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新野猴戏,被称为“民间一绝”。随着历史变迁,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新野猴戏这一民间艺术,在各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断规范,积极引导,合理抢救开发,走市场化经营的产业化道路,走节日旅游文化之路,是继承和发展猴戏艺术这一民族传统艺术形式的健康途径。  相似文献   

2.
湘西阳戏民间文本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西阳戏是中国地方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成为了湘西民族艺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对湘西阳戏的历史考察及对阳戏民间文本的疏理,试图揭示出这种古老戏剧艺术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3.
“知人论世”是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解读的传统方法,基于社会一历史视域的解读,“知人论世”有其合理性与历史意义。但在现行教学实践中存在种种弊端。加之课程与教学语境下“文本细读”的提倡与实践,更有利于完成“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因此,以“知人论世”为切入点,在继承“文本细读”重视文本、语言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循着文本的层次突围”的解读方法,旨在达到丰富文本内涵、指向学生个体阅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文本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历史认识论考实层面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的历史不等于真实的历史,文本的存在亦非历史的存在。任何种类的文本历史均是主体化的历史。就考实层面而言,历史认识的最基本目的在于如何使文本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相契合;从方法论的视点看,恢复历史之真实际上是一个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学文本的写作规范通过向新闻文本的持续传递生成了当下新闻的文学语态,其结果成就了当下新闻文本的丰富表现力和生动感染力;新闻文本在当下呈现出文学叙事手法、故事化和情感介入等文学特色;新闻的文学语态经历新闻文本与文学文本的历史互动以及实践运作而成。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的主体内容是由一个一个经典文本组成,长期以来对经典文本的阐释与教学主要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为中心,这不仅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流于表面,也严重制约了学生思考和理解的空间。对语文课程经典文本的阐释与教学,本文重提新批评"文本层次"论,并选用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作为例证,旨在说明,通过文本层次"论,可以引导学生由文本的浅层抵达潜藏在文本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史相通”说的是历史与文学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关系.是互为渗透的关系。从语文角度来说就是文本故事与历史事件的互为补充和渗透。新课标提倡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其中很重要的文本历史背景及历史知识.成为文本解读的必要因素。如今的语文课本.不论是人教版、苏教版.还是各地师范院校编写的实验版.在小学各年级各学段涉及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文章和古诗,数量较多.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8.
新历史主义文学评论强调文学文本与历史二者的互动。有预见的文学文本能参与历史的发展和建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以真实的描写和直呼的说教,唤起人们对包含种族问题、女权问题等社会变革危机的警觉,从而推动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减负增效已成为课堂教学的焦点,如何减负增效, 打造有效课堂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从历史与社会文 本解读的重要性出发,分析教学中存在文本解读的两难问题, 提出了深入解读文本的具体策略’即析透题目’解读文本的核 心;熟读内容,解读文本的框架;联系生活,解读文本的深度;划 清边界’解读文本的外延’并结合教学实践加以分析’论证深入 文本解读能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用新历史主义核心观点之——“历史文本性”的观点来解读贝娄的杰作《洪》。贝娄虚构的历史与他个人的历史在小说中的相互交融,模糊了历史与文学文本的界线,与新历史主义的“历史的文本性”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1.
语文中的戏曲文本教学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文本教学表演化,只注重"戏"的表演,而忽视了其中"语"的成分;一是虽有语文,但把戏曲文本等同于其他文学文本,如小说、散文等,忽视了戏曲文本的本身独特性。这两种弊端的终点虽说是教者的  相似文献   

12.
姜杨 《培训与研究》2009,26(5):19-21
本文试图用新历史主义核心观点之——“历史文本性”的观点来解读贝娄的杰作《洪》。贝娄虚构的历史与他个人的历史在小说中的相互交融,模糊了历史与文学文本的界线,与新历史主义的“历史的文本性”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3.
汪潮 《福建教育》2010,(2):17-19
文本解读的误区不少,如主观曲解、凭空分析、死抠课文、迷恋权威等,导致不同程度的浅读、误读。有两种文本解读倾向特别值得关注:一种认为应尊重原有的文本价值,站在历史的角度审视文本;另一种认为,历史是发展的,文本的解读是读者个性阅读的过程,可以突破历史的界限,用现代意识或生活观来重新审视教材中的文本。  相似文献   

14.
分析马克思主义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力求叙述上的清晰、严谨和逻辑一致,以此重构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由于拒绝辩证法,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只重分析,不重综合;教条主义、实用主义地看待马克思的思想;甚至忽略了文本中的修辞手法.这种非辩证的、非历史的文本解读方式,使其陷入了"文本实用主义"的陷阱之中,这是导致他们曲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也是当前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文本时应当避免的.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的历史类文本。这类文本展现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感知历史故事的内涵,难以走进人物的内心,和人物产生共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循发展轨迹,再现历史;依托文本资源,明晰历史;激发学生意识,审视历史;拓展相应评论,拓展历史。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历史类文本的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6.
新历史主义者质疑传统历史主义者所信奉的客观实在公正的历史观,认为历史事件和人物是阐释的对象,历史本质上是语言的阐释,是借助叙述这种特殊的写作方式制造出来的文本,而这种叙述话语又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想象和虚构的成分。所以他们的历史文本观也受到不少专家学者的诟病,称其放逐了历史文本的最终所指。  相似文献   

17.
新历史主义的核心是历史和文本的关系问题。新历史主义突破了文学反映历史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文学重建与历史真实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了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本论文以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为文本探讨那段历史对文本的建构以及文学文本对那段历史的重建,旨在阐述新历史主义关于文本与历史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互文性”这一术语最早由法国当代文艺理论家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解析符号学》一书中提出。克里斯蒂娃指出:“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编。”互文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另一文本.也即是互文本。可以指向历时层面上的前人或后人的文学作品.也可指向共时层面上的社会历史文本。读者对文本的吸收和改编可以通过戏拟、引用、拼贴、借鉴等互文写作方式来确立,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互文阅读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沂蒙精神的生产与传播:以“红嫂”文本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文艺作品中个体化的红嫂形象到红嫂的群体化再现,"红嫂"已经成为沂蒙老区经典的红色文化符号。通过关注几十年来有关"红嫂"的各类文本生产,从中可解读红嫂文化与红嫂精神的生产机制、传播模式,解读红嫂文化的生产与时代语境之间的内在关联,还原红嫂群体形象的历史本真。红嫂文本的生产塑造了"红嫂"这一传承不朽的红色艺术经典,革命时代红嫂文本的革命化塑造了英雄化的红嫂;后革命时代的红嫂文本则突出平民化、人性化视角,从平民视角、日常生活角度展现战争背后普通沂蒙女性的真爱与唯美。红嫂文本的生产与传播离不开特定时代文化语境的制约,二者之间的张力及其维度决定了文本生产的机制和模式,以及文本的最终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从现代阐释学的角度对姜夔的《扬州慢》作出一个新的阐释。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姜夔在面对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时,历史上的关于扬州的各种文本制约了他对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实的一种特定的感受与理解,而他通过《扬州慢》的写作又重扬了他所提供的对这个城市的一种新的文本形式;并且,通过对这首词与同时代的别的关于扬州的文本的比较分析,说明姜夔的这种重构在文本上的一些特征,以及给这首词带来的思想和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