文献   

19.
《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倾心写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的人物繁多,故事复杂琐碎。从内容来讲,它分为上部"出延津记"和下部"回延津记"两个部分。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一句顶一万句》的叙事可以划分为表层叙事和深层叙事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20.
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凯普什系列”小说通过其人物有违自身社会地位和族裔身份的形象展现出强烈的反叛色彩,该系列中《欲望教授》和《乳房》两部早期创作的情节高度关联的小说通过身体变形、心理变形和身份变形三种人物的自我变形范式建构其自我反叛形象,映照并隐喻传统犹太神秘体系中的灵魂转生观点,反映出二战过后的数十年内,美国社会个体人物所面临的精神危机、身份危机和丧失自由的危机等深刻社会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