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过去批判的西方的新闻观点中,人们最熟悉的论点,莫过于“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了.这句话过去被认为是美国《太阳报》主编德纳说的,故称之为“德纳定义”。后经查证,不是德纳说的,而是《太阳报》采访部主任博加特说的,张冠李戴了。所以,本文中姑称之为“博加特论点”.(注) 博加特论点的命题当然是非常错误的。但是,也含有一点合理的颗粒。这就是:“反常出新闻”. 大家知道,新闻是发展变化中的客观现实的反映。新闻要新,就要着眼于变,从变化中发现新鲜事物,从变化中找新闻.为此,我们在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时,既重视事物的正常变化,也不忽视反常现象,不忽视“反常出新闻”。在现实生活中,“反常出新闻”是屡见不鲜的。例如:  相似文献   

2.
一、对预测新闻的理解 预测新闻是根据现实所掌握的情况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预测和分析。 预测新闻不是无源之水,不是凭空想象和主观臆断。 预测新闻不是预报新闻,由于一些报刊作风的不严谨,会出现一些抢发的“预报新闻”。如:日报在头一天排版时就定好了“今天上午,××活动举行”。这是直接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同时也是十分危险的。因为“今天上午”,这个“××活动”完全可能没举行。而预测新闻是要从现有事实出发,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去推断下一步可能的发展变化。这里最重要的是,它告诉读者这是一种“推断”,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江作苏 《新闻前哨》2002,(12):13-14
从审美的角度看,东方人对于含蓄有更多的偏好。新闻并不排斥含蓄,相反含蓄可能使新闻更具魅力。“准确、鲜明、生动”是新闻的特点。但是,一切特点都不是死套子,相反,运用特点必须“反常合道”,方可使特点表现得更易为人所接受。“准确、鲜明、生动”与“含蓄”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概念。含蓄之中可以准确地表达观点,含蓄之中能够鲜明地显示态度,含蓄之中得以生动地传递爱憎。解放战争中王匡写的《西瓜兄弟》,没有正面说我军如何强大,仅末尾一句:“队伍还是肩并肩地往南走,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这就既含蓄,又形象有力地表达了记…  相似文献   

4.
刘建平  王坤 《新闻传播》2007,(10):65-65,67
新闻采访中有个有趣的现象,即反常事物中往往蕴含着重要的新闻。深挖一些反常事物或现象,往往可以发现、进而创作出好的新闻作品。笔者采制的获得黑龙江新闻奖二等奖的短消息《三十二家商店为啥同时关门》,就是取材于反常事物的作品。本文试图通过这条消息的采写过程及创作体会,结合其他一些优秀作品,谈一下如何从反常事物中发掘好新闻。  相似文献   

5.
如何才能使一条新闻引起受众的注意呢?精心制作标题,使这“新闻的眼睛”更明更亮是重要途径之一。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思维定势。如果在报刊上看到的全是一些司空见惯的内容,就难以引起兴趣。根据人的求新求异思维特征,在新闻标题制作中打破常规,变换视角,正题“反”做,往往能使读者顿感新奇,甚至产生悬念,继而为“释疑’有细读整条新闻。 标题“反”做,主要有以下手法: 反常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见的绝大多数事物都是正常的,当偶遇一件反常的事时,不免会感到新奇并力图弄清原委。“反常”标题正是以此取胜。例如: 应聘…  相似文献   

6.
“笑是幽默的动力。”引人发笑的新闻事实,就是新闻的幽默“元素”。笑料的种类繁多,有巧合,有滑稽,有荒诞,有矛盾,有反常,有误会,有离奇,有意外,有突变,有曲折,等等。我们在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把含有巧合、滑稽、荒诞、矛盾、反常、误会、离奇、意外、突变、曲折等幽默“元素”的新闻事实加以提炼和表现,就是一篇引人发笑的幽默新闻。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7.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8.
衡量一个记好与差的一把重要标尺,就是记的“新闻发现力”。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说:“‘发现’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新闻发现就是把前人没有报道过的新的事物和新发现的规律及时准确地传播出去。”可见,一个优秀的新闻记,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那么,新闻发现力培养的路径何在呢?  相似文献   

9.
现场短新闻是新闻事实纪实性的再现。但是这种“再现”,也绝非对现实生活作纯客观的、冷漠机械的复现,而是要在选择和剪裁的基础上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深邃的底蕴作纪实性的再现。这中间就少不了寄寓着作者对生活对事物的认识、感受、判断和爱憎。所以有的同志说,现场短新闻对历史的记录、对生活的表现,究其实质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相应的现实生活的互相撞击的记录。可以说,作者没有健康而饱满的情怀,不去记录现场人物的真情实感,没有美的思想火花,就不可能使受众在理智上有所领悟,在情趣上有所唤起,也就不可能有上乘的现场短新闻。托尔斯泰说过:“诗是感情的跳跃”。其实,饱满的激情又何尝不是新闻作品的灵魂。感人心者莫过  相似文献   

10.
关于怎样写人物新闻,我们准备作两次点评:一次讲“不要那样写”,一次讲“应当这样写”。在我们下发的《新闻写作学简明教程》里有两段提示(见49页、94页~102页)。所谓人物新闻,说得沿瞟一些,即把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同强烈的新闻性结合起来,用简洁明快的手法迅速反映出来的新闻。说得简单一些,人十新闻一人物新闻。乍一听,这好像是废话,说了等于没说。不过,请注意,这里讲的“人”,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人,”应当是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的人;这里讲的“新闻性”,包含着出众、独特、反常、罕见、重大等等多种意思。繁说…  相似文献   

11.
刘刚 《记者摇篮》2004,(5):48-48
众所周知,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的手段之一,那它就必须遵循新闻理论,遵循新闻的五要素去报道最近发生的事情。因此新闻摄影作品中大多采用“抓拍”的手法。因为“抓拍”,不干预被摄对象,客观而真实的记录被摄体,真实准确的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这完全符合了新闻摄影的基本风格和宗旨。虽然在目前新闻摄影作品中有少量的“摆拍”和“抓拍”相结合的现  相似文献   

12.
写稿五忌     
通讯员在写稿、投稿中 ,应切忌以下五个方面。一忌“关系稿”。有的通讯员写稿 ,不是真正扑下身子 ,深入实际去发现 ,而是围着亲朋好友转 ,人情稿代替了新闻稿 ,水分太大 ,这虽是个别现象 ,但也不能任其泛滥。二忌“新闻失实”。新闻失实主要有5种表现 :一是言过其实 ,把报道的东西写得尽善尽美 ,明明是七分成绩 ,却要说成十分 ;二是渲染夸大 ,好就好成一朵花 ,孬就孬成豆腐渣 ,把事物极端化起来 ;三是随风迎合。上面一有什么新想法、新号召 ,就马上利用新人物的嘴讲出来 ,甚至人家还不知道 ,就硬性安上了 ;四是捕风捉影 ,事情“八”字还没…  相似文献   

13.
有一位记者讲述了一个观点:某种意义上,正常的不是新闻,不正常的是新闻。——这是不少新闻理论体系中所开列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之一。中国的新闻教材一般也没有排除这一标准。(一)可以说,我们的记者还具备起码的职业修养和训练,大家在“常规”的理解上有着明确的共识,绝对不至于把“反常”简单地理解为“人咬狗”(虽然人咬狗也是新闻),这里所说的“常规”是:社会共同的规范。意识形态的社会规范有:共同的是非  相似文献   

14.
描写,是现场短新闻的一种主要表达方式。用语言文字把事物形象地表现出来,谓之“描写”。这里所说的“事物”,是指置于一定结构之中的材料,即选用的事例。现场短新闻是记者手中的“兵刃”,不是摄影家的数码照相机,也不是齐白石们的五彩狼毫,要想把“事物”变成读者可以感知的特定形象,主要借助于描写。那么,怎样描写好“事物”呢?  相似文献   

15.
新闻就是新闻,大家奋起而抢,重要的新闻谁先抢到并发出去往往就是头条。因为头条先声夺人,先睹为快,所以新闻界最为注重的是“抢”或者“抓”头条。头条的分量之重可见一斑。一件事情发生发展到了可以引发社会关注的地步,那可能就是人们要“抢”的新闻了.既然要格才能得到,想必是有分量、有重大价值的事,否则有谁会去白费精力。小时候在农村,一听说“抢”,就知道或旱或涝,需要抢种或是抢收,否则温饱就会大受影响,那“抢”的意义出于实际和必须。我对于新闻这“抢”总是处于一种朦胧的状态,常畅想那“抢”是在一种什么情景下开…  相似文献   

16.
找好结合点     
端木夏 《新闻界》2001,(4):58-58
新闻与宣传,各自遵循的规律不一样,不是同一的事物。新闻与宣传又相通,新闻可作宣传;宣传能用新闻。没有宣传性的新闻是有,但在国家没有消亡,阶级依然存在的世界,不用新闻作宣传的新闻媒体却没有。给报纸特别是给党报写新闻,既要遵循新闻规律,又要担负宣传的任务。这便是新闻写作的一大难处。说难,并不是说两者是不可兼得的“鱼与熊掌”,而是难在找好二者的结合点。请读一读《高科技逼高水村办大学》(见附稿),就不失为一篇“鱼与熊掌”兼得的新闻;既有新闻价值,又具宣传意义。农民变成了市民;一个农业村变成了一个集团公司…  相似文献   

17.
子生 《新闻三昧》2004,(1):17-19
有新闻学者肯定地断言:“新闻不是宣传”,理由是:“记者是与事实,而不是与观点打交道。”持此观点者主张“新闻等同于事实”,应是“事物本来面目的自然呈现”,不应“包含意见和倾向”。这种“新闻不是宣传论”  相似文献   

18.
新闻写作是一手活儿。专业点的,靠它“混”饭吃;业余的因为从事着企业“宣传报道”这一行当,也就不甘“业余”,都在努力掌握这手活儿。这手活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不是看会的,而是干会的。 新闻写作看似是一手并不包含什么高深学问的活儿,也有人据这一特征说:新闻无“学”,尽管许多新闻精品让人读着长见识、长学问。新闻的学问概括起来主要有采访、构思、写作(编辑)等,似乎很有限,要想使作品里多些学问,就要仰仗作者自身的学问了。也别寄希望子学了新闻写作就思如泉涌、妙笔生花,它仅仅能帮助人们打开观察事物的另一扇窗…  相似文献   

19.
凡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没有人不想当名记者。然而,名记者不是自封的,是业内人士和社会公认的。要想成为名记者,不是资格老、职称高、有几篇好新闻、获几个奖就可以称得上的,它是一个综合指标。很少有一家新闻单位有意识地去评“名记者”,而名记者却又客观地存在着。说老实话,每一家新闻单位都有自己的“名记者”。  相似文献   

20.
采写新闻报道需要选择一个巧妙的角度。“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取下神像挂地图》,在选择角度土有两个特点: 一是从变化中选取新闻角度。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要选择好新闻角度,就要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去寻找。新闻角度是客观事件发展变化的结果,它不是记者、通讯员的主观臆断和笔下生花。时刻注视事物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就能使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