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完善全运会体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研究认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参加全运会的竞技基础,高校参加全运会适应了体育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提出以全国大学生体协为依托,整合高校竞技资源组队参赛;汲取国外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经验;改革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体制;深化"体教结合",探索高水平竞技人才可持续培养模式等高校参加全运会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2.
从全运会对提高中国竞技体育整体水平的重要性出发,见证、回顾并分析了全运会历程和近三届全运会竞赛规程总则,认为中国由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必须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全运会赛事,这不仅符合中国国情,并且能有效整合优化体育资源.最后,阐述了完善全运会赛事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全运会发展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我国全运会发展特点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全运会是我国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运动会,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全运会在提高我国体育运动水平,扩大我国对外影响、增强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全运会是我国体育发展的重要杠杆;全运会实施奥运战略,突出体现举国体制,确立了行之有效的全国一盘棋、训练一条龙、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运会对推动我国群众体育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全运会发展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运会作为国内综合性的最高级别运动会,是奥运会前对我国竞技体育的一次大检阅.从赛事举办理念、项目设置、参赛人数、奖牌设置、竞赛成绩、运作模式等方面,对新中国的11届全运会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以期为全运会的科学发展、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快速发展、进一步贯彻落实奥运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全运会运作模式演变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全国运动会作为我国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水平最高的综合性运动会,不但可以反映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及各地区竞技实力的差异,而且还可以透视出我国体育竞赛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发展趋势。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9年第一次举办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全运会)到2005年10月在江苏南京市举办的第10届全运会的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全运会在办赛理念、办赛思路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文章通过对全运会申办、举办等情况的分析与研究,揭示其变化的规律及发展趋势,为全运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全运会主题口号的形成、特征及其社会价值。研究认为:全运会主题口号浓缩着时代精神,折射中国体育的发展之路;全运会主题口号彰显出积极的社会价值,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公共价值。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全运会运作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运会的举办对我国竞技体育乃至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当代中国体育事业协调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竞技体育的国家利益通过"全运会"得到了很好的表达.因此,对全运会的研究已成为学者们所热衷的研究课题,并在全运会的存在价值、全运会的组织管理、全运会的赛制、全运会的可持续发展、全运会的经济效益、全运战略等领域取得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以第13届天津全运会增设群众组赛事改革为视角,审视改革价值、探寻改革不足、提出优化策略。研究认为,增设群众组赛事改革具有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助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两个国家战略和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三大价值意义。继而提出秉持竞技功能、不可顾此失彼,遵循办赛规律、不可混为一谈,强化引领作用、不可蜻蜓点水,加大改革力度,不可走马观花等"冷"思考。提出建立独立的全运会群众组赛事体系、构建全运会群众组赛事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推行全运会群众组赛事市场化运作模式等优化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9.
以第13届天津全运会增设群众组赛事改革为视角,审视改革价值、探寻改革不足、提出优化策略。研究认为,增设群众组赛事改革具有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助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两个国家战略和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三大价值意义。继而提出秉持竞技功能、不可顾此失彼,遵循办赛规律、不可混为一谈,强化引领作用、不可蜻蜓点水,加大改革力度,不可走马观花等"冷"思考。提出建立独立的全运会群众组赛事体系、构建全运会群众组赛事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推行全运会群众组赛事市场化运作模式等优化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0.
全运会东道主周期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运会周期律即全运会东道主竞技体育实力从逐步上升、呈现高峰到实力明显下降,甚至优势消失殆尽出现低谷的变化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相关联代表团夺取金牌数量、最终排位的影响和改变.研究表明: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形成体育健儿刻苦训练、勇攀高峰空前强烈的社会氛围;全运会东道主备战时间大大提前,决定竞技体育实力的提升;兼天时、地利、人和的三大优势,整体实力超水平发挥;强烈的机遇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焕发出超乎寻常的精神状态和强有力的工作措施等,是东道主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原因.应正确认识东道主周期律,能动地改变周期律变化,保持东道主竞技实力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华武术》2005,(11):3-5
全运会走到了第10届,终于有了一个契机盘点一下这些年风风雨雨的全运之路.全运会是中国体育的竞技大动脉,每一届都蕴含着中国体育的跌宕,每一届都浸润着体育人士的热情. 它正拥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当全运会面对褒贬不一的评论和意见不同的发展方向时,我们首先应该肯定它过往的功绩。让我们对全运会进行十年一次的大阅兵,重新经历,再次感受,或许更加有助于我们理智地分析全运会的得失成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结合全运经济的特点和体育市场及体育无形资产本身的特点,全面分析十一届全运会为体育无形资产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确保山东省体育无形资产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以使全运会给山东省体育无形资产发展带来的机遇最大化地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全运会历经晚清政府时期,从前两届的"全英语",到民国时期逐渐走向本土化,实现了民族化发展。民国时期全运会民族化发展是仁人志士基于对"体育"改变国家命运、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性认识基础上推进其逐渐转型的,并在"体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下推向民族化发展高潮,在全运会指导思想、竞赛项目设置、竞赛组织过程以及宣传报道等诸多方面都融入了民族精神。民国时期全运会民族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促进了全民健身的发展,起到了增强民族体质、鼓舞全民士气、激发国民爱国热情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整理、历史回溯和逻辑比较等研究方法,以深化改革为出发点,纵向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全运会改革措施进行系统梳理,横向归纳这些改革措施的经验特征,继而展望全运会未来的改革方向。研究发现,自全运会诞生以来,改革不曾间断,全运会改革表现出围绕竞技体育为中心、伴随利益博弈与平衡、从封闭向开放与包容转变、推动多元价值与功能凸显等4个方面阶段性特征。为了更好地实现全运会服务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提出未来的全运会改革需妥善处理全运与奥运之关系、积极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格局、充分发挥全运会的溢出效应、理性看待改革当中的负面问题、向常态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全运会综合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12届全运会将于2013年在辽宁举办,充分发掘全运会多元效益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研究认为,全运会效益是举办赛事产生的体育与经济社会效果;全运会效益分为正效益和负效益两种,对正效益包括的体育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研究从办赛理念、场馆建设、竞赛组织、市场开发、新闻宣传、环境整治、服务保障、大型活动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全运会历史和十运会现状看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景  张华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4):378-380
全运会与现代竞技体育在中国的发展相辅相成.通过介绍全运会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过程,分析其承载的竞技体育所具有的多种功能,结合分析"十运会"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诸多问题,预测了全运会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阐述了竞技体育必将走职业化和社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江西省参加第四——十届全运会的成绩进行科学分析,根据江西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江西竞技体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卢元镇 《新体育》2013,(6):28-28
始于1959年的全运会是在中国处在被封闭于国际竞技体育大家庭之外时的一种自我救助式的国内竞赛制度。经过50多年、历经12届的变迁,全运会已成为中国运动竞赛制度的核心部分,但也成为社会争议最大、诟病最多的一个综合性运动会。  相似文献   

19.
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全运会竞赛规程演变特点及其对我国竞技体育格局的影响。主要结论:全运会竞赛规程演变特点一是项目设置上,全运设项与奥运项目接轨,夏季冬季项目同步发展,三大球逐步受到重视;二是奖励与计分办法条款上,奥运成绩带入全运力度渐增,解放军和地方实行两次计分,西部和地方协议计分,鼓励集体球类项目发展。我国竞技体育格局受制于规程演变的影响,建议全运会项目安排紧跟国际奥委会变动,积极整合配置地方优势竞技体育资源,积极探索合理的人才交流与监管机制等。  相似文献   

20.
展望儒家文化背景下的和谐全运会体育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和谐全运会体育文化概念的界定,儒家文化与和谐全运会体育文化建设关系的分析,进而提出建设适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的、基于儒家文化背景的和谐全运会体育文化,以期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体育服务,并为全运会体育文化的良性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