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云南省教育厅印发了《云南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增强青少年体质的规定》,对云南省全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作了全面、统一的部署。在“减负”实施中,笔者认识到,“减负”是为了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的科学发展,而实施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则是“减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阻碍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已成为时代前进的必然。教育部的“减负”号令既出,“减负”活动,举国上下,全面展开,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设了难得的、盼望已久的契机。 “减负”首先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带来了契机。无可否认,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温床,孕育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个毒瘤,使素  相似文献   

3.
谈谈小语教学中的“减负”白银市白银区教育局薛兰祖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是基础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它严重地阻碍着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损害着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亟需解决。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首先要正确理解“减负”的含义。学生进校学习,就必须有...  相似文献   

4.
袁耘毅 《云南教育》2010,(17):42-42
改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状况,在中小学校开展“减负”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减负”的目的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能全面发展。“减负”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进行了特别强调,减负已成为当务之急。“课业负担”指的是超出学生可承受能力的课内和课外过重的作业;“减负”指的是减掉超出学生可承载的作业,回到学生可承栽的范围。那么,“课业负担”是如何产生的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质量低效是其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减轻课业负担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北京师范大学王炳照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早已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  相似文献   

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以专门款项、较大篇幅加以重点阐述和突出强调,这表明了“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严峻现实,也预示了解决过重课业负担问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更表现了国家坚定落实“减负”的决心。  相似文献   

8.
秦鉴 《湖北教育》2000,(4):14-15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已是教育改革工作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笔者认为:要为学生“减负”,必须先给教师“松绑”。 一、政府要给教师“松绑”——要有全面的质量观  相似文献   

9.
在学生“减负”工作中,学校、教师负有较重的责任,尤其是学校的领导,应该在“减负”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广泛宣传、学习,明确目的意义 首先教育学生明确“减负”的目的意义,使学生理解“减负”并不等于降低教学质量,不等于不做作业,甚至拒交作业,不等于可以随便上课。“减负”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让他们充分发展个性、特长。 接着组织教工学习,使全体教师对“减负”工作有正确全面的认识。认识到教育应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还普遍存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严峻现实和严重后果,深刻认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多方面原因,采取有力措施,标本兼治,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作为治标之策,教育部不仅要出台《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而且要出台《中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并把“双十条规定”真正落实到实际中。作为治本之策,要端正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育制度,实行综合治理,从根本上为中小学生“减负”。  相似文献   

11.
《河北教育》2011,(5):10-12
【本期话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多年来,教育部下发了数十个关于“减负”的文件,各地也出台了不少“减负”举措,但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仍然过重。《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第四章第十条“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中明确指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通过减轻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可见,能否真正解决初中教育阶段的“减负”问题,已成为检阅素质教育能否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从今后教育发展的情势看,直接影响《纲要》的落实和实施。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切实采取措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育部也提出了对中小学的“减负”的措施。要做到“减负”不减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除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切实采取措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实现“减负”,首先要找出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原因,有家庭原因,但更直接的是学校原因。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学校的课堂里进行的,我们必须深入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去考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十分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们在“减负”工作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一些做法。2004年,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市长韩正等市领导结合筹备召开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对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进行了集中调研,深入中小学课堂听课,察看教育教学活动,实地了解学生课业负担情况,对上海市向阳小学、市第二中学全面安排学生生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发展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一、齐抓共管,力争“减负”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阻碍了素质教育的落袄。“减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号角,也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动员令。目前“减负”环境仍不宽松。例如,小学课程多,学生自习时间少,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时间少;教材内容多,难度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减负”缺少应有的社会环境,校外教育场所少,家长对“减负”认识不足、因此,“减负”…  相似文献   

17.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与学生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已成为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减负”最直接的原因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发展,“减负”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和可持续地发展.文章从“减负”是为了学生发展这一命题出发,从“减负”与“适度”、“减负”与“加负”、“减负”与“增效”三个方面阐述“减负”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说“减负”     
不可否认 ,“应试教育”的恶果之一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 ,“减负”问题一提出 ,就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正确认识“减负”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何为“减负” ?  所谓“减负”就是指学校教学工作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包括过重的心理负担、一部分家庭和贫困学生的过重经济负担。“减负”的目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减负”与严格要求   1978年 ,邓小平就辩证地谈到“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 ,今后仍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但是 …  相似文献   

19.
学生“减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社会、家庭和学校。学校和教师正确认识学生“减负”,是做好“减负”工作的关键。“减负”不是放松质量。“减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减负”也是提高质量的需要,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轻负担,高效益。有少数教师认为,现在强调学生“减负”,质量可以放松了。这是对“减负”的片面认识,是一种通过加重学生负担来提高质量的不健康的教育思想,是一种误解。我们要注意到,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着眼点在“过重”二字上。学生负担要有,但不能过重,现…  相似文献   

20.
人类已经进入了以信息化为标志的21世纪。新世纪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标准,因而教育改革、特别是中小学校的教育改革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地位。正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党和国家在几年前就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并针对当前中小学校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实际,提出了“减负”的明确要求。这对于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一、“减负”的现状与问题 在我国几十年的传统教育模式下,尤其是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的课业负担日益加重,严重地扼杀了青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