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怎样理解“阿Q式的革命”与阿Q之死●浙江省东阳湖溪一中许锡强伟大的作品往往逃不了被人误解的命运。鲁迅先生的小说创作代表《阿Q正传》问世七十余年,其成就早就以伟大来论定,可就最大范围的读者接受而言,对这篇小说的解读是有违作者本旨的。譬如对于大多数读者来...  相似文献   

2.
阿Q籍贯“未庄”解马进德在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关于阿Q的籍贯,小说中写了这样一段话:“……但可惜这姓是不甚可靠的.因此籍贯也就有些决不定。他虽然多住未庄,然而也常常宿在别处.不能说是未庄人,即使说是‘未庄人也’也仍然有乖史法的。”这段似乎含糊、模...  相似文献   

3.
四十年代桂林文化城的一些鲁迅研究专家对《阿Q正传》的主题作了相当深刻的探讨。邵荃麟的“暴露国民的弱点”的观点与欧阳凡海的“追求革命动力和发掘革命的种子”的看法具有互补性。认为特别是当时邵荃麟关于《阿Q正传》思想意义的论述更具有空前的全面性和深刻性,至今仍能给人巨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消曾评价《阿Q正传》是“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品”。知名度很高的苏雪林女士也称《阿Q正传》具有“倾倒一世”的魅力。“自新文学发生以来像《阿Q正传》魔力之大的还找不出第二例子,”并说它已传播国外“与世界名著分庭抗礼,博得不少国际的光荣。”茅盾在《阿Q正传》只登到第四章时,就断论此小说“实是一部杰作”,并说“阿Q这人很面熟”,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无论是普通读者、朋友抑或是对鲁迅怀有敌意的对手,在政治立场上跟他互相对立的批评家或文学史家,都不得不被《阿Q正传》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鲁迅关于农民题材小说在刻画主人公精神世界极具深刻性:如《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风波》中的村人们,都在封建制度的摧残下变得麻木愚昧以至于呆滞;同时,还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6.
精神胜利法不等于“劣根性”姚崇实鲁迅在《阿Q正传》中塑造了阿Q这个具有巨大深远影响的艺术形象,他的主要特征就是精神胜利法。对精神胜利法,70年来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但都把它归结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民’创劣根性。尽管80年代以来,有人发表了更...  相似文献   

7.
想起了阿Q盘辫子阿俊阿Q当初对革命的确“神往”,因为他总以为“革了他妈妈的命”后,便可以随心所欲——“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于是,当茂才公、赵司展和赵白眼等都盘起辫子后,他也用一根竹筷将辫子盘起在头顶上。在他看来,这既是“革命”的唯一行...  相似文献   

8.
给文章拟个好题目彭樟清一个好标题好比是一副传神而有魅力的眼睛,可以在一瞥之间拨动读者的心弦,犹如磁石一般吸引人,诱发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读鲁迅名著《阿Q正传》,有人曾请教说:“阿Q既然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为何变个外国名字呢?”鲁迅先生的回答很是风趣、...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问世已经七十多年了。这部作品以其高度概括的人物典型 ,广阔形象的生活画面 ,严峻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 ,赢得了人们广泛的赞誉。从《阿Q正传》的发表时至今日 ,在对《阿Q正传》的评论和研究方面出现了大量论著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可喜的进展。然而 ,正如鲁迅先生生前就指出的那样 ,各种评论和研究 ,对于“《阿Q正传》的本意” ,“能了解者不多”。究其原因 ,小说本身博大精深 ,人物典型奇特复杂 ,作者思想深遂独到 ,固然是难以理解 ,难以把握的重要因素。加之“看人生因作者而不同 ,看作品又因读…  相似文献   

10.
早在1921年,文坛巨人鲁迅以《阿Q正传》震惊中国和世界。阿Q形象不仅有其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被评论家称道。阿Q被公认为是没有国籍的艺术典型。几十年后的高晓声又以“陈奂生系列”引起文坛注目。陈奂生在文坛上的出现,使许多评论家都想起...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小说书廊中,阿Q的知名度可谓极高,他自1921年12月4日在鲁迅的笔下现身之后,当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阿Q正传》称得上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属于过去,同时也属于将来;不仅属于中国,同时也属于世界。印度著名作家班吉纳有言:“阿Q只...  相似文献   

12.
阿Q的子民做不得姚玉成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大家是再熟悉不过了。有一次,阿Q用手摸了一下静修庵小尼姑新剃的头,小尼姑涨红着脸说:[你怎么动手动脚?]阿Q便回答说:一和尚动得.我怎么动不得,[一句话,活脱脱地道出了阿Q这个人的处世原则。本来动小尼姑的头....  相似文献   

13.
阿Q、孔乙己、祥林嫂、假洋鬼子、豆腐西施等鲁迅不同作品中的人物如今都集中到了“未庄” ,演绎了一个复杂的故事。6月6日 ,在南京试映的一部电视连续剧《阿Q故事》实在让人们惊讶不已。8集电视剧《阿Q故事》由江苏省南方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拍摄。这部电视剧的改编有许多令人意外之处在小说中喜欢吴妈的阿Q平白无故多了个妻子秀儿 ,孔乙己则成了阿Q的岳父 ,季儿则爱上了革命者夏瑜 ,豆腐西施成了阿Q的二嫂等。故事讲的是清朝末年 ,两名太监盗窃宫中宝物流窜到绍兴未庄 ,为转移视线摆脱追捕 ,假造了一份子虚乌有的清宫扫荡革命党人…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农民形象系列谈李武秀从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后的描写农民的小说中,鲁迅塑造了“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农民形象系列,诸如七斤、闰土、阿Q、祥林嫂、爱姑等。通过这些形象塑造,反映了鲁迅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吃人的罪恶制度的极度仇恨,对中国广大农民悲惨命...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以其理性启蒙思想塑造了经典的人物形象阿Q。当代作家曹乃谦笔下仍旧有一个麻木冷漠、盲目自大、欺弱怕强、健忘中庸的人物“不可难闻”。事隔半个多世纪,我们仍能发现阿Q和“不可难闻”他们身上一脉相承的精神和言行。本文将从作家不同的叙事视角,人物自身的“精神胜利法”和人物对革命之态度来分析阿Q和“不可难闻”。  相似文献   

16.
宋玮  仄平 《语文知识》2005,(12):25-25
“异称”是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给以不同的称呼的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借助异称塑造形象。鲁迅《阿Q正传》中阿Q宣布投降革命党后,赵太爷以巴结的口吻称他“老Q”,阿Q没有理,赵秀才只得直呼其名“阿Q”,阿Q站住了,歪着头问道:“什么?”于是赵太爷又称“老Q”,赵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18.
对说不尽的阿Q还能说些什么呢?又怎私说呢?本文参照鲁迅有关论述,微观入手重读《阿Q正传》文本,试从发现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给定和支配阿Q性格系统的“阔”的“原型”出发,揭示阿Q性格系统建构的核心,针对以往研究中一些颇有代表性的相关结论,重新对“精神胜利汪”与“革命”及其关系进行新的定性,定位阐释,从而对阿Q典型系统整体及其之所以被说不尽的谜底给予新的阐发。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阿Q正传》中,传神地运用了“飞”、“”、“踱”三个动词,揭示了阿Q的悲剧心态三部曲,即神往革命——乞求革命——革命幻想破灭。这三个动词就是对三部曲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先看“飞”字的运用。“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这个“飞”字紧紧扣住了文章语境上的要求,因为阿Q这个行动发生在“革命党”进城的消息刚传来的时候。一个“飞”字,准确生动地刻画出阿Q此时自发要求革命,而又不理解革命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得意忘形、满怀喜悦的神态。再看“(?)”字的运用。“钱府的大门正开着,阿Q便  相似文献   

20.
《阿Q正传》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人物语言尤为突出。鲁迅先生在“革命”和“不准革命”两章中,对赵太爷与阿Q和阿Q与假洋鬼子的两段对话描写,算得上是传神之笔,真值得一读。下面是“革命”一章中赵太爷同阿Q的一段对话: 赵府上的两位男人和两个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门口论革命,阿Q没有见,昂了头直唱过去。“得得,……”“老Q”,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锵锵,”阿Q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