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汉冶萍公司史研究中,以往惯用的侵略史观不足以解释中日汉冶萍交往的复杂历史细节,容易将原本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程式化。博弈论的视角可弥补此缺憾。清末民初,八幡制铁所所处的博弈环境显著优于汉冶萍公司,但汉冶萍凭借资源优势,拥有相当大的主动权。1896—1915年间,两家企业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多个回合的交锋。随着发展环境、工程进度的变化,汉冶萍曾不断逼迫日本各方让步,使日方攫取汉冶萍全部产业抵押担保权的企图迟迟未能坐实。但日方凭借不断地资金借贷,造成其与汉冶萍公司密不可分的客观事实。通过"二十一条"交涉,日本政府利用军事外交手段迫使中国政府承认其在汉冶萍享有的既得利益,标志着汉冶萍与八幡制铁所的利益博弈以日方的胜利告终。这一局面的出现,与日本采取积极有效的博弈策略、博弈手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90年前张之洞逝世时,绝对不会想到,其尸骨的命途,比与他气息相融的晚清更加多舛和吊诡。在不足百年的时间里,他的尸骨不断被大时代的风潮所侵扰,一次次被掘出又重新安葬。  相似文献   

3.
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对汉冶萍公司采取了“接收”的政策。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汉冶萍尽管为商办公司,但与历届中央政府关系密切,在创办及发展过程中利用了大量官款;另一方面,汉冶萍公司被日军占领后,公司经理盛恩颐投靠日本并与其通力合作,使日本在大冶攫取了大量矿砂。同时,汉冶萍公司所属厂矿濒临破产,而矿业和钢铁关乎国计民生。因此,1945-1948年,国民政府根据相关“接收”政策的精神,采取坚决措施收回汉冶萍公司,并使之成为国有华中钢铁公司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文章围绕日本资金对汉冶萍公司的渗透历程及对其所起的作用,考察日本资本与汉冶萍公司的运作关系,进而反映出日本利用金融力量逐渐渗入汉冶萍公司并最终控制其生产经营的过程,揭示抗战时期日本利用汉冶萍公司的矿产资源发展其军事力量,以维持并扩大侵略战争,实现对外扩张。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四章第一节"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中讲到"1914年秋,日本派兵侵入中国山东,取代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位。接着,又以支持袁世凯做皇帝为条件,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其中第三条"规定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教学中,许多学生对汉冶萍公司不  相似文献   

6.
作为汉冶萍公司中地域面积最广、生产规模最大和产业种类最多的下属企业,萍乡煤矿不仅维系了汉阳铁厂的生存和持续发展,而且为汉冶萍公司的长期繁荣创造了重要条件。萍乡煤矿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谱写了汉冶萍公司工人革命运动历史中最辉煌的篇章。  相似文献   

7.
汉冶萍公司的兴衰史就是一部以工业为核心的近代长江经济带的初步形成史,汉冶萍公司的总部上海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汉冶萍公司的中心武汉、大冶为长江经济带的龙身,以汉冶萍厂矿西迁为基础创建的重庆工业基地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尾,长江经济带初步形成的基础是长江工业带的形成。以汉冶萍公司为中心的大冶重工业基地的创建在长江经济带的初步形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大冶是长江沿江城市重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促进了长江工业带的形成,是中国近代历届政府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基地,是国家建设长江工业带的核心,对全国重工业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新中国长江工业带的恢复与发展以及长江经济带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洋务运动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开端,而晚清法律近代化则是作为中国社会近代化一部分的中国法律近代化的起点,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洋务运动为晚清法律近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人才支持,而且洋务派是晚清法律近代化的倡导者和支持者,其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思想也是清末法制变革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国民政府为了筹措战时军费,发行了救国公债。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汉冶萍公司作为重要的矿业公司亦积极应募,并适时成立劝募机构。但时局维艰,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采取的对重要工矿企业的搬迁、军管等政策与措施,使汉冶萍公司在应募活动中出现诸多困难与问题。汉冶萍公司最终克服困难积极应对救国公债的募捐问题,既体现了近代民族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公益义务,也说明近代企业的命运多舛与国民政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密切。汉冶萍公司开启了近代黄石地区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了近代黄石经济社会的变迁,推动了近代黄石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汉冶萍公司对近代黄石城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近代交通运输方式的诞生、思想观念的更新、工业集聚效应的发生发展,以及区域集镇的形成壮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重工业在18世纪后半叶的洋务运动中兴起,张之洞是开创者之一。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钢铁大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它统辖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汉冶萍公司之前,中国尚无大型冶铁炼钢企业,仅有的为数不多的冶铁的小土炉,产量低、质量次、成本高。因此洋铁大量拥入中国。1890年(光绪十六年),张之洞在湖北汉阳开办铁厂,在大冶开办铁矿。1898年又在江西萍乡开办煤矿。1908年这三个企业合并成汉冶萍公司。  相似文献   

12.
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系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即安源煤矿)合组而成。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创办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当时日本还没有钢铁厂,(设在日本八幡的日本制铁所创办于1896年)因此汉冶萍公司不但在中国(光绪十五年贵州巡抚潘霨曾办过一个青谿铁厂,第二年即熄炉停炼,以后没有再办,可以不论),即在远东也是创办最早的新式钢铁厂。萍乡煤矿创办于光绪三十四年(1898年)。三个厂矿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合组成汉冶萍公司。公司从成立到解放后结束,前后历时整整四十年,在我国工业史上起过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处在转型时期的晚清文人,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章太炎则是晚清一代文人中颇有代表性的一位。作为晚清著名的学者,其"小学"修养尤见工力,堪称一绝;同时章太炎的文章写作也往往为专家学者视为模范,更不用说其早期波澜壮阔气势如虹的政论文字。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着重从章太炎的学术渊源入手,对其文学观的形成做一次探本推源的梳理,可见"古文经学"的学术背景对章太炎一生的言行处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章太炎独特的地方则在于他超越历来的古、今文经学之争,提出"知本达用"的新理念。他对文学的看法自然也与这一学术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清稗类钞》虽然并不是一部正史类的记述作品,但是作者徐珂有着严谨的编辑态度,很多记述可以补正史之不足。而其中"娼妓类"的记述则更能使我们了解晚清的社会风俗的另一个方面——娼妓,这个方面在历史研究中则往往容易被忽视。研究这个方面,可以使我们的历史研究视野从帝王将相的政治史转到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史上来,对于研究晚清的风俗民情有着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晚清社会的变迁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留学生对晚清社会的变迁则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就晚清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学术变迁而言,留学生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洋务运动的运作,影响晚清政治的演进并使晚清政治走向终结,推晚清学术思想向现代方向转型。研究留学生与晚清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可以认识晚清社会演进的规律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虽然在成书形式上留有晚清小说的片段性特征,在叙事模式上采用"新小说"家的第三人称限制叙事,但仍有着高于同时期其他晚清小说的艺术成就,表现为具有在晚明时期走向成熟与辉煌的小品散文的风格。本文将主要以晚明小品的艺术特点作为参照标准,分析这部著作随性适意、真趣自然、抒情感怀、韵高奏雅的审美风格。同时把该书放在晚清小说的环境之中,在对比中凸现其小品风格。  相似文献   

17.
对于现代小说的诗性传统而言,晚清小说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由于晚清社会"人的意识"整体性缺失的制约,晚清小说不可能表现出诗性"为人生"的本质性意义;另一方面,晚清小说存在的风景描写和美感色彩,又表现出了明显的诗性意义且和"五四"文学存在着勾连.在此意义上,晚清小说可被视为一种过渡性的"前诗性"阶段,预示了诗性的萌芽.  相似文献   

18.
《滨州学院学报》2019,(3):84-88
晚清文人对小说极为推重的原因正在于看到小说对改造社会、"新民"的作用。而在"新民"方面,晚清小说中成功的理想人格形象并不多见,《黄绣球》是一个较为成功的理想人格塑造的实践性文本。黄绣球和黄通理并非晚清"新人"理念的简单图解,而是真正对现实有一定映射的理想人格形象,是晚清社会变革实践的形象化产物。  相似文献   

19.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其中专门提出由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日本帝国主义者为什么看中了汉冶萍公司呢? 汉冶萍公司全称"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三部分组成,是中国第一代新式钢铁联合企业.1908年,盛宣怀奏请清政府批准合并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而成立.到辛亥革命前夕,该公司员工7000多人,年产钢近7万吨、铁矿50万吨、煤60万吨,占清政府全年钢产量90%以上.由于汉冶萍公司是清政府惟一的新式钢铁联合企业,控制该公司实际上等于控制了清政府的重工业.  相似文献   

20.
汉冶萍公司是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产物,曾被誉为亚洲第一雄厂,代表着一代精英实业救国的梦想。但时值国家民智未开,国民严重缺乏理性的财产权观念,再加上其深处封建生产关系的泥沼,本身又得不到来自宪法授权的国家权力的强有力保护,因而在历次对外贸易中饱受日本帝国主义势力的盘剥与压榨,继而走向衰亡。用法律的理性思维来检视汉冶萍公司的兴衰过程,可折射出一幅近代中国身处逆境仍挣扎图强的图景,同时也为今天中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