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0 毫秒
1.
通过心理问卷探讨了学生干部经历对大学生坚韧性人格、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在坚韧性人格、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三方面均显著高于其他学生,在坚韧性人格、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坚韧性人格在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研究基础上,对如何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大学生心理骨干主动性人格和助人行为的影响机制,为强化大学生心理骨干助人行为提供参考依据,采用主动性人格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助人行为倾向问卷对广东省某高校501名大学生心理骨干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主动性人格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助人行为,还可以通过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的单独中介以及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的链式中介这三条路径间接对大学生心理骨干助人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总体幸福感问卷、乐观人格问卷以及自编的硕士生裸婚态度量表,对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三所高校共209名硕士生施测,考察当今硕士生对裸婚的态度,并探索硕士生的主观幸福感、乐观人格与裸婚之间存在的关系。研究发现:硕士生主观幸福感与乐观人格存在显著正相关,主观幸福感与裸婚态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乐观人格与裸婚态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乐观人格在主观幸福感与裸婚态度中存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4.
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339名免费师范生,探讨个人自尊、集体自尊、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贡献。结果表明:免费师范生主观幸福感、个人自尊和社会支持处于较高水平,集体自尊处于中等水平;个人自尊、集体自尊、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个人自尊、集体自尊和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个人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贡献最大,集体自尊次之,社会支持贡献最小。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健康人格、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大学生健康人格、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模型.方法:对705名大学生分别采用健康人格问卷、自尊问卷、《国际大学调查》问卷测量,进而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构建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1.自我和谐、自我-社会和谐对主观幸福感有直接影响(权重分别是0.38、0.30),自我和谐、自我-社会和谐通过自尊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权重分别是0.34、0.26).实践活动能力通过自尊的完全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男生的自我和谐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影响比女生更大(男生权重是0.42,女生权重是0.29).结论:健康人格、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得到结构方程模型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人格特征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45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探讨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和特点及其与生活事件、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生源和年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施加学习压力这项生活事件的进入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特征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即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运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及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对周口师范学院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研究主观幸福感与人格、性别、经济状况、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人格、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相关,而性别和家庭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没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国内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并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和特点更进一步地研究,同时又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做了初步探究。得出以下结果: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差异,不同专业、性别和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运用《大五人格问卷》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陕西省三所大学的236名大学生进行测验。结果显示人格方面,性别在大五纬度上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格特征、社会支持、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中国版),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我和谐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以及情感量表测量500名在校大学生.结果社会支持、自我和谐是内外向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变量,同时,自我和谐是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变量;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因此,人格特征还可以通过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的相互作用间接地影响主观幸福感.结论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在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网络交往问卷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258名高职学生进行施测,探讨网络交往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网络人际关系是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影响因素;网络社交自我知觉、网络交往依赖是主观幸福感的消极影响因素。网络人际关系得分越高,个体精力越旺盛;网络社交自我知觉得分越高,个体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越低,感觉越紧张;网络交往依赖得分越高,个体精力越差,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越弱。网络交往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要从网络交往的关系层面、认知层面等进行细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学生学业情绪与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弹性问卷、学业情绪问卷及总体幸福感量表对26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的学业情绪与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均存在显著相关;心理弹性在学业情绪和幸福感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农村初中校长进行调查发现,农村初中校长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上没有差异,年龄、职务和学历均不影响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与内外向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农村初中校长进行调查发现,农村初中校长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上没有差异,年龄、职务和学历均不影响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与内外向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齐春燕 《文教资料》2013,(23):104-105
教师的幸福意味着学生的幸福.研究主观幸福感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关系,对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提升幸福感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高校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发放的方法对包头师范学院青年教师进行主观幸福感和职业倦怠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包头师范学院青年教师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处于中等水平.职业倦怠越低,主观幸福感越高;职业倦怠越高,主观幸福感越低.  相似文献   

16.
文化和人格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一般是把这些因素孤立来考察的,但将人格和文化联系起来的调节——缓和模型认为,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成分(快乐平衡)的影响是泛文化的,对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是通过文化实现的,文化调节着主观幸福感的两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文化也缓和了人格对主观幸福感认知成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168名城市教师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城市教师人格特质、主观幸福感与幸福行为表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偏低;(2)不同性别、不同健康状况的教师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差异;(3)教师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幸福行为表现存在显著相关,人格特质因子能部分预测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受和幸福行为表现;(4)教师幸福行为表现能部分预测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根据研究结果,城市教师主观幸福感的提高应注重教师积极人格特征的培养、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及关注教师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8.
就业质量的高低关乎生计、关乎尊严,是人们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为深入了解就业质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浙江省电商人员的就业质量和主观幸福感为主题,利用SPSS20.0、Excel等软件对两者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进一步确认就业质量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职业发展、岗位适应、人际关系等就业质量指标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工作强度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负向影响。针对分析结果,提出政府要建立监管机制,完善社会保险机制;企业要关注员工职业发展,健全福利薪酬制度,充分发挥员工主动性;个人要做好职业规划,根据兴趣爱好以及专业能力要选择岗位等对策,为进一步提高浙江省电商人员就业质量和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现状及与融城意愿、社会排斥感知的关系,使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和城市生活感知问卷,以贵州省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调查发现,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不高:一半以上的流动儿童不愿意融入城市,三分之一的流动儿童感觉受到过城里人的歧视;对城里人排斥的感知越高、感知到的学校不公平现象越多,主观幸福感越低。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大五人格量表对来自湖南省三所普通高校的158名大学生被试进行调查,以考察主观幸福感与大五人格的关系,以及大五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主观幸福感和大五人格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人格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密切相关,人格是主观幸福感的有力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