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稿约     
<正>《中国文化研究》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语言大学主办,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NKI中国期刊网收录刊物。自1993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学术规范与思想发明相得益彰的办刊理念,栏目调整,与时俱进,精神追求,始终不渝。值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世,创新传统文化,凝练民族精神,实现思想文化领域的  相似文献   

2.
稿约     
正《中国文化研究》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语言大学主办,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NKI中国期刊网收录刊物。自1993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学术规范与思想发明相得益彰的办刊理念,栏目调整,与时俱进,精神追求,始终不渝。值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世,创新传统文化,凝练民族精神,实现思想文化领域的"中国创造",构建人文交流领域的"中国话语",乃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文学者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稿约     
《中国文化研究》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语言大学主办,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NKI中国期刊网收录刊物。自1993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学术规范与思想发明相得益彰的办刊理念,栏目调整,与时俱进,精神追求,始终不渝。  相似文献   

4.
稿约     
正《中国文化研究》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语言大学主办,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NKI中国期刊网收录刊物。自1993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学术规范与思想发明相得益彰的办刊理念,栏目调整,与时俱  相似文献   

5.
稿约     
<正>《中国文化研究》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语言大学主办,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NKI中国期刊网收录刊物。自1993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学术规范与思想发明相得益彰的办刊理念,栏目调整,与时俱  相似文献   

6.
《世界汉语教学》杂志是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的会刊,吕必松教授主编。该刊本着指导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实践、推动学科理论建设的基本思想,全面、系统、迅速地反映跟汉语教学有关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交流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学经验,及时提供新的学术信息,努力为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服务。1987年第3季度创刊。1992年被《中国重点报刊内容简介》列为重点刊物,同年又被《中文核心期刊总目要览》确认为“语言学/汉语类”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7.
张岱年 1909年生,河北献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中国文化书院名誉院长,是我国杰出的哲学家、哲学史家。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玄儒评林》、《真与善的探索》、《文化与哲学》、《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思想·文化·道德》及《张岱年文集》。  相似文献   

8.
《文化学刊》2010,(4):149-149
张雷声、王炳权在《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7期撰文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一百多年来所创立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来所创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有的学者强调,  相似文献   

9.
《中国精神通史》乃是中华民族生命精神史。中国文化是本于天的,几千年的文化精神发展,从来没有离开过天道,没离开过形而上学的大道本体。因此,《中国精神通史》就是大道哲学精神史,形而上学史。所谓通史者,并非仅是时间上的古今贯通,而是贯通以道,贯通中国文化根本精神之史。《中国精神通史》全书16章,加中国精神通史"自序""界说""体例"等,共  相似文献   

10.
正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刘月宁在2016年3月7日《中国艺术报》刊发的《加大对中国音乐文化国际传播新模式的支持力度》一文中认为:融合中外,和而不同。在传播音乐内容方面,要选择真实反映历史与当代中国人生活的优秀经典作品,特别是那些既充分融合吸收优秀的外国文化,又坚守保存中国核心的文化和精神内涵的作品,做到"融合中外,和而不同",方能真正用中国音乐讲好中国故事。例  相似文献   

11.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司马云杰先生撰写的五卷《中国精神通史》,第一卷已由华夏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精神通史》乃是中华民族生命精神史。中国文化是本于天的,几千年的文化精神发展,从来没有离开过天道,没离开过形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当然首先应该是体现当代中国人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但是也必须和必然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精华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基因根基。古老《周易》奠定的"天、地、人、(神)合一"三位一体的世界观,"天道、地道、人道、神道"四大道理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务实求实(务实求真、实干创新、厚实包容、实用求实)"的实学文化精神和"天、地、人、(神)合一"的"元道"整体思辩式的思维方式,应是中华民族精神精华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统基因根基之主根。血脉相连,一脉相承,夯实传统基因根基,根深树壮枝繁叶茂,才能结出累累硕果,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贯彻落实到人们的心里和行为中。这是完善和落实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佛教是以菩萨信仰为核心的大乘佛教,佛菩萨的原始形象随传入中国而逐步本土化,尤其是观音信仰与大众的渐融而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至高神祗。自《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被译出后就备受信众尊崇与盛行,在中国被称为"诸经之王",经文中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与救渡众生的大愿是大乘佛教中"六度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大乘菩萨六度思想中,"布施"思想位列其首,《普门品》主要体现了以观世音为核心的大乘菩萨"布施"的思想,观音慈悲布施救渡的思想,正是大乘佛教"救度"精神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小说史略》作为现代中国小说史的奠基之作,探讨其发生机制对还原现代中国小说史的早期建立历程将极具意义。从《史略》的符号化表达及鲁迅的符号化行为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史略》编纂时最重要的历史语境与文化主体,促使鲁迅从编纂伊始及后续修订依此建构以"口语体"、"白话小说"、"俚语著书"为话语核心的知识结构及表达范式。这种编纂机制在"平民文学"、"民间趣味"等思想的进一步作用下,已有文化主体选择的意味,使《史略》得以有效地分析古代小说的起源、衍变及特征,进而影响其话语选择、思想主体、评价体系的建构。通过这种发生机制,《史略》最终建立了一套具备操作性的带有典范意义的中国小说史书写模式,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稿约     
《中国文化研究》是目前国内少数几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刊物之一,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语言大学主办,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相似文献   

16.
于福江 《职业圈》2011,(32):10-1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7.
商周之际是中国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过渡的重要时期,作为原始宗教核心信仰的祖先崇拜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革。文章通过对《诗经》商周民族史诗中先祖形象及其精神内涵的对比分析,阐述了商周时期祖先崇拜观念的基本特征以及商周祖先崇拜由神性本体膜拜到德行精神崇拜的理性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内容庞杂,思想丰富,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学术文化思想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诗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本文重在对《诗经》的核心要义进行解读和阐释,以此探求周人天命观的思想演变。周人的天命观上承殷商,视天命为终极性依据,认为政权依德之有无而转移,德必系于民而后显发天命之意义,代表了中国早期人文精神的启蒙,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薇 《中国文化研究》2006,11(3):150-157
本文通过对《野草》封面图像语言符码的考释,探寻鲁迅与中西艺术文化的历史关联性。文章认为:最早阐释《野草》意义内涵的是与这本书共时存在的书面图像,颜色和构图成为文本精神的象征表达和形象展示。在启蒙事业中鲁迅与中西艺术文化发生广泛的历史联系。经由鲁迅参与制作的书籍图像传播广远,是建构现代中国思想和艺术文化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20.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开启创新性发展征程的必然趋势,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更是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公民法治教育,从而极大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