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不仅仅是一种民族观,而且也是一种边疆观。它影响着整个古代社会帝王对国家边陲的治理。可以说,“华夷之辨”是中国古代边疆思想中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观是贵中华、贱夷狄的民族观、国家观,经常会给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带来巨大的思想负担。金代统治者对待传统的"华夷之辨"思想有着独特的演化,表现在实施一系列重大的举措来淡化"华夷之辨"思想,对金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源于西周末年,在春秋时代得到确立,此后便一直存在于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华夷之辨”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衰落都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先秦时期的“华夷之辨”是后世华夷思想的来源,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呈现出不同的内涵,所以本文对“华夷之辨”形成时期以及它的演变时期的研究做了具体论述,之后又论述了在“华夷之辨”思想影响下的具体事件。  相似文献   

4.
"大一统"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历代多有论述。传统大一统观源自《春秋》,且强调华夷之辨、内外之别,这造成了该思想理论在处理边疆民族问题时存在巨大缺陷。到清代,雍正提出了合中外为一家的崭新大一统理论,这是对孔子以来的大一统理论的空前超越。雍正大一统思想集中反映在《大义觉迷录》一书中,本文通过梳理雍正对华夷、正统、君臣、封建等问题的新阐释,论述雍正帝的边疆民族"大一统"观及其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观是贵中华、贱夷狄的民族观、国家观,往往会给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带来沉重的思想压力。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少数民族统治者会千方百计地对这一观念加以淡化,起初最通常的办法是强调本民族与汉族同源,这也促使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后抓住华夷区分的标准重文化轻血缘的特点,以自己文化上的进步来争取“华”的位置,将“夷狄”的帽子扣在其它政权的头上。到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华夷观发生变化。元朝在修辽、宋、金三史时,对三朝平等看待,各与正统,显示了元在大一统的情况下,已不看重华夷之辨。清王朝在完成中国的统一后,竟将夷狄的称呼加到西方国家身上,以至于与西方国家难以确立近代平等的中外关系,严重地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论“华夷一家”之民族观应该发扬光大王植彬,魏沧波一“夷夏之辨”和华夷一家”“华”和“夷”这两个概念,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远古时期,中华大地生活着民、胡、夷、蛮四大部落集团,他们就是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的先祖。那时,华夏族还没有...  相似文献   

7.
董仲舒华夷之辨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仲舒的华夷之辨思想以文化--特别是礼、义、信等德目作为划分华夷的标准,主张华夷可以互变,为民族大融合扫除了种族上的障碍.他坚持华夷的等级性,强调华尊夷卑,但华夷都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都是王的臣民,因此他提出"王者爱及四夷"的主张,注重以修文德的方式使四夷来归,反对武力征伐.其思想随着儒学的独尊,成为汉朝主流的民族思想,影响着汉朝民族政策的制定和民族关系的处理,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唐前期对待异族及其文化的开放心态一直为后世所赞扬。然而以安史叛乱的爆发为界,华夷之辨被重提并逐渐加强。中唐复古之风兴起,要求恢复儒家纲常和传统文化即是强调华夷之辨的例证。作为古文运动旗手之一的柳宗元一方面长期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不可避免的拥有"华夷之分"的观念,另一方面由于他贬黜西南的经历,使得他在看待异族及其文化的时候心态又相对平和,主张华夷两安。  相似文献   

9.
"华夷"观念是中国封建王朝处理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重要思想。鸦片战争前后"华夷"观念一直成为中国与英国之间进行交往的障碍。英国几次派遣使者访华,都因清朝所遵守的"华夷之辩""夷夏之防"这些传统观念而失败,故英国一直想极力打破清政府这种不平等的外交理念。直至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在英国猛烈的"炮火"攻击下放弃了"华夷"观念。  相似文献   

10.
关汉卿杂剧创作中以关公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剧目充分反映了宋元以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关公崇拜文化现象,并展示出鲜明的"华夷之辨"题材倾向,在艺术表现上则以通俗、生动见长,有"曲尽人情"之妙。  相似文献   

11.
对西方世界的认识,至少在明末耶苏会士东来之后.然而对中国传统的"天朝上国""华夷之辨"观念的反省,却是在清朝道光二十年的鸦片战争战败之后.由于当时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尤其是民族危机,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对西方作了主动的了解与介绍,并在中国近代史上首次举起了向西方学习的大旗.尽管他们向国人介绍西方世界还  相似文献   

12.
清末,以刘师培为代表的革命派知识分子热衷于传播法国汉学家拉克伯里的"中国人种、文明西来说"。所以如此,在于刘师培关注政治行动的学理依据,西方"一民族一国家"的近代民族观念为其"排满建国"理想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拉克伯里学说则提供了史实上的支持。不过刘氏对拉克伯里学说的接受,虽以具有西方近代特质的民族观念为支撑,但中国固有的"华夷之辨"的民族意识也深深浸染着他,从而使他的民族观念呈现中西交汇的特色。此一交汇具有内在的矛盾性,在当时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日本进入近代之际重释大义名分、尊王攘夷、华夷之辨等中国儒家文化元素,创制明治维新发动论,提出适合世界变局的"海国"论。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右翼"思想及侵略理论也在这个时期初见端倪。  相似文献   

14.
晚清著名政治家翁同龢进入仕途之际,正是洋务运动兴起之时。在1867年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的争论中,翁同龢并没有卷入论战的核心,但他站在守旧派一方,极尽密谋策划之心力,表现出了固守中国传统的思想立场。翁同龢在同文馆风波中的言论举止,不仅有对西方列强持暴而来给中国造成的丧权辱国所宣泄的民族义愤,也隐含了在"华夷之辨"的传统等级秩序下表露出的华夏中心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在"左"的氛围日渐浓烈的情况下,我们对民族关系历史记忆建构中出了不少问题,对我国民族关系产生了不良影响,应当认真梳理和辨析澄清。其中,如何认识"华夷之辨"和"夷夏大防"、如何认识"尊王攘夷"、如何认识"戎狄豺狼"之说、如何认识贾谊提出的"首足"论这几个对现实民族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的问题,均需要密切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作出正确的解读和实事求是的辨析。  相似文献   

16.
华夷之辩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题之一。在不同的时代,华夷之辩的内容和形式各有不同,但其主旨基本相通,那就是如何确立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培育民族自信心的问题。合理的华夷观应该是立足于本民族的自信心而大胆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  相似文献   

17.
在朱舜水居日时期,其华夷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他突破传统华夷思想的观念束缚,把在东亚传统族群谱系中被视为"夷狄之国"的日本视为"域外中华"。但与此同时,他又坚守华夷思想固有的陈见,视满清为夷狄,认为满清统治下的中国不幸沦为了"夷狄之国"。这样强烈的认知对比,体现出其华夷思想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围绕朱舜水居日时期的华夷思想,对其进行分析与探讨,对于东亚近世华夷思想的演变之梳理,或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历朝历代的皇帝,基本上都是以儒学为治国的主导思想。清王朝虽然是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国家与政权,但也极为尊崇儒家思想及其治国方略。清帝崇尚儒家"大一统"思想,反对封建割据,努力维护国家的统一。但在对待民族问题上,却根据清政府面对的具体情况,提出与前人不同主张,并确立了新的民族观念和民族政策。始自秦始皇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到朱明王朝,一直按内华夏、外"四夷"的传统观念,采取"严华夷之防"的政策,修筑长城或类似的边墙,把中原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分割开来。结果民族矛盾越来越深,战争连年不断。清朝统治者,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既吸收儒家"大一统"思想,又突破了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内外"、"华夷"之别的传统观念,提出"天下一家"、"中外一家"的主张,摒弃修筑长城的民族隔离措施,代之以"修德安民"的温和政策,并通过"举木兰秋狝,诘戎绥边"、"建避暑山庄,怀柔远人"、"兴教修庙,安抚众蒙古"等具体实践,收到了大清王朝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百姓生活安宁的卓著成效。  相似文献   

19.
文章依据唐以前正史、《道藏》文献的载述,对中国历史中黄帝修道传说的繁衍予以系统考辨.指出道教将黄帝纳入其仙传谱系,一方面说明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根本的联系,二者可谓同源共宗;另一方面也表明道教在与佛教争衡中,为了增强自身的力量,不得不倚重世俗帝皇宗租的权威,意图以“华夷之辨”来弥缝本教教理、教规之弱势。它是一种值得重视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严复学贯中西,突破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反对"西学中源"说。他特别崇尚西方科学的原理精神,认为西方富强的根源在于其学术、制度与风俗;中国欲救亡图存,强国富邦,"以西学格致为不可易",应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中学"最富矿藏,惟须改用新式机器发掘陶炼",学习西学的目的旨在"归求反观"中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