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清丽派散曲是我国古代诗体文学中“雅化”一类的流衍,既是元曲雅化的集中体现者,又对明清散曲的雅化起了示范作用。迄今为止,对元代清丽派散曲列类研究的专论还很少,文章拟就清丽派散曲的思想倾向及其在中国文学吏上的地位和影响,作些尝试性的述论。  相似文献   

2.
元代后期重要散曲家张可久,其作品风格,自元代以采盛评不断,虽然论者切入角度各异,但都指向清丽共雅。形成其曲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拟从文化、作家和文体几个层面切入。试图对张可久散曲风格成因作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3.
一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元代是我国文学史上散曲的繁荣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才华横溢的作家,维吾尔族散曲家薛昂夫就是成就突出的一位。 历代的散曲评论家大都认为散曲的风格可分为豪放、清丽、端谨三派,实际上即豪放、清丽两大派(见任中敏《散曲概论·派别》)。近人任中敏先生在《散曲概论》中,首推马致远为豪放派之代表作家,并认为“马氏以外,白朴、贯云石、马九臯(薛昂夫)等皆豪放之尤者。”然而对于薛昂夫这样一位散曲大家,文学史上却无提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憾事。 薛昂夫,名超吾,字昂夫,号九臯,回鹘(即维吾尔)人。汉姓马,因而又称马昂夫。  相似文献   

4.
生活在元代后期的清丽派散曲代表作家张可久,在儒、道两种思想的矛盾中苦苦求索。一方面,他坚守传统文人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并积极奔走于仕途之路;另一方面,元代的现实条件又无法给汉族知识分子以实现理想的机会,一度看破名利,想要归隐,但终究未能做到。在现实与理想分离的情况下,他徘徊于仕与隐之间,无法为自己找到真正的出路,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张可久人生悲剧的根源。他将一生悲情都凝聚在散曲中,形成了其散曲伤感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元代散曲家。如繁星满天,乔吉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被后世论者推为元散曲“清丽派”的杰出代表。他一生与官场无缘,流寓杭州约四十年,寄情诗酒,放浪不羁,自称是“不应举江湖状元,不思凡风月神仙”。曲作中既有以风流才子的自况,也有对离情别绪的感伤,更有散诞不平的嘲谑,故有人将他比作唐诗人杜牧、宋词人柳永。其散曲风格并不拘于“清丽”一格。而是趋向多样化。故王骥德、胡应麟等人又将其比作唐代的“鬼才”诗人李贺。若要探讨乔吉在元散曲史上的地位,这首看似怪诞的[折桂令]《荆溪即事》是不可忽视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6.
马致远是公认的元曲大家,曾瑞声望虽不及之,亦同样驰誉元曲殿堂.二位散曲创作既呈现出题材丰富,内蕴悲情的共同特征,又有因各自出身、经历、价值取向不同而造成的差异.概而言之,马致远散曲主要表现失意儒生的牢骚悲愤,曾瑞散曲多是抒发市井平民的潇洒放荡.马,曾可看作元曲两个不同创作群体的代表,也从侧面折射出元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7.
关汉卿、曾瑞分别为元散曲第一代、第二代"悠游市井"的代表作家,他们创作了大量青楼题材散曲,既呈现出与著名歌妓密切交往和对妓女人文关怀的共同特征,又因各自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不同而造成差异。概而言之,关汉卿式的"玩世"与曾瑞式的"警世"折射了元代文人悲剧性命运的共同实质。  相似文献   

8.
乔吉是元代文人中"沉屈下僚,志不得伸"的典型。在传统理想与现实生活中艰难跋涉的他,将其有志难酬的感愤、枉作笑谈的凄凉与家道中落的悲酸交织着宣泄在怀古散曲中,本文着重探讨乔吉散曲中的兴怀之吟与共鸣之悲。  相似文献   

9.
马致远散曲用典颇多,其用典内容可分为"稽古"、"引经"两类,形式则有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化用等,典雅宜人、清丽可观、不露痕迹、别有意味是其散曲用典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正>张可久号小山,散曲家、剧作家元代散曲"清丽派"代表写曲劳模,作品数量在元曲作家中为No.1自小才华横溢,却仕途失意,靠做小官艰难谋生向往隐居生活,然而穷,在官与隐两种状态间反复切换怀才不遇的卑微学霸从小是学霸,以学生赢家姿态穿梭校园的人,通常会被寄予厚望,他们自身也常怀有远大的理想,古人也不例外。但凡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少年郎,都有齐家治国甚至平天下的鸿鹄之志,即便不求终成达官贵人,也要将这一身才华尽数献给国家。但现实中,学霸在未来不一定就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在古代,君王也不见得会领读书人的情。  相似文献   

11.
在元代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元散曲受到了蒙古民族及其文化的影响。其中蒙古族及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对元散曲的形成以及繁荣兴盛曾产生过一定的促进与影响作用。具体如元散曲的声韵、句法、修辞等,由于受壮伟狠戾、嘈杂凄紧的蒙古族音乐之影响,体现出了与其前唐诗、宋词等韵文作品明显不同的特点。故从蒙汉文学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研究元散曲的形成以及繁荣兴盛,将对研究此问题提供一个实用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汤式是元末明初的散曲作家,但因为生于元末明初散曲已经走向式微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更由于其一生中大部分时间落魄江湖。正史无传.所以众多评家在谈到散曲艺术时极少提及汤式。即便提到也仅一笔带过。其实汤式作品内容丰富、艺术性强。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他的散曲:“如锦屏春风”。  相似文献   

13.
元遗民诗人戴良生于元之盛世,长于元末动荡中,见证了战火中朱明政权的统一和巩固.元明之际的世事变迁,深深影响了戴良的诗歌创作,并使之呈现出独特的美学形态,具体可概括为三种:清丽之美、沉郁之美与悲壮之美.这些美学形态使得中国诗歌美学愈加丰富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14.
元代诗坛盛行隐逸之风、游历之风、雅集之风、题画之风,代表着元代文人心态和生活趣味的两种倾向:隐逸与游历,是诗人们走向自然的标志;雅集与题画,则标志着诗人们对文人生活的雅趣的热衷。这里讨论元人的题画问题。题诗于画是宋以来诗人的一种艺术活动,这种活动在元代形成了风气,于是成为元代一种文学史现象。诗画相资,相得益彰,是建立在"诗画一律""本无二致"理论认识基础之上的,是诗画深度结缘后融二为一的表现。诗人以题画诗表达虚拟境界的心灵寄托。题画活动,也是文人间的一种交谊方式。甚至在元代,多人同题一画,如果其画其诗具有某种特定的主题,或形成了某种指向性话语,人文们还以此影响社会舆论。  相似文献   

15.
词乐亡于元初,其具体时间可以张炎、仇远浙世为标志。词乐失传的表现为音谱失传,能唱之词甚少,宫调减少,标明宫调更少,词牌由转化到衰落。其衰落的社会原因是统治不喜欢甚至压制词的传播,学方面的原因是金之诸宫调、元之杂剧散曲符合北人的口味,故自然取代“曲子词”。  相似文献   

16.
试谈曲     
曲,世称元曲,是元代学主要样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有小令、 带过曲和套数之分。元曲一般指北曲。曲牌之前有宫调,用以表达不同的声情。元曲讲究格律,主要指仄分上去,平别阴阳和字有正衬,以求音节之美。  相似文献   

17.
元散曲中的云意象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内涵。其中"闲枕白云卧"意象表现了一种彻底的隐逸情怀;"懒云窝"意象象征着自由自在的精神庇护所;"风云"意象被消解了作为君臣相得象征的积极精神,具有了虚无的悲观消极色彩;而"云雨"意象对"云雨"固定具有男女交媾之意起了推动作用。元散曲中云意象的这些新特点,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他们看似识破天机,通过"避世"来获取精神的安宁,却又潜藏不平,借"玩世"精神故意用一种直白浅露甚至庸俗来消解传统,从而在散曲中通过云意象的创造实现了对自己心灵的一丝安慰。  相似文献   

18.
刘英波 《重庆师专学报》2013,(1):115-118,132
金銮是明代中后期一位独具特点的散曲家。关西的生活经历、南京的特殊环境、任侠喜谑的个性使他的散曲创作呈现出清爽、谑讽、俗朴之风。其曲风既有别于元代散曲家张可久、乔吉辈,也与明代散曲家王磐多有不同,有其可称之处。  相似文献   

19.
程钜夫生于理学极盛之世,论诗自然摆脱不了理学家诗论的藩篱,以理为主。但与宋理学高谈性命、流于空疏不同,程钜夫为理学注入了务实之风,论诗尚实。而且尚变,师古而不泥于古。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元代前期南北诗风的融合,同时对元代中期雅正诗风和元代后期崇尚个性诗风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程钜夫生于理学极盛之世,论诗自然摆脱不了理学家诗论的藩篱,以理为主。但与宋理学高谈性命、流于空疏不同,程钜夫为理学注入了务实之风,论诗尚实。而且尚变,师古而不泥于古。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元代前期南北诗风的融合,同时对元代中期雅正诗风和元代后期崇尚个性诗风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